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方势力私底下勾兑完结之后,蒋校长对冯阎两人的忍耐到了极限,而盘踞山西晋绥、陕西的冯阎两人也被逼到了墙角,不得不发了。
远走他乡的李宗仁哥仨,也听到风声赶紧回到了广西,至于俞作柏和李明瑞已经,被总设计师引导向善了,发动了百色起义了,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了。
冯司令和阎长官的公关工作卓有成效,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有响应,比如孙殿英,他一直都为自己盗墓贼的出身而感到自卑,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敬仰的的冯老总不但不歧视自己,还正面肯定自己,孙殿英瞬间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当即答应冯老总他愿意为了老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相继石友三、张发奎、樊钟秀等人也相继加入了这场纷争。
双方大概各自六十万军队在陇海线(宝鸡——连云港)、津浦线(天津——南京)、平汉线(北京——武汉)三条铁路线展开了大战。
河南老百姓最遭罪,山东、江苏、湖南的老百姓也没落下好处,跟着遭了大罪,倒了八辈子霉。
甘肃派出的军事观察团,由克虏伯·米勒参谋长带队,对这场徒耗国力的乱战进行了观摩评估。
七月初,何应钦联合粤军陈济棠、蒋光鼐,湘君何健把势力锐减之后的挂系三杰打散了架子,张发奎也被虐的体无完肤。
八月份蒋公巧施离间计,阎公大意失作义,晋绥军也被搞定了,九月冯老总的西北军精锐——骑兵队和铁甲车队也全军覆没了。
西北军败的这么惨原因在于去年已经输了一阵,今年战力下降的厉害,还有他们的后勤太惨了,经营地方,发展经济冯老总本就不擅长,至于联盟早就觉得他不靠谱不投资了,至于邻居常敬之、阎锡山的援助那更是杯水车薪了。
当然蒋公手下外交活动家何成浚发动的“两弹”——银弹(银元)和肉弹(有姿色的妓女),攻势也很关键,后世很着名的吉鸿昌将军等人都中弹了。
当然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也都在此次战争中大发异彩,刘峙、蒋鼎文、陈诚、卫立煌、顾祝同、胡宗南、胡琏、宋希濂和张钟麟(张灵甫)等人相继开始斩头露角。
在局势明朗前后,两股势力是反蒋联盟和拥蒋联盟所争取的,这两股势力就是龟缩在甘肃闷头发展的常敬之和雄踞关外的张少帅。
甘肃方面早就通过军事观察团传来的信息做出了选择,削弱之后冯阎二公可以放在身边充当隔离带,至于让蒋公的军队进驻陕西、晋绥这是引狼入室,万万不可取的。
至于打算在九一八进军关内调停战争的张少帅被,联合起来的常、冯、阎三部堵到了山海关外。
远在甘肃的常敬之指派自己的弟弟常培之拿着三方凑的五百万美元的支票直接飞到沈阳,面见了这位少帅。
……
“常先生,在商言商,在事谈事,你们给出的条件太差了,蒋公给我的可是三千七百多万美元和中华民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如果没有其他条件,尊口免开。”张少帅努力压制情绪对着常培之说道。
常培之知道自己仅凭经济手段远远不能动摇这位大帅的南下之心,只能把常敬之、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幕僚团制定的策略一层一层的展开。
“少帅,虽然我们几方请求你不要南下是有很大的私心,但是也有对张少帅你自身的考量。”
“少帅,咱们都是明白人,去年中东路战争,具体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更何况在朝鲜的日本人虎视眈眈,正直肃清内部,打实基础之机,少帅你完全没有必要,去争取一个华而不实的头衔啊!”常培之没有思索早就打好的腹稿脱口而出。
看着反感表情逐渐褪下脸的少帅,常培之继续道“少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您的身边睡着不是两个人而是两头猛虎啊!请少帅三思而后行啊!”
张学良表情逐渐凝重,对于东北这地界的问题他也很清楚,但他的性格导致他一直回避这个问题,尤其是处理完杨宇霆、常荫槐之后,他的这种性格越发明显,但是身边的人也不敢再说什么。
张少帅瞬间陷入了自身处境和蒋校长的高官厚禄之中。
坐在下首的王树翰(外交)、臧式毅(军需)、于学忠(带兵)、端纳(私人顾问)等人也陷入沉思,
老派成员张作相、张景惠等人脸上显出喜色,王家桢等新派则对常培之有点恨之入骨了。
常培之并没有消停而是开始趁机加大攻势,“少帅,我们几方都同意您担任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至于冯司令在北平的中央政府撤销,重新承认南京政府为正统。在接下来的几年东北这边的大豆,我们三方可以按照市价购买,如果您想采购军备,甘肃可以帮您在德国、美国之间牵线搭桥,而你也可以把采购这件事拿出来和联盟日本周旋。”
“如果您执意要进关,我们可以让您的部队掌控津京地区,当然这是你出偏师的条件,如果您执意全军进关,那咱们几方只能在山海关附近在打一场像直奉那时的山海关大战了。我甘肃也会全力出兵的。”
张少帅现在就被架在火上烤了,他只能讷讷的喊了一声“散会”先把常培之等外人赶出去,剩下的他们奉系内部要详细讨论。
张少帅还是有点恶趣味,常培之为首的代表团被安排在以张群、吴铁城、方本仁、宋子文为首的南京代表团的旁边。
常培之等人出了帅府,并没有先回自己一方住处,反而是踏进了南京说客团的住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中原大战到如今冯阎两人确实打不下去了,该向南京服软了,另一方面就是做给张少帅看的,别看我们之间在打生打死,但是私下的联系就没断过,就是要引起少帅的猜疑之心。
一旦人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怀疑,那么很多事情就好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