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城中的战意如同不断升温的炉火,而林辞则如同投入炉中的一块顽石,看似沉寂,内里却在积聚热量,等待迸发的时机。周瑜大军开拔后,城内的气氛愈发凝重,关于前线军情的流言蜚语每日都在更新,恐慌与期待交织。
林辞知道,不能再被动等待下去。孙权府上寻访奇人异士的风声并非空穴来风,他需要创造一个“恰好”能被对方注意到的机会。
他选择的方式,是“献图”。
并非军事布防图,而是一幅他凭借超越时代的宏观地理认知、结合玉玺对地脉水气的微妙感应,精心绘制的《江东水脉地势略论图》。此图并非精确到每一条溪流,而是宏观勾勒出长江中下游,尤其是秣陵至夏口一带的主要水系走向、水文特点、暗礁潜流分布,以及几处他推断出的、可能对水军驻扎、埋伏、火攻等战术产生影响的关键节点。图中还以古篆标注了一些可能与古祭祀、镇水传说相关的点位,其中便包括了芜湖那处他感应到禹鼎气息的丘陵。
他将自己的见解,以谦逊而博学的口吻,写成一篇辅论,附于图后。文中,他引经据典,从《禹贡》谈到《水经注》,论点扎实,却又在关键处留下些许悬念,仿佛还有更深层的奥妙未能尽述,引人探究。
做完这一切,他并未直接前往吴侯府投递,那太着痕迹。他通过客舍掌柜,辗转结识了一位在孙权府中担任文书佐吏、不得志却喜好结交奇士的低级官员。在一次“偶然”的清谈中,林辞“无意间”展露了对此图的见解,其视角之新颖、论述之精妙,令这位佐吏惊为天人。
“先生大才!此图此论,于当前局势,或有大用!”佐吏激动不已,自觉发现了明珠蒙尘,若能举荐上去,便是大功一件。
林辞故作推辞,言道此乃平日游玩所做,粗浅之作,不堪大用。但在佐吏再三恳求下,才“勉强”同意由其将图论抄录一份,代为呈递,并再三叮嘱不必提及他的姓名,只说是某位匿名游学士子所献即可。
他需要的是一个进入对方视野的敲门砖,而非一开始就站在聚光灯下。
图论被呈递上去后,起初几日并无动静。林辞也不急躁,依旧每日读书、漫步、感应地脉,仿佛此事从未发生。
直到第五日黄昏,他正在客舍院中闲坐,忽闻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两名身着普通家仆服饰、但眼神锐利、气息沉稳的汉子走入庭院,径直来到他面前,恭敬行礼。
“可是林辞林先生当面?”为首一人低声问道。
林辞心中了然,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正是在下,不知二位是?”
“奉鲁子敬先生之命,特来请先生过府一叙。”那人语气不容拒绝,同时递上一枚看似普通的木制令牌,上面刻着一个“肃”字。
鲁肃!果然是他!这位孙权麾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以敦厚睿智、识人善任着称,由他出面,既显示了重视,又不至于太过张扬。
“原来是子敬先生相召,在下荣幸之至。”林辞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坦然随二人出门。他知道,投石问路,石已激起微澜。
鲁肃的府邸并不奢华,反而显得简朴而雅致。在书房中,林辞见到了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东吴重臣。鲁肃年约四旬,面容温厚,眼神却如深潭,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手中正拿着那份《江东水脉地势略论图》的抄本。
“林先生,请坐。”鲁肃屏退左右,亲自为林辞斟上一杯茶,态度温和,“先生大才,此图此论,见解非凡,尤对水军布防、利用水文天时,颇有启发。肃冒昧请教,先生游学四方,不知对当前北虏南侵之势,有何高见?”
他没有直接追问图的细节,而是从一个更宏大的话题切入,既是考校,也是试探。
林辞知道,真正的考验开始了。他略一沉吟,决定展现部分价值,但依旧保持分寸。
“子敬先生过誉。在下浅见,曹公势大,然其军多为北人,不习水战,此其一短。舟船虽众,连锁而成,虽稳却失之灵动,易受火攻,此其二短。劳师远征,士卒疲惫,荆州新附,人心未稳,此其三短。”他顿了顿,看向鲁肃,“然,其势已成,如洪水滔天,正面迎击,胜负难料。唯有借长江天堑,以逸待劳,用间用火,攻其不备,乱其军心,方可觅得一线胜机。”
他这番话,点出了曹操的弱点,也暗示了火攻等关键策略,但并未深入,留给对方发挥的空间。
鲁肃眼中精光一闪,抚须点头:“先生所言,与公瑾(周瑜)之论,不谋而合。只是,知易行难,如何借这天堑,如何引这火种,还需细细斟酌。”他话锋一转,回到那幅图上,“先生图中标注这几处古祀节点,言及或有地脉异动,可助水势或扰敌心神,不知……先生可是精通方外之术?”
终于问到了核心。林辞知道,这是他展现“奇术”价值,却又不能暴露玉玺的关键时刻。
他微微一笑,语气平和:“精通不敢当。在下师门传承,确有些许感应地脉、辨析气机的小术。此乃辅佐之道,究其根本,仍需赖将士用命,谋略得当。譬如医者望气,可知病灶所在,然祛病除根,还需良药与针石。”
他将自己的能力定位为“辅助”和“探查”,而非决定性的力量,既展示了价值,又降低了威胁性。
鲁肃深深看了林辞一眼,似乎要将他看透。半晌,他缓缓道:“先生过谦了。如今大战在即,正需先生这般博学奇士,助我江东明辨天时地利。不知先生可愿暂留秣陵,随肃参赞军务,共商破曹大计?”
正式的招揽来了。
林辞起身,拱手一礼:“曹贼南侵,天下震动。辞虽不才,亦知唇亡齿寒之理。蒙子敬先生不弃,愿效绵薄之力。”
“好!甚好!”鲁肃抚掌大笑,“得先生相助,如虎添翼!”
至此,林辞终于以一种相对自然且可控的方式,踏入了江东孙权的势力范围。他献出的图论是投名状,展现的见识与“小术”是价值,而低调谦逊的态度,则减少了潜在的敌意。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他将以鲁肃幕僚的身份,更深入地参与到这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之中,同时,也能更方便地探寻那与禹鼎相关的古老秘密,以及……揪出那隐藏在暗处、屡次对他下杀手的黑手。
星耀之光,已悄然照入东吴的核心幕府。赤壁的风雷,将因他的到来,掀起怎样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