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的实验中学教师办公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江哲的教案本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他手指划过“性别平等选修课”的课程大纲,笔尖停在“课程模块”那栏——原本的“校园性别观察”“性别刻板印象破除”之后,被他用红笔添上了新的一行:“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采访父母的性别观念”。
“江老师,你这课程又要升级啊?”隔壁办公桌的李老师凑过来看,笑着说,“上次你加的‘厕所改革调研’模块,学生们反馈特别好,这次又搞采访父母,不怕学生觉得难度大吗?”
江哲放下笔,拿起桌上的学生作业——那是初二(3)班陈阳写的《校园性别观察报告》,里面提到“妈妈总说‘男生要多让着女生’‘女生不用学修家电’”,字里行间满是困惑。“你看,很多学生对家庭里的性别观念有疑问,却不知道怎么跟父母沟通。这个模块就是想让他们通过采访,既能理解父母观念的由来,也能试着传递平等的理念,比单纯在课堂上讲理论有用多了。”
他翻开教案,里面已经写好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采访前,课堂上先教学生设计问题、整理采访技巧;采访中,让学生记录父母的回答和自己的感受;采访后,分组分享心得,再一起制作“家庭性别平等手册”。“而且我还联系了深圳师范大学的江念初同学,她之前给家长做过分享,这次可以请她来给学生做线上指导,教他们怎么跟父母顺畅沟通。”
周五的性别平等选修课上,江哲拿着更新后的课程大纲走进教室,学生们立刻围了过来。“江老师,这次又有什么新内容啊?”陈阳举着笔记本,眼睛亮晶晶的,“上次的厕所调研太有意思了,这次能不能再来点不一样的?”
江哲笑着把大纲贴在黑板上,指着“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那栏:“这次我们要做一次‘家庭采访’——采访你们的父母,聊聊他们的性别观念,比如‘小时候爸妈怎么教你们区分男女用品’‘家里的家务怎么分配’‘爸妈觉得男生女生适合做什么工作’。”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采访爸妈?他们会不会不愿意说啊?”女生张萌皱着眉,“我妈妈总说‘这些事不用你操心’,肯定不会跟我聊这个。”“我爸爸特别严肃,问他这种问题,他会不会生气啊?”男生大壮也有点担心。
江哲早料到学生会有顾虑,他打开ppt,屏幕上出现了提前准备好的“采访指南”:“大家别担心,我们先一起设计‘温和的采访问题’,比如不说‘你们的性别观念对不对’,而是说‘能跟我说说你们小时候,家里怎么分工家务吗’;另外,我们还会教大家‘倾听技巧’,比如不打断爸妈说话,多问‘为什么会这样想呀’,慢慢引导他们分享。”
他还播放了一段江念初录制的指导视频。视频里,19岁的江念初穿着深圳师范大学的校服,笑着说:“大家可以从‘回忆’入手,比如问妈妈‘你小时候喜欢玩什么玩具呀?家里会给你买男生玩的汽车吗’,先聊轻松的话题,再慢慢深入。我之前采访我妈妈时,她一开始不愿意说,后来聊到她小时候想学自行车,爷爷说‘女生骑自行车太野’,反而打开了话匣子,最后还跟我说‘现在想想,当时确实不该被这种想法限制’。”
视频结束后,学生们的顾虑少了很多。江哲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一起设计采访问题。陈阳的小组很快列出了问题清单:“1. 您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是因为性别被限制过玩具选择吗?2. 家里的家务,比如做饭、修东西,一般是谁来做?为什么这么分工?3. 您觉得男生女生在学习、工作上,有什么不一样的优势吗?4. 如果我喜欢跟性别不符的兴趣,比如男生喜欢跳舞,女生喜欢编程,您会支持吗?”
江哲走过去,帮他们修改了第三个问题:“可以把‘不一样的优势’改成‘都有哪些优势’,避免先入为主觉得男女有别。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问题:‘您有没有因为性别,放弃过自己喜欢的事?’这样能让爸妈更有共鸣。”
接下来的一周,学生们陆续开展了采访。周一的选修课上,江哲让大家分享采访心得。张萌第一个举手,手里拿着厚厚的采访笔记:“我采访了我妈妈。她说她小时候喜欢踢足球,可外婆说‘女生踢足球会晒黑,没人喜欢’,还把她的足球扔了,她到现在都觉得遗憾。后来聊到我喜欢打篮球,妈妈说‘只要你喜欢,妈妈就支持你,不会像外婆当年那样限制你’,我听了特别感动!”
陈阳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爸爸是工程师,他说他小时候想学画画,爷爷说‘男生学画画没出息,不如学理科’,所以他最后选了工程师。采访完,爸爸跟我说‘你喜欢手工,爸爸支持你,以后想报陶艺课,爸爸陪你去’——这是爸爸第一次跟我说这种话,我特别开心!”
也有学生遇到了小挫折。大壮挠着头说:“我采访我爷爷,他说‘男生就该赚钱养家,女生就该在家做饭’,我跟他说‘现在很多女生也很会赚钱,男生也可以做饭’,可爷爷不听,还说我‘小孩子懂什么’。”
江哲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改变观念需要时间。你能跟爷爷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很棒了。下次可以跟爷爷聊邻居家的事,比如‘王阿姨是医生,赚钱比叔叔多,还把家里照顾得很好’,用身边的例子慢慢影响他,比直接反驳更有用。”
接下来的两周,学生们一边完善采访报告,一边制作“家庭性别平等手册”。有的小组收集了爸妈的童年故事,配上漫画;有的小组整理了“家庭家务分工建议”,比如“每周轮流做饭、打扫卫生”;还有的小组写下了“给爸妈的小建议”,比如“不说‘男生不能哭’‘女生要文静’”。
江哲还邀请了几位家长来参加手册的评审。张萌的妈妈看到手册里女儿写的“希望妈妈以后别再说‘女生数学差’”,红了眼眶:“原来我平时的话,给孩子这么大的影响。以后我会注意,多鼓励她,不会再用性别限制她。”陈阳的爸爸翻着手册,笑着说:“没想到孩子这么用心,还帮我们反思观念。以后家里的家务,我也要多分担,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课程结束那天,江哲把学生们的采访报告和手册整理成了《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集》,每个学生都拿到了一本。陈阳看着手册里自己和爸爸的合照,照片上爸爸正拿着他做的陶艺作品,笑得特别开心。他抬头对江哲说:“江老师,下次选修课还能搞这种活动吗?我想采访我姑姑,她是警察,我想听听她怎么打破‘女生不能当警察’的偏见!”
江哲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下次我们可以搞‘职业性别平等’模块,让大家采访不同职业的人,看看性别从来不是职业的限制。”
放学路上,学生们拿着《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集》,兴奋地讨论着。张萌跟陈阳说:“我妈妈现在会跟我一起看篮球比赛,还说要陪我去参加篮球训练营呢!”大壮也说:“我爷爷现在不说‘男生不能做饭’了,上周还跟我一起学做番茄炒蛋呢!”
江哲看着学生们的背影,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设计这门选修课的初衷——不是想教给学生们多么深奥的理论,而是想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性别平等的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而这次“家庭性别平等”模块,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成长,也让家长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念,这才是最珍贵的成果。
回到办公室,江哲翻开学生们的课程反馈表。陈阳在表上写:“通过采访爸爸,我知道了他小时候的遗憾,也明白了性别平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理解别人的经历,慢慢改变。”张萌写:“现在妈妈会支持我做喜欢的事,我觉得特别幸福。以后我也要像江念初学姐一样,把性别平等的理念分享给更多人。”
江哲拿起笔,在课程大纲上写下新的计划:“下次课程,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做分享,开展‘职业性别平等’调研;联系深圳师范大学,让学生们跟大学生一起做性别平等宣传活动。”他知道,性别平等的教育之路还很长,但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让更多学生、更多家长参与进来,就一定能让平等的理念,在更多人的心里扎根、发芽。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给办公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江哲看着桌上的《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集》,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和家长们一起成长的样子——有理解,有改变,有温暖,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他相信,未来这门选修课会越来越丰富,会有更多人因为这门课,开始关注性别平等,开始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而这,就是他作为老师,最想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