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恒:唐代“心理侦查大师”!靠“老妇钓凶”计,破获栽赃杀人大案
贞观年间,衡州板桥店的店主张迪,在妻子回娘家时遭遇不幸。当时有卫三、杨真等三人在店里投宿,第二天五更天就早早出发了。没想到夜里有人偷偷拿走卫三的刀,杀死了张迪,之后又把刀插回刀鞘,杨真等人对此一无所知。
天亮后,店里的人发现张迪被杀,顺着踪迹追上杨真等人,看到卫三的刀上有血迹,就把三人抓起来严刑拷打。三人受不了酷刑折磨,被迫承认了杀人罪名。唐太宗李世民觉得案子有问题,派御史蒋恒重新审理。
蒋恒下令把店里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召集过来,人数凑不够,就先让大家散去,只留下一个八十岁的老妇人。到了晚上,蒋恒把老妇人放出去,同时吩咐狱卒悄悄跟踪观察,叮嘱道:“老妇人出去后,肯定会有人跟她说话,你把那个人的样貌记下来。”
果然,老妇人刚出去,就有人凑上来问她:“御史大人今天审案子审得怎么样了?”接下来三天,每天都是这个人来打听消息。蒋恒立刻下令把这个人抓起来审讯,对方很快招供——原来他和张迪的妻子有私情,两人合谋杀死了张迪,还故意用卫三的刀栽赃给杨真等人。
案子真相大白后,蒋恒将结果上奏朝廷,唐太宗赏赐他二百段丝帛,还提拔他为侍御史。
冯梦龙点评:长安县令张松寿在审理昆明池边的抢劫杀人案时,也用了和蒋恒一模一样的计谋破了案。
【管理智慧】
蒋恒的厉害,在于“吃透‘真凶心虚窥测’的心理,用‘老妇为饵’引蛇出洞”
换别的官员,可能会顺着“刀有血迹”“犯人认罪”的表面线索定案;但蒋恒不一样——他不被既有供词和物证迷惑,精准抓住了“真凶必然关心案情进展”的心理弱点。
他知道,真凶作案后最怕事情败露,一定会想方设法打探案件审理情况。所以故意留下老妇人当“信息突破口”,再放她出去引诱真凶主动搭话。连续三天都是同一人打听,足以证明此人与案件密切相关,抓来审讯自然一抓一个准。整个过程没费力气排查,靠“以静制动”的心理战术就锁定了真凶。
一、核心逻辑:破解“疑案\/栽赃案件”,别盲信,要“抓‘真凶心虚窥测+诱饵引曝’”
蒋恒能翻案破案,核心是抓住了两个关键:
1.真凶的“心虚窥测”是核心破绽:真凶作案后,即便伪装得再好,也会因担心暴露而迫切想知道案件进展,这种“主动打探”的行为,会让他从人群中凸显出来;
2.“弱势诱饵”是引凶现身的关键:选择老妇人这种看似“容易打探消息”的弱势角色,降低真凶的警惕性,让他敢于主动搭话。再通过多日观察确认,避免误判,精准锁定真凶。
这就像现在处理疑难案件,警方会故意释放“案件调查进展”的消息,同时监控打探消息的人员,那些频繁、异常关注案件的人,往往就是突破口,本质都是“抓心虚窥测心理+设饵引曝”的思路。
二、核心启示:遇“疑案\/栽赃\/难寻真凶”,别蛮干,用“心理窥测+诱饵引曝”破局
蒋恒的思路放现在超实用,生活、职场中遇到难辨真相的可疑事件都能用:
- 生活遇“疑似栽赃\/难寻真凶”:比如自己被人栽赃陷害,却找不到是谁干的。可故意说“已经有线索了,就差最后核实”,然后观察身边人的反应;要是有人频繁打听“线索是什么”“什么时候能查清”,这个人大概率和栽赃事件有关;
- 职场遇“内部泄密\/难寻源头”:比如公司重要信息被泄露,怀疑是内部人员所为。可故意在内部发布“泄密调查有初步方向”的消息,同时留意员工的举动;要是有人私下向同事打听调查进展,或刻意接近负责调查的人,很可能就是泄密者;
- 应对“疑案\/真相难明”:比如遇到一件事疑点重重,找不到关键线索。可找一个看似无关的人(如事件边缘的同事、邻居),故意向其透露“调查快有结果”,再观察谁会主动向这个人打探消息,顺着这条线查,往往能找到真相。
简单说就是:“遇到疑案、栽赃或找不到真凶的情况,别盲目调查。先利用真凶‘心虚想打探消息’的心理,找个合适的‘诱饵’引出打探者,再通过持续观察锁定目标,轻松就能揪出真凶、查清真相。”
【原文】蒋恒
贞观中,衡州板桥店主张迪妻归宁,有卫三、杨真等三人投宿,五更早发。夜有人取卫三刀杀张迪,其刀却内鞘中,真等不知之。至明,店人追真等,视刀有血痕,囚禁拷讯,真等苦毒,遂自诬服。上疑之,差御史蒋恒覆推。恒命总追店人十五已上毕至,为人不足,且散。唯留一老婆,年八十,至晚放出,令狱典密觇之,曰:“婆出,当有一人与婆语者,即记其面貌。”果有人问婆:“使君作何推勘?”如此三日,并是此人。恒令擒来鞫之,与迪妻奸杀有实。上奏,敕赐帛二百段,除侍御史。
张松寿为长安令,治昆明池侧劫杀事,亦用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