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隋代“铁血战神”!用极致狠辣整肃军纪,逼出军队最强战斗力
隋朝的杨素率军攻打陈国时,曾安排三百名士兵留守军营。当时士兵们都害怕北方敌军的强大,大多愿意留守,不想冲锋陷阵。杨素听说后,立刻把这三百个愿意留守的士兵全部召集起来,当场斩杀。之后再让人挑选留守人员,再也没人敢主动留下来了。
等到与敌军对阵时,杨素先下令让一两百名士兵冲锋。如果有人没能冲破敌阵就退回来,他就把退回来的人全部杀掉。接着再派两三百人继续冲锋,退回来的同样处死。这下将士们全都吓得腿肚子发软,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上阵,因此杨素的军队战无不胜。
冯梦龙点评:杨素带兵的法度看起来过于严苛,但要治理那些长期养成懒惰习性的士兵,不用这种严厉的手段,就没法提振他们的士气。
要是能做到上级制定的法度严明严格,士兵们都明白后退就是死路一条,那么即便把他们放在容易溃散的不利境地,他们也会像身处背水一战的绝境中那样,拼死奋战。
【管理智慧】
杨素的狠,是“治懒兵的猛药”,虽极端却管用
换别的将领,可能会靠安抚、激励调动士气,可杨素偏不——他用最极端的“死亡威慑”,把士兵的惰性和胆怯彻底碾碎,逼出了绝境下的战斗力。
他太清楚当时士兵的状态:畏敌怯战、贪图安逸,常规手段根本没法提振士气。所以他干脆用“连坐式”的严苛军法,断了士兵“退缩求生”的念头——要么往前冲战死,要么后退被斩杀,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一把。这种看似残酷的方式,恰恰治好了军队的“积懒”顽疾,让原本怯懦的士兵变成了亡命勇士。
一、核心逻辑:治“积惰之兵”,别手软,要“抓‘死亡威慑+断绝退路’”
杨素能打造出常胜军队,核心是抓住了两个关键:
1.“死亡恐惧”是最直接的驱动力:人在面对“必死”的抉择时,会爆发出极致的求生欲和勇气。杨素用“后退即斩”的铁律,让士兵明白“冲锋还有一线生机,退缩必死无疑”,从而逼出拼死作战的决心;
2.“断绝退路”消除士兵的侥幸心理:一开始斩杀愿意留守的士兵,是断了“逃避冲锋”的退路;作战时斩杀退缩者,是断了“临阵脱逃”的退路。没了退路,士兵只能一心向前,战斗力自然飙升。
这就像现在管理长期松散的团队,温和的激励已经无效,必须用严苛的制度打破惰性,让成员明白“完不成任务就面临严重后果”,才能逼出团队的执行力,本质是“用高压打破惰性,用绝境激发潜力”的思路。
二、核心启示:治“懒怠团队\/松散组织”,别纵容,用“严规+断退路”激活动力
杨素的治军思路,放现在管理“积懒成习”的团队、组织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注:现代管理需注重人性化,此处取“打破惰性”的核心逻辑):
- 管理“长期松散的团队”:如果团队成员长期拖延、敷衍工作,温和提醒无效时,可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把“完不成任务的后果”落到实处(如绩效降级、取消福利),断了成员“混日子”的侥幸心理,倒逼他们主动推进工作;
- 应对“畏难怯战的执行层”:如果下属面对困难任务就退缩、找借口,可先明确“任务必须完成”的底线,再拆解任务目标,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完不成会有什么影响”,用明确的压力激发他们的执行力;
- 整顿“纪律涣散的组织”:如果组织内部纪律松弛、人心涣散,可先树立“纪律红线”,对触碰红线的人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再通过“明确目标、压实责任”,让成员明白“组织要活下去,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凝聚团队战斗力。
简单说就是:“面对长期松散、畏难怯战的团队或组织,温和的方式往往无效。必须用明确的规则和严苛的后果,打破成员的惰性和侥幸心理,断了他们的退路,才能激活内在动力,让团队重新焕发战斗力。”
【原文】杨素
杨素攻陈时,使军士三百人守营。军士惮北军之强,多愿守营。素闻之,即召所留三百人悉斩之。更令简留,无愿留者。又对阵时,先令一二百人赴敌,或不能陷阵而还者,悉斩之。更令二三百人复进,退亦如之。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以是战无不克。
素用法似过峻,然以御积惰之兵,非此不能作其气。夫使法严于上,而士知必死,虽置之散地,犹背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