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兵快步走进议事厅,手中捧着一封通关文牒。艾琳正伏案查看北境村落的种子配额记录,听见脚步声抬起了头。
“宫门外有使者求见。”书记兵将文牒呈上,“自称来自邻国,奉命通好。”
艾琳接过文牒,扫了一眼印章与签押,确认无误。她放下笔,把手中的卷宗合上,放在一旁。
“请外交官员申速来议事厅。”她说,“准备接见使者。”
书记兵领命退下。艾琳起身,整理衣袍,走向正殿偏厅。路上她只说了一句:“备茶,设宾席,一切从礼。”
不到一刻钟,外交官员申赶到。他身穿深青色官服,手持记事板,神情沉稳。
“今日是首次正式外使来访。”艾琳站在厅前台阶上,低声交代,“以礼相待,察言观行。不许轻诺,也不可拒之门外。我们尚未立盟,但须留门缝。”
申点头:“明白。我会全程记录,按您指示应对。”
艾琳走进偏厅,坐于主位。桌上已摆好清茶,两盏温热,香气清淡。她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将宾席设在侧前方,距离适中,既显尊重,又不失分寸。
片刻后,外国使者未被引入。他年约四十,身披灰蓝长袍,腰束铜带,举止克制。进厅后行礼,动作标准却不显亲近。
“贵国风土昌盛,百姓安居,实为难得治世。”使者开口,语气平稳。
艾琳回应:“一国安稳不足道,若能与邻共安,方显价值。”
使者略顿,似在衡量这句话的分量。他没有立刻接话,而是端起茶盏轻啜一口。
申在一旁静立,手握记事板,随时准备记录。
艾琳没有追问来意,反而让申先问些寻常话题:“贵使一路前来,沿途见闻如何?”
使者答:“城东市集秩序井然,商旅往来频繁,税吏查验货物有条不紊。此前听闻贵国新政推行,原以为动荡未平,如今看来,竟是生机勃勃。”
申记录完毕,抬头示意艾琳。
艾琳微微颔首,继续道:“市集之治,源于规则明确、执行公正。我们不求独强,只愿民有所依。”
使者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他放下茶盏,终于转入正题:“我国亦有意与贵国建立往来。今日所请,非为战事,亦非求援,只为通好。”
艾琳不动声色:“如何通好?”
使者提出三点:其一,互开商路,允许两国商队自由通行;其二,共享农技信息,如抗旱作物培育经验;其三,定期遣使交流,每年各派使团一次,通报国情。
每说一条,申便迅速记下。他的笔尖在纸上划出清晰痕迹,一字不漏。
艾琳听完,并未立即回应。她沉默片刻,才开口:“此三事皆有益于民,可议。”
使者目光微动。
艾琳接着说:“我国愿以诚待友,亦望贵邦同怀善意。合作之事,需双方共担责任,而非单方索取。”
使者点头:“自然。此次来访,仅为试探意向,不求当场定论。”
“很好。”艾琳说,“你我今日之谈,只为探路。后续事宜,可由申大人与贵使细商条款。”
会谈持续半个时辰。期间双方言语谨慎,未触及具体利益分配,也未讨论军事或领土问题。气氛平和,节奏缓慢,但始终未冷场。
结束时,使者起身告辞。艾琳亲自送至厅外台阶,未再多言,只道一句:“来日再见,愿两国皆安。”
使者离去后,申随艾琳返回议事厅。
“你觉得如何?”艾琳坐下,看着申。
“其所提皆为虚务。”申直言,“无具体时间,无执行机制,也无担保条款。更像是在探我国态度与实力。”
艾琳点头:“我也如此判断。”
她站起身,走到案前,提笔写下几个字:“外交三策”。
写完,她念出声:“一曰广听言,二曰缓结盟,三曰积信望。”
申听着,神色认真。
艾琳继续说:“自即日起,设立‘外使记事簿’。凡来访者言行,无论大小,皆由你亲自记录归档。每月汇总,呈我亲阅。”
“是。”申应下。
“另选通语译员三人。”艾琳补充,“专训外交辞令,不得使用俚语或模糊表达。对外每一句话,都代表国家立场。”
申记下全部指令。
艾琳最后说道:“我们现在没有强兵压境之力,也没有百年盟约的资本。但我们有清明之政,有稳定之局,有愿意倾听的姿态。”
她停顿一下,声音低而坚定:“这就够了。外交之路,今天走出第一步。”
申离开后,艾琳独自留在议事厅。窗外天色渐暗,烛火被点亮。她翻开新制的记事簿,看到申已提前写好今日会晤摘要:
——时间:午时三刻
——地点:正殿偏厅
——来访者:邻国使者未
——主要言论:赞我国治世有序,提出三项合作意向(商路互通、农技共享、定期遣使)
——我方回应:持开放态度,允后续商议,强调合作需基于 mutual goodwill(*此处原文为中文:“相互善意”*)
——结论:初步接触完成,关系待推进
艾琳用笔圈出“相互善意”四字,在旁边批注:“此词需统一表述,今后一律称‘共怀诚意’。”
她合上记事簿,伸手取来另一份空白册子。封皮上无字。她提笔写下标题:《外交通则·初稿》。
第一行,她写道:“凡外使来访,必设接待流程:迎入、赐茶、问情、录言、送别,五步不得缺省。”
第二行:“会谈内容分三级:可议、待查、拒谈。标记清晰,上报备案。”
第三行:“所有承诺,未经君主亲批,不得生效。文书须双签,副本存档。”
她写到这里,停下笔,看向窗外。
夜已降临,宫灯次第亮起。远处传来一声更鼓。
她重新执笔,在页末添上一句:
“国之交,在信;信之立,在行;行之始,于此日。”
刚写完,书记兵再次推门而入。
“申大人送来最新记录。”他递上一张纸条,“使者离宫前,在驿馆登记停留期限——七日。”
艾琳接过纸条,看了一眼。
她把纸条夹进《外通信则》初稿中,合上册子,手指轻轻压在封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