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识人不仅要看出能力,更要判断风险;看懂后要么避,要么防!
何心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江湖大佬”,却打着讲学的旗号活动,他和御史耿定向关系很好,曾到京城住在耿定向家。有一次,翰林张居正来拜访耿定向,何心隐远远看见张居正,转身就躲了起来。
张居正听说何心隐在耿定向家,就请求见一面。何心隐却借口生病拒绝了,张居正只坐了一会儿,没来得及深入交谈就离开了。耿定向问何心隐为啥不见张居正,何心隐说:“这个人我怕他。”耿定向纳闷:“为啥怕他啊?”何心隐答:“他以后肯定能掌控天下大权。”耿定向不相信。何心隐又补充:“严嵩(分宜)想消灭道学却没做到,徐阶(华亭)想振兴道学也没做到;能决定道学兴衰的,就是这小子。你记住,他迟早会杀了我!”后来张居正掌权,借口何心隐聚众扰乱朝政,最终把他抓起来杀了。
陆树声:从“吃饭小动作”看透人,果断辞官避祸
还有个故事:陆树声(临川先生笔下的“陆公”)在家闲居很久,后来才出山担任礼部尚书(大宗伯),可没几个月就托病辞职回家了。翰林沈一贯当天晚上带着酒去报国寺拜访他,惊讶地发现陆树声一点不像生病的样子,就问他为啥急着辞职。
陆树声说:“我刚到京城时,张居正留我在他内阁里吃饭,态度特别热情。但吃饭的时候,张居正的手下两次递给他鬃毛小刷子刷两鬓的头发,他还换了好几套衣服——这种注重表面、举止浮夸的举动,肯定不是正直端庄的人,而且吃饭时他一句话都没提国家政事,所以我才不想在京城久留。”哎!陆树声真是“看到苗头就及时行动”的聪明人啊!
何心隐有眼光却自毁,陆树声懂避祸才保全!
冯梦龙点评:何心隐一见到张居正,就知道他会掌权,还预判自己会被他杀死,这眼光可以说很准了。可最后他却因为行为放纵、不检点,自己跳进了陷阱,这是为啥呢?王弇州《朝野异闻》记载,何心隐曾在吴兴游历,差点引诱当地豪强做谋逆的事;他的朋友吕光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活动,还教当地首领兵法。这么看来,何心隐被杀不算冤枉。但李贽(李卓吾)还认为张居正因不能容忍何心隐而杀他是罪过,这难道是公正的评论吗?
而陆树声从“刷头发、换衣服”的小动作,看穿张居正“不务正业、注重表面”的本性,果断辞官,避免了日后可能被牵连的灾祸,这种“见微知着、及时抽身”的智慧,比何心隐更胜一筹——不仅能识人,还能为自己谋划退路。
何心隐的教训在于:虽然看透了张居正“能掌权”的能力,却没管住自己“惹祸”的行为,最后明知有风险还不收敛;陆树声的智慧在于:从细微动作看穿对方“非端人”的本质后,不抱有侥幸心理,直接用“辞官”的方式避开潜在风险。
生活里遇到“能力强但品行存疑”的人,别只羡慕对方的本事,更要警惕和他打交道的风险;职场上发现领导或合作伙伴“不务实、藏隐患”,要么保持距离,要么及时抽身,别等风险爆发才后悔。
【管理智慧】
一、何心隐:预判神了却“自踩坑”——能看穿别人,却管不住自己
何心隐的厉害之处,是“一眼看透张居正的潜力和狠劲”:他看出张居正不是普通人,以后能掌大权,甚至能决定“道学兴灭”,连自己会被对方杀掉都预判到了——这识人眼光,放在当时绝对是“天花板级”。
但他的致命问题是“自己不守规矩”:评注里说,何心隐曾去吴兴,差点引诱当地豪强做不法的事;他朋友吕光还总去少数民族地区,教部落首领兵法——说白了,何心隐自己就没安分过,打着“讲学”的幌子搞小动作,“聚徒乱政”算不上完全冤枉。最后被杀,固然有张居正掌权后打压异己的因素,但也跟他自己“放浪不检、自陷泥潭”脱不了干系。
这就像现在有人“能看穿老板是个狠角色,却偏要在公司搞小团体、摸鱼耍滑”,最后被开除了还觉得“老板针对自己”——能预判风险,却管不住自己作死,再准的眼光也救不了。
当代案例:职场“预判大神”看穿领导强势,却偏搞小动作,最后被开除
小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刚入职就看出新领导李总是“说一不二的强势派”,私下跟同事说:“李总以后肯定能升总监,咱们别惹他。”同事都觉得他“看人准”。可小吴自己却没当回事:上班偷偷刷剧,把自己的活推给实习生,还在背后吐槽李总的方案“没水平”。
有次李总让小吴做活动策划,小吴敷衍交差,方案里全是漏洞。李总直接把方案摔在他桌上:“你要是不想干就直说,别在这儿混日子!”没几天小吴就被开除了,他还委屈:“我早就知道李总狠,没想到他这么针对我!”——跟何心隐一样,能看穿别人的厉害,却管不住自己的小毛病,最后翻车只能怪自己。
当代案例:商业“风险预判者”看出对手厉害,却违规竞争,最后倒闭
老郑开了家跨境电商公司,刚起步就看出同行老王的公司“执行力强、供应链稳,以后肯定是行业老大”。按理说他该好好打磨自己的业务,可老郑却动了歪心思:买水军抹黑老王的公司,还偷偷挖老王的客户,甚至伪造老王的产品质检报告,想让对方被海关查。
结果没过多久,老郑的小动作被曝光,不仅被老王告上法庭赔了钱,还被平台列入“失信商家”,店铺直接下架。老郑到最后还嘴硬:“老王本来就比我强,我不这么做根本活不下去!”——这跟何心隐“明知张居正厉害,却还搞不轨事”一样,预判到了对手的威胁,却用错了应对方式,把自己玩死了。
二、陆树声:从“吃饭小动作”看透人品——细节里藏着真性情,不务实的人靠不住
陆树声没何心隐那么“神神叨叨”,他就靠两个吃饭时的小细节,看穿了张居正不是“端人正士”:
1.频繁刷鬓角、换衣服:把精力花在“打扮排场”上,说明这人爱面子、不务实——真正踏实做事的人,吃饭时哪有功夫管头发乱没乱、衣服合不合身?
2.一言不及政事:作为朝廷官员,请客吃饭却不聊正事,反而只讲排场,说明这人“重心不在工作上”,跟他共事早晚要出问题。
陆树声没犹豫,直接托病辞官——这不是“怂”,是“见几而作”:知道跟不靠谱的人共事没好结果,不如早点撤退,避免被拖下水。
当代案例:职场“细节控”从领导开会小动作,看透不靠谱早跳槽
小林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新来了个创意总监张总。第一次部门会议,张总全程没聊“接下来的项目方向”,反而每隔十分钟就掏出小镜子整理发型,还跟大家说“以后开会要穿正装,显得专业”;有人提“客户催方案”,张总也打岔:“先把形象搞好,客户才会信任我们。”
小林当时就觉得不对劲:“领导不聊工作聊形象,这公司怕是要完。”没过多久,张总搞的几个方案全因为“只重创意不接地气”被客户打回,公司业绩掉了一半。小林早在一个月前就偷偷找好了下家,跳槽到了一家务实的公司,躲过了后来的裁员潮——跟陆树声一样,从“小动作”看“不务实”,早跑路早省心。
当代案例:商业“清醒派”从合作方吃饭细节,看穿不靠谱终止合作
老周开了家建材公司,跟一家装修公司谈合作,对方老板王总请他吃饭。饭局上,王总全程没提“供货周期、质量标准”这些关键问题,反而一直炫耀“自己刚买的豪车”“昨天跟哪个大人物吃饭”,还中途去洗手间补了三次妆,连服务员上菜慢了都发脾气。
老周回来后,立马让团队终止合作。同事纳闷:“王总公司规模不小啊,为啥不合作?”老周说:“一个吃饭只讲排场、不谈正事的老板,肯定不靠谱——以后供货出了问题,他大概率只会甩锅,不会解决。”果然,没过多久就听说王总的公司因为“拖欠货款、工程质量差”,被客户告了——陆树声的“细节识人”,放在商业里一样管用。
三、评注透底:何心隐不是“冤魂”,李卓吾的看法太片面
评注里冯梦龙说得很明白:何心隐虽然“识人准”,但他自己“放浪不检”,还差点搞出“诱豪为不轨”的事,他的死“非枉也”(不冤枉)。李卓吾还觉得“张居正不能容何心隐是罪过”,这其实是没看到何心隐自己的问题——就像现在有人“被公司开除,还觉得老板针对自己”,却不说自己“上班摸鱼、搞小团体”,这种片面的看法根本站不住脚。
真正的“识人”,不仅要看出别人的问题,更要管好自己的规矩——何心隐输就输在“只懂识人,不懂守己”;而陆树声赢在“既懂识人,又懂及时止损”。
四、核心启示:想避开“翻车”,记住这2点
1.识人要抓“细节”,别被表面迷惑
不管是何心隐看张居正的“掌权气场”,还是陆树声看张居正的“吃饭小动作”,都是从“藏不住的细节”入手:
-职场里,领导总聊排场不聊工作、同事总说大话不干活,大概率不靠谱;
-商业里,合作方只讲面子不谈细节、客户只画大饼不聊需求,大概率有坑。
细节不会说谎,别被“表面厉害”“排场大”骗了。
2.能预判风险,更要管得住自己
何心隐早就知道张居正会杀他,却还搞“聚徒乱政”的事,这不是“勇敢”,是“作死”;就像现在有人知道“老板讨厌摸鱼”,却还偷偷刷剧,知道“对手会反击”,却还搞违规竞争——能预判风险,却不约束自己,最后翻车只能怪自己。
【原文】何心隐
何心隐,嘉、隆间大侠也,而以讲学为名,善御史耿定向,游京师与处。适翰林张居正来访,何望见便走匿。张闻何在耿所,请见之。何辞以疾,张少坐,不及深语而去。耿问不见江陵之故,何曰:“此人吾畏之。”耿曰:“何为也?”何曰:“此人能操天下大柄。”耿不谓然。何又曰:“分宜欲灭道学而不能,华亭欲兴道学而不能;能兴灭者,此子也。子识之,此人当杀我!后江陵当国,以其聚徒乱政,卒捕杀之。
评:心隐一见江陵,便知其必能操柄,又知其当杀我,可谓智矣。卒以放浪不检,自陷罟获,何哉?王合廾州《朝野异闻》载,心隐尝游吴兴,几诱其豪为不轨;又其友吕光多游蛮中,以兵法教其酋长。然则心隐之死非枉也。而李卓吾犹以不能容心隐为江陵罪,岂正论乎!
李临川先生《见闻杂记》云:陆公树声在家日久,方出为大宗伯,不数月,引疾归。沈太史一贯当晚携合廾报国寺访之,讶公略无病意,问其亟归之故。公曰:“我初入都,承江陵留我阁中具饭,甚盛意也。第饭间,江陵从者持鬃抿刷双鬓者再,更换所穿衣服数四,此等举动,必非端人正士,且一言不及政事,吾是以不久留也。”噫,陆公可谓“见几而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