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春耕时节还是来了,我家除了我以外的四口人全都下了地。
清晨,第一声鸡打鸣的时候,天还没亮。爷爷和爹爹、哥哥全都下了地去准备今天要用的秧苗。我和娘亲也没闲着,在家做好早饭,等他们回来吃。
农家的早饭没有什么花样,主要就讲究一个务实。
我和娘亲在灶房忙碌起来,灶台下面生好了火,锅里煮着一大锅稀饭,灶火映照着娘亲慈祥的脸庞。我则在一旁切着咸菜疙瘩,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奏响的劳动乐章。不一会儿,稀饭煮好了,热气腾腾地散发着米香,窝窝头也在蒸笼里变得肥胖诱人,还是散发着麦香气。
早饭最好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起来,村子也逐渐恢复了生气,鸡鸣狗吠之声此起彼伏,映衬着家家户户的说话声,和谐又温馨。
就在这时,爷爷、爹爹和哥哥拖着疲惫却又带着期待的步伐回来了。他们的脸上带着清晨的露水,眼神里却满是对新一天劳作的干劲。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开始吃着早饭。窝窝头配着咸菜疙瘩,再喝上一口热乎的稀饭,简单却又满足。大家都知道,吃完这顿饭,又要投入到紧张的春耕中去了。
爹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生生啊,在家帮着你娘,等忙完这阵,给你买糖吃。”我用力地点点头,看着家人们,心里满是温暖。
匆匆吃完早饭,爷爷和爹爹他们就去田里插秧了,这一次,娘亲也跟着去了。我年纪小,就留在家里做家务,再顺便把牛牵出去吃草。
一上午的功夫,给家里的四只鸡喂好,再将大家换下来的脏衣服洗干净晾晒好,就去菜园子摘些菜准备做午饭。
后面的那一小块地也被我开垦了出来,如今还在浇水润湿,等过几天就可以撒上种子了。先前的那些小白菜在我的辛勤付出下终于越长越大,我把最浓密的地方挑出大的拔出来,预备着中午炒着吃。
家里原来的菜地里也没有什么能吃的菜,倒是青蒜和韭菜长得不错,只有地窖里还有冬季储存的萝卜。
菜洗干净准备好,已经是晌午时分。早上烧了一大壶开水,里面还放了一些老茶,说是老茶,其实就是山里自己采得茶叶,大多是肥大的老叶子,还带着枝干。
就这,平日里也是舍不得喝的,农忙的时候煮上一壶,放凉了喝,很解渴。这些茶还是去年爹爹和娘亲自己去山里采的,无人打理的野茶树,渐渐的越长越大。听爹娘说等春耕结束,再去摘上一些,回来晒干了再炒一炒,省着点就够一年喝的了。
我拎着大壶还有四只碗就去了田里,招呼着爷爷和爹爹他们过来喝水,再休息一会儿。
走在田埂上,远远就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爹爹正弓着背插秧,动作熟练又迅速;娘亲在一旁帮忙递秧苗,额头上满是汗珠;爷爷和哥哥在不远处平整土地,配合得十分默契。
这个时节已经暖和起来了,但人长时间站在水田里还是觉得不舒服。好在现在天气不错,太阳的光芒晒得人暖洋洋的,再喝一碗放凉的茶水也只会觉得舒畅。
田埂上,我与娘亲讲着中午要吃的饭菜,娘亲看我准备的不错,就说她先不回去了,等中午午饭时间一起回去就是。
午餐除了粟米饭,就炒一盘小青菜,再烧一盆韭菜萝卜,还有早上剩下的咸菜丝,算一算应该就够吃了。
做饭是我的强项,我回到家就开始忙碌起来,先把粟米淘好下锅煮着。
只是即便是粟米,也是不够大家一起吃的。我想了想,拿出了几根红薯,洗干净之后放进饭锅里。这样既能蒸的软烂,还可以省下柴火。
接着处理那一把小白菜,小白菜很嫩,也没有枯叶,只需要仔细摘去根部,洗净切段就可以下锅炒了。又把萝卜去皮切成丝状,韭菜切成段备用。
菜备好了,就起锅烧火。等锅烧的红红的时候加油热锅,先炒萝卜丝,加了点盐和水,盖上锅盖焖煮一会儿,等萝卜丝变软,那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接着放入韭菜段一起翻炒片刻就可以起锅了。
另一边,把切好的小白菜也下锅简单翻炒,出锅的时候加一把青蒜苗进去,一盘清炒小白菜就出锅了。
粟米饭也煮得恰到好处,颗颗饱满,红薯也蒸好了,可以拿出来放凉。
茶壶里加了新的开水,已经放了一会儿开始变温水了,这个时候爷爷和爹爹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吃午饭。
家人们看到饭菜,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大家围坐在一起,虽然饭菜简单,但吃得格外香甜。爷爷边吃边夸我厨艺有进步,爹爹也笑着点头。
吃完午饭,外出劳作的家人们要午休片刻。吃饭的时候,爹爹觉得要趁着天气好,赶紧的把秧苗栽种下去,“今年多了五亩田,更要抓紧时间才是,时间可不等人,晚几天秧苗的长势以后比别人矮上一节。”
可爷爷觉得不必急,咱们家人手是够的,“正是因为多了五亩田,才更不必着急。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再抓点紧,就可以赶得上。不休息一下,等人都累垮了,才是真的耽搁了。”
爷爷毕竟是种了几十年地的人,经验更丰富一些,自然也更容易说服大家。爷爷说得有理,态度也坚决,所以午饭之后大家都去休息了。
我睡不着,趁着这会儿背起了竹筐,打算去割一些草回来。万一这几天忙没那么多时间放牛,也可以尽力让我的小牛犊吃得饱一些。
很快,家人们又投入了下午的劳作当中。下午阳光强烈,我多送了一趟茶水,又顺便将小牛犊牵出去吃草。小牛犊乖巧,有机会的时候也不挑食,逮着水草就是一顿啃,回家之后再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