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众人见苏明远能够虚心接受批评,都暗暗点头。钱生见状,脸色也缓和了一些:苏兄能够虚心受教,实在难得。其实这首诗的立意和整体水平都很不错,只是细节上再斟酌一下就更好了。
第一轮诗词比赛结束,几位参与者都展示了各自的水平。总的来说,钱生凭借技法的精湛占了上风,但苏明远的立意创新也得到了认可。
接下来是经义辩论环节。钱熙载宣布道,今日不如就以《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为题,请诸位发表见解。
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题目,既不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又能够展示大家的学识深度。
钱生再次主动站起:这句话历来有多种解释。在下以为,字是关键。孔子所说的,不仅指学习知识,更指修身养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内心的愉悦。
这是一个相当标准的解释,符合传统的儒家思想。
接下来几位同窗也分别发表了看法,大多围绕着学习的重要性实践的必要性展开,没有太多新意。
轮到苏明远时,他站起身来,略作沉吟:诸位兄长的见解都很精辟。在下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众人都好奇地看着他。
我认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字。苏明远慢慢说道,什么是?不仅仅是时间,更是时机。学习要把握时机,实践也要把握时机。
钱生皱了皱眉:苏兄的意思是?
比如说,当国家需要人才时,我们学有所成,能够应时而出,这是;当社会出现问题时,我们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这也是。苏明远继续阐述,如果只是埋头读书,不问世事,那就失去了的意义。
这个解释颇有新意,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在场众人都露出了思考的神色。有人点头表示赞同,也有人皱眉表示疑虑。
钱生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苏兄的解释确实有其道理。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修身养性,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过分强调应时而出,会不会有功利之嫌?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学习的最高目标是道德修养,而不是实用技能。苏明远的解释虽然有新意,但确实可能被视为过分功利。
苏明远感受到了在场众人微妙的注视。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他的回答将决定众人对他的印象。
钱兄说得对,修身养性确实是学习的根本。苏明远先表示赞同,然后话锋一转,但是,真正的圣贤岂会不关心天下苍生?孔子周游列国,不正是要将自己的学问用于治世吗?孟子游说诸侯,不也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吗?
这个反驳很有力度,用圣贤的行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所以我认为,苏明远继续说道,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修身与济世的统一。只修身而不济世,是自私;只济世而不修身,是妄为。两者结合,才是圣贤之道。
在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苏明远的这番话,既维护了传统的道德理想,又强调了现实的社会责任,可谓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钱生看着苏明远,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过了良久,他才点头说道:苏兄的见解,确实发人深省。在下受教了。
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以钱生在在场众人中的地位,他的认可等于是对苏明远学识的正式承认。
文会进行到傍晚时分,最后的书法展示环节也圆满结束。苏明远虽然在诗词技法上略逊一筹,但在立意创新和经义辩论上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散会时,钱生主动走到苏明远身边:苏兄,今日一会,让在下刮目相看。不知苏兄师从何人?
家师王安道。苏明远如实回答。
王师长确实是名儒。钱生点头,只是苏兄的一些见解,似乎颇有独创性,不全像是师承所得。
苏明远心中一紧,但表面上保持镇定:学生愚钝,多是胡思乱想,让钱兄见笑了。
钱生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苏兄谦虚了。在下有个提议,不知苏兄意下如何?
请说。
在下准备组织一个小型的学习会,定期讨论学问。成员都是府城几家书院的精英,若苏兄愿意,不妨加入。
这是一个重要的邀请。加入这样的学习会,意味着苏明远将正式进入当地的学术圈子。
承蒙钱兄看重,学生自当参加。苏明远没有犹豫。
钱生满意地点头:那就这么定了。过几日我派人送信,告知具体时间地点。
回家路上,赵子明兴奋地说道:明远,你今天表现得太好了!连钱生这样的人都对你刮目相看。
李文谦也感叹道:特别是经义辩论那一段,你的见解确实高人一等。
钱志诚则若有所思:明远,你的一些想法确实很独特。有时候我都觉得,你不像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能想出来的。
苏明远心中一震,但还是淡然一笑:可能是平时读书多想得多吧。
夜深时分,苏明远独自坐在房中,回味着今天的文会。他发现,自己正在这个时代的学术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还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传统与创新,但至少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今天在回应钱生的挑战时,他发现自己能够很自然地运用古代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这种变化让他既感到欣慰,又隐隐感到不安。
窗外,秋虫唧唧,月色如水。
苏明远拿起笔,在纸上写道:今日文会,颇有收获。然细思之,吾之见解虽有新意,却已渐入古人窠臼。不知此为进步,抑或退步?
写完,他看着这行字,久久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