###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野心勃勃,企图扩张领土。他借口虢国时常侵犯晋国边境,打算派兵将其消灭。然而,晋国与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若要讨伐虢国,晋国军队必须经过虞国的领土。
晋献公为此犯难,便询问手下大臣,该如何才能顺利借道虞国。大夫荀息进言道:“虞国国君目光短浅,且贪图小利。我们只需送给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定然不会拒绝我们借道的要求。”
晋献公听后,心中有些不舍,毕竟美玉和宝马皆是稀世珍宝。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犹豫,接着说道:“虞、虢两国乃是唇齿相依的邻邦。一旦虢国被灭,虞国也难以独自存活。您所送出的美玉和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觉得荀息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计策。
虞国国君收到晋国送来的丰厚礼物后,顿时心花怒放,对晋国好感倍增。当听到荀息提出借道虞国攻打虢国的请求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闻此事后,心急如焚,赶忙前来阻止虞国国君,连声说道:“不行,不行啊!虞国和虢国互为近邻,我们这两个小国相互依存,彼此有事可以相互援助。倘若虢国被晋国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岌岌可危,难以保全了。这就如同嘴唇和牙齿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啊!”
虞国国君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人家晋国是大国,如今特意送来美玉和宝马,与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借一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见虞国国君如此昏庸短视,深知虞国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后来,晋国军队顺利借道虞国,一举消灭了虢国。得胜之后,晋军又迅速回师,将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俘虏,虞国也随之灭亡。
此后,人们便总结出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相互依存,一方的存亡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安危。
###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威名远扬的大将军赵奢。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曾以少胜多,成功击退入侵的秦军,立下赫赫战功,也因此被赵王提拔为上卿,备受敬重。
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他自幼便痴迷于兵书,日夜苦读,对各类军事典籍都了如指掌。平日里,他最爱与人谈论军事,凭借着丰富的兵书知识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常常把别人说得哑口无言。久而久之,赵括变得极为骄傲自满,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在军事上与之匹敌,仿佛自己已然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将领。
然而,赵奢却对儿子赵括的这种状态深感担忧。他深知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不过是在“纸上谈兵”罢了。于是,赵奢语重心长地对赵括说:“将来赵国若不用你为将也就罢了,倘若真用你为将,你必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的厄运。”可此时的赵括,哪里听得进父亲的忠告,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军事才华”之中。
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次大举入侵赵国。赵军在长平一带奋力抗敌,坚守阵地。当时,赵奢将军已然离世,负责指挥全军的是老将廉颇。廉颇虽年事已高,但打仗经验丰富,颇有谋略。他根据秦军远道而来、急于求战的特点,制定了坚守不出的作战策略,使得秦军虽然来势汹汹,却始终无法取胜,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秦国深知这样长期拖下去对自己极为不利,于是便使出了反间计。他们派人潜入赵国,四处散布谣言:“秦军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要是赵括为将,秦军必败无疑。”这些谣言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赵国传开了。昏庸的赵王竟然听信了这些谣言,真的上当受骗了。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派赵括去代替廉颇,担任赵军的主将。
赵括接到任命后,得意洋洋地来到了长平。他自认为精通兵法,打仗不过是兵书上条文的照搬照用。于是,一到长平,他就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出的作战方式,贸然出击,主动与秦军展开决战。
秦军这边,早就得知了赵括的作战特点,暗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的军队深入。赵括不知是计,一路追击,结果陷入了秦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军团团围住,断水断粮,陷入了绝境。尽管赵军将士拼死抵抗,但终究无法突破秦军的包围。最终,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乱军之中中箭身亡,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在纸上谈论打仗,比喻那些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也用来形容那些只说不做、空谈理想却无法将其变为现实的行为。它的近义词有“坐而论道”“华而不实”,反义词则是“身体力行”“脚踏实地”。
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但是,我们也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否则,就会成为一个不懂变通的书呆子,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更难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