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府惊魂一夜,虽被迅速压下,但其影响却如同投入池中的巨石,涟漪不断扩散。太原城内暗藏的魑魅魍魉为之一清,至少短时间内,玄冥族及其爪牙不敢再轻举妄动。而经此一役,林辞的地位已无可撼动。
李世民伤势在林辞精纯星辉之力的调理下,迅速痊愈。他非但没有因遇刺而惊惧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危机如同淬火,让他这把利剑愈发锋芒毕露。
数日后,晋阳宫核心密室。
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决定未来天下命运的面孔。李世民端坐主位,其下是刘文静、裴寂、长孙顺德等心腹文武,而林辞,则被特意请至李世民身侧稍前的位置,其意不言自明。
“诸位,”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杨广已死,天下无主,群雄逐鹿。我李唐坐拥太原形胜,兵精粮足,更兼民心所向。然则,下一步该如何走?是固守待变,还是主动出击?若出击,剑指何方?还请诸位畅所欲言。”
刘文静率先开口:“二公子,如今洛阳王世充、瓦岗李密、河北窦建德等相互牵制,关中空虚,正是天赐良机!当务之急,应迅速西进,直取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则霸业可成!” 这是最主流的看法,也是历史上李唐最终成功的路线。
裴寂则略显谨慎:“文静之言有理,然太原乃我根本,若倾巢而出,北有刘武周、突厥虎视眈眈,恐后院起火。是否应先巩固根本,再图西进?”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李世民仔细听着,目光却不时瞥向一旁闭目养神,仿佛置身事外的林辞。
待到议论稍歇,李世民转向林辞,恭敬问道:“林先生,不知您对此有何高见?先生超然物外,洞察先机,您的看法,对世民至关重要。”
林辞缓缓睁眼,目光平静如水。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二公子欲取天下,所恃者何?”
李世民一怔,随即肃然答道:“所恃者,民心耳。解民倒悬,还天下太平。”
“既如此,何者为先?”林辞再问,“是抢先占据名都大邑,还是先获得‘名正言顺’之大义?”
此言一出,众人皆若有所思。刘文静眼中精光一闪,似乎抓住了什么。
林辞继续道:“西进长安,确是正途。长安乃隋之都城,象征意义巨大。然则,如今占据长安的,可是二公子?贸然前去,是客是主?名分何在?”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众人心坎:“杨广虽死,隋室尚在。代王杨侑便在长安。二公子之父,唐国公,乃隋室重臣。何不先尊隋室,打出‘匡扶社稷’之旗号,西进长安,迎立代王?如此,则出师有名,非为反叛,实为勤王。既可收拢前隋旧臣之心,亦可令关中守军投鼠忌器,更能占据大义名分,使天下英雄难以指摘。待根基稳固,大势已成,则……水到渠成。”
他这番话,并非具体战术,而是从更高的战略层面,点明了“名分”与“大义”的重要性,为李唐的起兵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这正是从军阀到王者蜕变的关键一步!
密室之中,一片寂静。刘文静、裴寂等人看向林辞的目光,充满了惊叹与敬佩。此策高屋建瓴,直指核心,完美地解决了他们之前争论的诸多顾虑!这已非简单的“奇人异士”,而是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国士!
李世民更是听得心潮澎湃,豁然开朗!他猛地站起身,对着林辞深深一揖,激动道:“先生一言,如拨云见日!使世民茅塞顿开!此乃王霸之策,定鼎之基!世 martin 受教了!”
他当即决断:“便依先生之策!我等即刻准备,尊隋室,举义兵,西进长安!”
大政方针既定,接下来的细节筹划便顺畅了许多。何时起兵,以何名义,粮草辎重如何调配,北路、南路如何策应……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
而在讨论到可能遇到的强敌,尤其是诸如玄冥族这类诡异力量时,众人不约而同地再次将目光投向林辞。
李世民郑重道:“先生,寻常战阵,世民与诸位将军自当竭力。然则玄冥妖人,诡秘难测,非人力可常御。届时,恐怕还需先生……”
林辞微微颔首,算是应承下来。他既已深度介入,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而且,他隐隐感觉到,随着李唐这艘巨舰正式起航,与玄冥族的正面冲突将不可避免,或许能从中找到更多关于禹鼎,关于玉玺终极秘密的线索。
密议持续至深夜方散。
众人离去后,李世民单独留下林辞,他看着窗外朦胧的月色,忽然问道:“先生,世 martin 一直有一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二公子但问无妨。”
“先生身负鬼神莫测之能,却似乎对功名利禄并无兴趣。为何愿助世民?先生所求,究竟为何?”李世民目光灼灼,这个问题在他心中盘桓已久。
林辞沉默片刻,低头看了一眼怀中温润的黑色玉玺,抬头望向那无尽星空,缓缓道:“我所求者,或许是一条路,一个答案。而二公子的霸业,恰巧与这条路,这个答案,交织在了一起。助你,亦是助我。”
他的话语带着玄机,李世民似懂非懂,但他能感受到林辞话语中的真诚。他不再追问,只是郑重道:“无论先生所求为何,只要世 martin 力所能及,定助先生达成!”
这一刻,潜龙与星耀之间,达成了一种超越简单君臣、更为深刻和奇妙的同盟关系。
晋阳定策,星辉照亮了李唐前进的道路。一场席卷天下、开创三百年盛世的宏大征程,即将正式拉开序幕。而林辞,这位来自异时空的星耀守护者,也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留下属于他自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