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木龙收到肯尼亚咖啡农穆萨的求助邮件时,正在挪威参加三文鱼产业年会。邮件里附的照片让他心头一紧:成片的咖啡树因干旱枯萎,穆萨的小女儿抱着空咖啡袋,眼神里满是绝望。肯尼亚的咖啡产区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当地咖啡合作社因缺乏灌溉设备,眼看就要颗粒无收,而国际咖啡巨头还在趁机压低收购价,甚至提出 “用土地抵欠款” 的苛刻条件。
这一次,刘木龙决定启动 “全球助人联盟” 的最高级响应 —— 调动五大洲的资源协同作战。他让林晓从波兰调运便携式灌溉设备,通过惠民的非洲物流专线紧急运往肯尼亚;让思远联合芬兰研发中心,开发 “耐旱咖啡品种”,同时设计 “雨水收集系统”,适配非洲的干旱气候;苏晴则带着公益团队赶赴肯尼亚,为咖啡农提供旱灾应急培训,还联系当地学校,让穆萨的女儿这样的贫困儿童能免费入学。
更具创新性的是,刘木龙将北欧的 “合作社联盟” 模式与非洲的实际情况结合。他在肯尼亚内罗毕成立 “惠民非洲咖啡总部”,将分散的 1200 家咖啡农整合为 “东非咖啡联盟”,不仅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还自建咖啡烘焙厂和出口渠道,让咖啡农能直接对接欧洲、亚洲的咖啡馆,绕开国际巨头的压榨。穆萨第一次拿到烘焙厂的分红时,激动地把钱按在胸口:“我终于能给女儿买新课本,还能给咖啡树浇上水了!”
家庭的参与让这场跨洲助人更添温度。思琪利用 “全球农牧资源网络”,将肯尼亚的咖啡与北欧的三文鱼、波兰的蜂蜜组合成 “惠民全球风物礼盒”,在全球电商平台上线即售罄;思远暑假带着智能监测设备去肯尼亚,教当地青年如何用手机查看土壤湿度,还帮他们搭建了 “咖啡种植技术社群”;慕沛灵则发起 “咖啡妈妈帮扶计划”,为肯尼亚的女性咖啡农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她们创业做咖啡周边产品。
就连五岁的思泽,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公益。他在幼儿园组织 “给非洲小朋友捐绘本” 活动,还画了一幅《咖啡树和三文鱼做朋友》的画,寄给穆萨的女儿。当穆萨把女儿拿着画的照片发给刘木龙时,照片里的小女孩正对着画微笑,身后的咖啡树已经抽出了新绿。
这年年底,“全球助人联盟峰会” 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来自 23 个国家的助人代表齐聚一堂,农民工老周带着中国的基建团队,承诺帮肯尼亚修建咖啡运输公路;农场主老陈分享了 “生态种植” 经验,要帮非洲咖啡农实现有机种植;程序员小郑则宣布,将为全球助人联盟开发专属 App,实现需求对接、资源调配的实时化。
峰会最后,刘木龙一家与穆萨等非洲咖啡农在咖啡园合影 —— 刘木龙抱着思泽,慕沛灵牵着思安,思琪、思远站在两侧,手里捧着刚采摘的咖啡果,背景是 “惠民非洲咖啡示范基地” 的牌子。夕阳洒在咖啡园里,金色的光芒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就像他们心中燃烧的助人之火。
【检测到宿主主导全球助人联盟扩容,构建跨洲农业互助生态,系统触发 “全球公益共同体” 判定】【奖励:1. “全球农业互助基金” 100 亿元(用于非洲、南美等地的农业帮扶);2. 非洲联盟颁发的 “中非友好合作杰出贡献奖”;3. 系统终极形态 “公益守护生态” 完全激活(新增 “全球需求实时匹配” 功能,实现跨地域助人需求的秒级响应);4. 个人财富突破 5000 亿,资产抗风险能力提升至 100%】
站在咖啡园的山坡上,刘木龙望着远处连绵的绿色,想起最初负债 50 万时的迷茫。如今,他的助人事业已经跨越了海陆,从中国的生鲜店,到北欧的三文鱼工坊,再到非洲的咖啡园,每一处都留下了 “助人致富,公益永恒” 的印记。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 下一个目标,是南美的可可产业,是东南亚的茶叶种植,是让更多人通过互助实现生活的尊严。
而身边的家人,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慕沛灵轻轻握住他的手:“不管你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跟着你,把这份温暖传得更远。” 思琪笑着补充:“等我大学毕业,就去南美建可可示范中心,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尝到幸福的味道!”
晚风拂过咖啡园,带来阵阵香气。刘木龙知道,惠民的故事,还在继续;助人的火种,终将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