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卯时,苏明远依约来到宣德门外。李维岳已经在那里等候,但与昨日不同的是,他身边还站着一个人——一位年约五十的内侍,身着紫色官服,面容和善,但眼神中透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精明。
贤弟,昨日答应带你了解更深层的东西,今日就要兑现承诺了。李维岳向苏明远介绍道,这位是李公公,在宫中任职二十余年,对宫廷事务了如指掌。
苏明远连忙行礼:见过李公公。
李公公微笑着点头:苏相公客气了。老奴听维岳兄说,相公即将参加殿试,特来指点一二。
多谢公公厚爱。苏明远感激地说道。
李公公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此地不是说话之所,咱们换个地方。
三人离开皇城外围,来到了不远处的一座茶楼。李公公要了一间雅间,又特意叮嘱小二不得打扰。待小二退下后,李公公这才开口说话。
苏相公,老奴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殿试最重要的是什么?
苏明远想了想,答道:晚生以为,应该是展现学识和政治见解。
李公公摇摇头:相公说得不错,但不够深入。老奴在宫中二十多年,见过无数次殿试,可以告诉相公,殿试真正考察的,是你能否成为皇上信得过的人。
这话让苏明远心中一动。什么叫信得过的人?
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李公公继续解释道:皇上日理万机,需要许多助手帮他处理各种事务。但这些助手必须绝对忠诚,绝对可靠。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让皇上怀疑他的忠诚,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李维岳也点头道:李公公说得极是。贤弟要记住,在殿试中,忠诚比才华更重要。
苏明远若有所思地点头。这确实是他之前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在准备殿试时,他一直专注于如何展现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如何让皇帝信任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让皇上信任呢?苏明远请教道。
李公公微笑道:这就要说到宫廷的规矩了。老奴今日就详细跟相公说说。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李公公详细地向苏明远介绍了宫廷内部的各种规矩和禁忌。从进宫时的礼仪程序,到觐见皇帝的注意事项;从如何行礼,到如何说话;从穿什么衣服,到用什么语调,无一不备。
进入大庆殿后,相公要记住,眼睛不能乱看,只能看着地面。除非皇上让你抬头,否则绝不能直视龙颜。李公公特别强调道。
为什么?苏明远好奇地问。
这是规矩,也是敬畏的表现。李公公解释道,皇上是天子,凡人岂能随意仰视?若是不小心冲撞了圣颜,轻则被斥为无礼,重则可能被认为心怀不轨。
苏明远心中暗暗记下。这些细节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宫中的老人才知道。
还有,李公公继续说道,回答问题时要诚恳,但不能过于直白。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要明说,有些话要暗示。这其中的分寸,需要相公细心揣摩。
能否举个例子?苏明远请教道。
李公公想了想,说道:比如,皇上问你对某位大臣的看法。如果那位大臣正受皇上宠信,你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不能直说。要么避而不答,要么从侧面委婉地表达。
那如何知道某位大臣是否受宠信呢?
这就需要平时多留意朝廷动向了。李维岳接话道,哪些大臣最近升职了,哪些大臣被贬黜了,哪些政策得到了皇上的支持,这些都是重要信息。
李公公点头道:维岳兄说得对。在朝廷中混,消息灵通是基本功。老奴今日就跟相公说说当前朝中的一些情况。
接下来,李公公向苏明远详细介绍了当前朝廷的权力格局。从宰相、参知政事,到各部尚书、侍郎;从翰林学士到御史大夫,每个重要官职的现任者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有什么政治倾向,都一一道来。
当前朝中,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派系。李公公压低声音说道,以王旦为首的温和派,主张稳健治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王钦若为首的革新派,主张改革进取,希望有所作为。还有以向敏中为首的保守派,认为祖宗成法不可轻易更改。
苏明远仔细听着,心中暗暗记下这些重要信息。
那皇上更倾向于哪一派?他问道。
李公公神秘地一笑:这就是关键了。皇上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完全偏向任何一派,而是在各派之间保持平衡。有时候支持温和派,有时候支持革新派,有时候又支持保守派。这样既能保持朝廷稳定,又能确保自己的权威。
这种权力平衡的技巧让苏明远深感佩服。看来皇帝确实不是普通人,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保持超脱的地位。
那在殿试中,我该如何表态?苏明远问道。
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表态,或者模糊表态。李维岳建议道,你可以同时引用各派的观点,然后说都有道理,需要综合考虑。这样既显得你见识广博,又不会得罪任何一方。
李公公也点头道:维岳兄说得对。在政治上,模糊有时候比明确更安全。
正说话间,雅间外忽然传来了脚步声。李公公立刻住口,警觉地竖起耳朵。脚步声在门外停留了片刻,然后又远去了。
虚惊一场。李公公松了口气,但神色依然谨慎,相公要记住,在这汴京城中,隔墙有耳。有些话只能私下说,绝不能在公开场合提及。
苏明远点头表示明白。这种谨慎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宫廷政治的复杂和危险。
公公,晚生还有一事不明。苏明远想起了昨日看到的那个鸣冤农民,昨日在皇城外,晚生见到有人击鼓鸣冤,这种事在宫中是如何处理的?
李公公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相公问的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宫中对这种事情有专门的处理程序。一般来说,皇城司会先接收申诉,然后交给相关部门调查。如果确实是冤案,会重新审理;如果是无理取闹,就会被驱逐或者惩罚。
那实际效果如何?苏明远追问道。
李公公苦笑道:相公,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理论上,皇上当然希望为民申冤,但实际上,地方官与朝廷官员之间盘根错节,很多案子并不容易查清。有时候,为了维护朝廷权威,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情沉重。看来即使在最高权力中心,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真正的公正并不容易实现。
公公,如果在殿试中被问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回答?苏明远问道。
要表现出对民生的关心,但不能过分批评现有制度。李公公建议道,可以说要加强监督,完善程序,但不能说制度本身有问题。
李维岳也补充道:关键是要把握分寸。既要显示仁政情怀,又不能让皇上觉得你在批评朝廷。
苏明远深深地点头。这种政治表达的艺术确实需要细心学习。
天色渐晚,李公公看了看外面,说道:今日就说到这里吧。老奴再最后提醒相公几句。
他严肃地看着苏明远:第一,进宫后一切要小心谨慎,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仪。第二,回答问题要诚恳但不要过分直白,要学会委婉表达。第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镇定,不要慌张。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李公公特别强调,今日老奴跟相公说的这些,绝不能对外人提及。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老奴,更是为了保护相公自己。
苏明远郑重地点头:晚生明白,绝不会泄露半句。
很好。李公公满意地说道,相公如此谨慎,将来必成大器。
三人离开茶楼时,夜色已深。李公公神秘地对苏明远说道:相公,老奴还有一个消息要告诉你。据老奴所知,这次殿试的题目很可能与河工有关。皇上最近一直在为黄河治理的事情烦恼,很可能会借殿试听听贡士们的意见。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心中一震。河工确实是当前朝廷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真的成为殿试题目,那他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多谢公公提醒!苏明远感激地说道。
相公不必客气。老奴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贤才为朝廷效力。李公公说完,就匆匆离去了。
李维岳也向苏明远告辞:贤弟,这两日的见闻想必对你很有帮助。接下来就要靠你自己了,好好准备,争取在殿试中一鸣惊人。
目送两人离去,苏明远独自走在汴京的夜色中,心情复杂。这两日的经历让他对宫廷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远比想象的复杂。
在这个权力的中心,每一句话都可能有深层含义,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被人解读。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智慧和谨慎。
回到客栈,苏明远立刻开始准备河工方面的材料。如果李公公的消息准确,那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对黄河治理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夜深人静,苏明远在烛光下埋首书案,准备着可能决定他命运的殿试。而在这座巍峨的皇城中,还有多少秘密等待着他去发现?多少挑战等待着他去面对?
明日的太阳升起时,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殿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