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仿佛在说:看,我们一个年轻人随手的“尝试”和“探索”,就达到了这样的水准。
我们根本没必要跟你在同一个层面上争吵,因为我们的层次,你已经无法企及。
我们甚至都懒得拿它来反驳你,因为你不配。
这种深入骨髓的自信与淡然,比任何针锋相对的反驳都更具杀伤力。
果然,这种“不在意”的官方态度,让原本就因作品本身而备受震撼的外国舆论,感到了另一种层面的轻蔑与压力。
他们预想中的激烈对抗没有出现,对方只是轻飘飘地展示了一下实力,然后官方用一种近乎“哦,知道了”的态度表示了认可。
这种格局,这种气度,反而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双方在文化自信上的差距,可能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第四十号交响曲》的发布,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
它不仅彻底扭转了网络骂战的局势,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大秦在“高级音乐”领域同样拥有顶尖的创造力和深厚的底蕴。
斯语的名字,再次被推上神坛,而这一次,他征服的,是一个全新的、曾被某些人视为禁脔的领域。
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对于斯语的认知,必须再次刷新。
这个年轻人,他的才华边界,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第四十号交响曲》带来的震撼是全球性的,其艺术质量如同一声洪钟,敲碎了长久以来笼罩在部分西方人心中的文化优越感壁垒。
外网舆论的风向,在经历了短暂的死寂与难以置信之后,迅速开始了一场精彩纷呈、甚至有些滑稽的“倒戈”与分裂。
许多原本就对莱斯特的傲慢言论有所不满,或者单纯被《第四十号交响曲》本身所征服的外国网友,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始作俑者。
他们在莱斯特及其拥趸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下了大量充满怨气的评论:
“奥斯顿·莱斯特!看看你干的好事!你那愚蠢的‘高级低级论’现在成了全世界音乐界的笑柄!”
“你自己水平不够,写不出这样的杰作,就污蔑整个文明没有音乐细胞?谁给你的勇气?”
“就因为你的大嘴巴,现在我们所有人都要跟着被嘲笑!你应该为你狭隘的言论向大秦、向斯语先生道歉!”
“还‘高级音乐’?我看你的心胸和你的音乐一样‘高级’——狭隘得可怜!”
“以后请闭嘴吧,莱斯特先生。
你用你的偏见,成功地反衬出了东方音乐家的胸怀与才华。”
这部分网友,或许并非完全出于对东方文化的认同,更多的是基于“事实胜于雄辩”的逻辑,以及一种因被“打脸”而产生的、对引发事端者的迁怒。
他们觉得莱斯特让他们在国际舆论场上丢了面子,成为了被嘲讽的对象。
另一部分思想更为活跃、甚至带着点“众人皆醉我独醒”心态的外国网友,则将问题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他们开始以《第四十号交响曲》为标尺,反思和批判起自身的文化环境与教育体系:
“我们总是沉浸在西方古典音乐至高无上的迷梦里,看看大秦吧!他们一个年轻人,就能写出如此纯正而深刻的交响乐!
这说明音乐是世界的,不是某个种族或文化的专利!
而我们呢?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否太过固步自封?”
“我们的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艺术上,为什么却培养不出像斯语这样具有全球视野和惊人创造力的天才?
是不是我们的体系出了问题?太过强调技术而扼杀了真正的灵性?”
“那些一直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政客和媒体呢?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事实证明,东方文明孕育出的智慧,同样可以轻松驾驭并超越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形式!
我们需要的是交流与学习,而不是傲慢与隔绝!”
这部分评论,往往带着一种“痛心疾首”的反思意味,试图从这次事件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教育乃至政治问题。
他们自以为站在了客观和正义的制高点上,却不知其言论中也隐含了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定式。
当然,无论证据多么确凿,总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固执地坚守自己那可悲的偏见。
这部分外国网友,面对《第四十号交响曲》的铁证,依然能找到各种刁钻的角度进行无理的抨击:
“哼,谁知道这首曲子是不是他写的?说不定是找了哪个落魄的西方作曲家当枪手呢!”
“就算是他写的又怎么样?一首曲子能说明什么?不过是偶然的灵光一现罢了。
大秦的整体音乐水平依然落后!”
“这音乐听起来充满了模仿的痕迹,缺乏真正的原创性!
不过是对我们西方交响乐的拙劣模仿者!”
“他们肯定用了什么特殊的录音技术或者后期处理,欺骗了大家的耳朵!
实际演奏效果肯定没这么好!”
这些言论毫无逻辑可言,充满了“我不听我不听”的撒泼打滚意味,很快就被淹没在更多理性的讨论和嘲讽之中,但它们的顽固存在,也印证了改变根深蒂固的偏见是何等困难。
面对外网这纷繁复杂的舆论景象,大秦网友们此刻却显得格外“气定神闲”。
他们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绞尽脑汁地去反驳、去对骂。
现在,他们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开启了看戏模式的“优雅”附和。
在那部分指责莱斯特的评论下,总能看见大秦网友“彬彬有礼”的身影:
“这位外国友人说得很有道理啊(点头)。”
“是是是,我们斯语也就是随便写写,没想到给贵方添了这么多麻烦,真是不好意思(狗头)。”
“对对对,莱斯特大师确实应该谨言慎行,毕竟年纪大了,脸皮薄,经不起这么打(微笑)。”
在那部分反思批判的评论下,大秦网友更是化身“知心朋友”:
“哎呀,朋友你这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文化交流多重要啊!”
“看来贵国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为我们双方的友谊干杯(碰杯)!”
“我们也觉得斯语也就一般般,还需要向贵国的音乐传统多多学习呢(谦虚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