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筹备了一个多月,5月8号开机,6月18号杀青,许昊终于回到了京都。
剪辑完成之后,许昊又马不停蹄的跑手续,经过三次修改终于在文化部大佬的支持下拿到了“龙标”。
松了一口气的许昊来不及庆祝。
就又带领公关团队去跑排片,各个一、二、三甚至四线城市都安排人过去找各大院线谈合作。
基于许昊《人在囧途》的成功和最近这部影片的热度,各个团队都传来喜讯!
《我不是药神》定档7月8日的消息引爆了网络,不管是看好的,或者是不看好的,都没想到这部争议如此之大的电影会这么快上映!
然后昊天强大的宣传团队开始进场。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已经能轻车熟路的为这部电影做好合适的宣传,何况,从传出许昊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的目光!
剧情版预告,完整展现故事脉络,从“谋利”到“救赎”的人物弧光,明确这是一部“笑中带泪,催人泪下”的优质剧情片。
每位主演一张角色海报,脸上写满挣扎与希望,并配上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台词。
在博客、知乎等平台,发起 #我的看病故事#、#你见过最贵的药# 等话题征集,鼓励用户分享真实经历,将电影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通过权威媒体《南方周末》发布深度文章,探讨“陆勇案”原型,将电影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极大增强其冲击力和现实意义。
将电影中“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我卖了这么多年药,发现最难治的是穷病”等犀利台词,制作成海报和表情包,在社交平台病毒式扩散。
在地铁、公交站牌、火车站等地都找本地广告公司散播了广告!
《我不是药神》的首映礼,被许昊刻意避开了五星级酒店和闪光灯的喧嚣。
他选择了城市边缘,一座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艺术中心。
红毯很短,没有明星签名墙,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素净的白色展板,上面是无数人亲笔写下的、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短句。
到场的媒体不多,但分量很重,多是深耕社会时政与人文领域的严肃媒体。
更多的,是那些平日里鲜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的面孔——他们穿着朴素的便装,或戴着眼镜气质沉静,或眉宇间带着一丝与生活抗争留下的疲惫与坚韧。
许昊站在入口的阴影里,没有急着上前。
他看着唐骏和导演游刃有余地迎接着各方来宾,目光却像最精密的雷达,扫过每一张陌生的脸孔,评估着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特气场。
第一波抵达的是影评人。
他们大多独行,穿着随意,眼神里带着惯有的审视与挑剔。
许昊认得其中几位,以文笔犀利、绝不妥协着称。
他与他们握手时,能感受到对方礼貌下的疏离与评估——
“一个成功的商业片大佬,能拍出什么有深度的东西?”
这种无声的质疑,几乎写在空气中。
许昊只是微笑,并不多言,他知道,电影会替他回答一切。
紧接着到来的,是法律工作者。
他们大多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步伐稳健,表情严谨。
为首的是一位鬓角微白、不怒自威的法学教授,也是几家顶级律所的顾问。
他与许昊握手时,力道很足,目光锐利如鹰。
“许董,久仰。题材很勇敢。”
教授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
“我们都很关注,这部电影会如何呈现‘法’与‘情’的边界。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始终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命题。”
许昊迎着他的目光,坦然回应:
“张教授,我们试图呈现的,正是这种复杂性。法律是冰冷的框架,但执行法律和生活在框架下的人,是有温度的。我们只想讲好关于‘人’的故事。”
教授深深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未置可否,带着一行人走进了放映厅。
他们的存在,为这场首映礼注入了一种无形的、关乎规则与秩序的重量。
随后入场的是医护人员。
他们有的还穿着白大褂,显然是刚下班匆匆赶来。
与法律人的严谨不同,他们身上带着一种见惯生死后的疲惫与温和。
一位气质干练的女医生在与许昊握手时,轻轻叹了口气:
“许总,谢谢你们关注到这个群体。我们每天在病房里,看得太多了。”
她的眼神里有种复杂的共鸣,
“有时候,我们开的处方,病人却取不起药……那种无力感……”
许昊郑重地点头:
“您辛苦了。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看到更多背后的东西。”
这群人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悲悯而务实的气息,他们是距离电影中困境最近的一线观察者。
最后,在活动即将开始时,病友团体到了。
他们没有统一的服装,人数不多,安静得几乎悄无声息。
他们中的一些人戴着帽子遮掩化疗后的痕迹,有些人坐在轮椅上,被志愿者缓缓推入。
他们的眼神,与在场所有人都不同——没有好奇,没有审视,没有职业性的观察,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或者说,是一种与命运达成某种协议后的沉寂。
许昊快步迎了上去,他没有伸出手,而是微微躬身,用一种近乎对待长者的姿态。
“谢谢大家能来。”
他的声音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轻柔。
一位坐在轮椅上、面色苍白但眼神清澈的年轻人,抬起头,对他露出了一个极其轻微、却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的笑容:
“该我们……谢谢您。”
这一句话,像一颗投入冰湖的石子,在许昊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引导他们进入放映厅,安排在视野最好、出入最方便的位置。
灯光暗下,龙标浮现。
喧嚣的世界被隔绝在外,银幕上的光影成为唯一的焦点。
许昊没有坐在预留的VIp席位,他选择站在放映厅最后的角落,背靠着冰凉的墙壁。
他的目光,一半落在银幕上,重温着那些他已经烂熟于心的片段;
另一半,则像夜行的猎人,敏锐地捕捉着黑暗中观众们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