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明朝“边饷整改高手”!一张告示断中贵财路,还让粮仓满了
明弘治十年,朝廷派户部的刘大夏去管理边境的军粮军饷。有人提醒他:“边境的粮草生意,一半都被宦官子弟垄断了。您向来不和这些人打交道,这么硬来恐怕会惹祸上身。”
刘大夏却说:“办事靠道理不靠势力,等我到了那边再想办法。”到了边境后,他天天找当地的老人聊天,仔细询问边境粮草的情况(边批:这是关键一步),很快就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一天,刘大夏在大街上贴了张告示:“某粮仓缺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缺草若干束,每束给官价若干。只要是境内外的官员、百姓、商人,愿意供应的,粮食满十石、草料满百束,都可以来申报。”就算是宦官子弟,也不禁止他们参与。
结果不到两个月,粮仓和草料场就全满了。原来以前的规矩是,必须凑够一百石粮、一千束草才能申报供应,这就给了宦官子弟可乘之机——他们低价收购边民的粮草,凑够数量后再卖给官府,能赚五成利润。
刘大夏改了规矩后,有粮草的人家能直接申报供应,不用再通过中间商;宦官子弟就算想收购,也没人愿意卖了。最后官府有了充足的储备,百姓也靠卖粮草多赚了钱,双赢。
冯梦龙点评:刘大夏的办法好,关键在“先问清楚再动手”
刘大夏的策略能成功,核心不是他“敢和宦官子弟对着干”,而是他先找边境老人摸清了“旧规矩的漏洞”——知道以前“门槛高”才让中间商钻了空子,所以改“低门槛”让百姓直接参与,从根上断了垄断。
能像他这样虚心向当地人请教,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什么官做不好?什么事办不成?以前唐朝人把御史台的座位叫“痴床”,说一坐上这个位置,人就变得傲慢愚蠢。现在很多上级官员的座位,也成了“痴床”——高高在上,根本听不到民间的真实情况,怎么能把事办好呢!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对付“被垄断的民生\/政务难题”,别硬刚“垄断者”,先拆“垄断的规则漏洞”
边境粮草被垄断,表面是“宦官子弟强势”,本质是“旧规则设高门槛,把普通百姓挡在外面”——只有凑够大数量才能申报,百姓没能力,只能让中间商垄断。刘大夏的破局点,就是直接拆了这个漏洞:
1.降门槛:把“百石粮、千束草”改成“十石粮、百束草”,普通百姓也能参与;
2.去中介:让百姓直接对接官府,中间商没了收购渠道,自然就垄断不了。
这就像现在社区里的“团购垄断”——以前只有大团长能对接供应商,小户只能跟团被加价;要是社区直接开放供应商对接,允许小户凑单申报,大团长的垄断自然就破了。
二、核心启示:“遇‘被垄断的难题’,别盯着‘垄断者’,先查‘规则是不是帮了垄断者’”
刘大夏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遇到这些场景:
- 社区服务:小区的家政服务被几家公司垄断,收费高还服务差。可以像刘大夏那样——社区居委会贴公告,允许所有合规的家政人员登记,居民按需选择,打破“只认几家公司”的规则,服务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 职场采购:公司的办公用品采购被固定供应商垄断,性价比低。可以改规则:允许员工推荐合规供应商,只要达到基础资质、价格合理就可入选,多几家竞争,供应商就不敢再抬高价格;
- 农产品销售:某地的水果被收购商垄断,压价收购让果农吃亏。可以由当地政府搭建平台,允许果农按“十斤、二十斤”的小批量申报销售,对接外地采购商或电商,果农能卖高价,采购商也能拿到新鲜水果。
简单说就是:“很多垄断不是因为‘人强势’,而是因为‘规则给了特权’。改一改规则,降低普通参与者的门槛,垄断自然就会消失。”
【原文】刘大夏
弘治十年,命户部刘大夏出理边饷。或曰:“北边粮草,半属中贵人子弟经营,公素不与先辈合,恐不免刚以取祸。”大夏曰:“处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既至,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边批:要着。遂得其要领。一日,榜榜通衢云:“某仓缺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凡境内外官民客商之家,但愿输者,米自十石以上,草自百束以上,俱准告。”虽中贵子弟亦不禁。不两月,仓场充牣。盖往时粮百石、草千束方准告,以故中贵子弟争相为市,转买边人粮草,陆续运至,牟利十五。自此法立,有粮草之家自得告输,中贵子弟即欲收籴,无处可得。公有余积,家有余财。
忠宣法诚善,然使不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如何得知?能如此虚心访问,实心从善,何官不治?何事不济?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今上官公坐皆“痴床”矣,民间利病,何由上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