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拖着腿往门口挪,经过后墙时,忽然瞥见那道裂缝——先前用报纸糊着的地方,不知被哪阵调皮的风吹掉了半张,露出里面灰白的墙面,像一道没愈合的伤口,刺痛着我的眼睛。而就在裂缝最下端,靠近墙角的地方,一株蒲公英正从混凝土的缝隙里顽强地钻出来。嫩绿的叶子卷成小小的螺旋,仿佛是一个攥紧的小拳头,在向这坚硬的世界宣告着它的存在。头顶上顶着颗米粒大的花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我不由自主地蹲下去,右腿的裤管在地上蹭出轻微的沙沙声。指尖轻轻碰了碰那片叶子,凉丝丝的,带着点晨露的潮气,像摸到了早春刚化冻的溪水,那丝丝凉意顺着指尖传遍全身,让我在这慌乱的时刻,感受到了一丝宁静与清新。
警报声还在“呜呜”地响,好像是时间的催促,可我忽然不想动了。眼前这株小芽让我想起生物课上那些飞得整齐的野鸭子,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仿佛是在向我们展示生命的无限可能;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在雪地里咳着血筑路的段落,他那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就像这株蒲公英,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希望;想起母亲趴在灯下,用剪刀把自行车内胎剪成鞋底形状时,鬓角渗出的汗珠,那一颗颗汗珠里,藏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更想起谷建国把酱豆罐子塞给我时,罐口沾着的那颗红辣椒,那鲜艳的红色,就像我们青春的热情,炽热而奔放;李红霞帮我理书包带时,发梢扫过我脖颈的痒意,那轻轻的一扫,仿佛是友情的触碰,温暖而惬意……
“你在这儿干什么!”王老师突然冲了进来,他的圆框眼镜滑到了鼻尖上,镜片上沾着细密的汗珠,像落了层星星。那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仿佛是他对我们深深的担忧。他的声音听起来很急,脚步却放得很慢,就像一位谨慎的引路人,生怕惊扰了这株脆弱的小生命,“快出去!不过别跑,慢慢走,当心脚下!”那关切的话语,如同潺潺的溪流,流淌在我的心间。
我没站起来,只是抬手指了指那株蒲公英,声音轻得像怕吹跑了它:“老师,您看,它要开了。”那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一个奇迹的发生。
王老师愣了一下,顺着我的手指看过去。那株蒲公英的花苞已经微微裂开条缝,露出点雪白的绒毛,被穿堂风一吹,轻轻摇晃着,像把马上要撑开的小伞,随时准备飞向远方。
王老师笑着反问,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朵花,眼里却盛着满满的温柔:“开了又能怎样?”那笑容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我们的鼓励。
“可它从混凝土里长出来了。”我盯着那株小芽,感觉喉咙有点发紧,仿佛有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动。那小小的生命,在如此坚硬的环境中都能破土而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呢?“混凝土那么硬,它还是钻出来了。”
王老师没说话,只是蹲了下来。他的膝盖在地上磕出声闷响,眼镜几乎要碰到墙面。他和我一起盯着那片卷曲的叶子,过了好一会儿,才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是啊,长出来了。”那叹息里,有对生命顽强的感慨,也有对我们成长的欣慰。
他顿了顿,伸手理了理我被风吹乱的衣领,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就像我们班这些孩子,就像你——再难的地方,也能扎下根,慢慢长起来。”那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这慌乱的时刻,感受到了无尽的力量。
就在这时,警报声突然停了。阳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穿过那道裂缝,在蒲公英的绒毛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金粉,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我想起日记本里写的那句话:“和伙伴们一起,勇敢前行。”此刻忽然明白了,前行不只是往前迈步——还要一起在石头缝里扎根,一起在风里开花,要在最硬最冷的地方,长出最软最暖的希望。那希望就像这株蒲公英的绒毛,轻盈而坚韧,带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飞向远方。
谷建国在门口喊:“王老师!张毅!快点呀!”那声音里带着一丝焦急,又充满了期待。我和王老师相视一笑,那笑容里藏着默契和对未来的信心。
他没先走,就扶着我的胳膊,陪着我一步一步挪出教室。他的手稳稳地扶着我,就像一座坚实的靠山,让我在这慌乱的时刻,感受到了无比的安全感。走廊里,李红霞和几个同学还在等,看见我们出来,李红霞立刻跑过来,把手里攥着的半块玉米饼塞给我:“给,刚才从家里带的,还热着呢!”那玉米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是友情的味道,温暖着我的胃,更温暖着我的心。
上午的演练结束后,11点半的下课铃像首轻快的歌,在校园里回荡。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往家走,我和谷建国、李红霞一路聊着那株蒲公英,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落在我们身上,暖融融的,就像我们之间的友情,温暖而惬意。我们谈论着那株蒲公英的顽强,感叹着生命的奇迹,仿佛在这一刻,我们与这株小小的生命有了某种特殊的联系。
下午2点回到学校时,谷建国神秘兮兮地塞给我个小纸盒。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就像藏着一个大大的秘密。
我好奇地打开一看,里面是他用硬纸板做的小铲子,木柄上还歪歪扭扭刻着“挖蒲公英专用”。那几个字虽然刻得不太整齐,但却充满了他的心意,仿佛是他对我们之间友情的珍视。我感动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那笑容里藏着纯真和善良。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画了幅画。先用铅笔轻轻勾出混凝土的裂缝,那裂缝就像我们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曲折而漫长。再用蜡笔涂出蒲公英嫩绿的叶子,那叶子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最后蘸着白颜料水点出那丛绒毛——它们被风吹得四散飘开,有的落在教室的窗台上,仿佛是在守护着我们学习的地方;有的落在操场的跑道上,像是在陪伴着我们奔跑的脚步;还有一朵,正落在我那只垫着橡胶鞋底的鞋尖上,仿佛是在鼓励我勇敢地向前迈进。旁边用红铅笔写了行小字:“生命的奇迹,是在裂缝里开花,在同行时发光。”那行字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画完时,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日记本上,把那行字映得亮晶晶的。我摸着纸页上微微凸起的笔触,仿佛能感受到那株蒲公英的生命力在指尖跳跃。
忽然想起王老师蹲在地上时,眼镜片反射的光,那光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我们的期望;想起李红霞递玉米饼时指尖的温度,那温度里藏着友情的温暖和关怀;想起谷建国扶我时掌心的力度,那力度里藏着兄弟般的情谊和支持。
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间,早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悄悄落在了心里,发了芽,生了根,要在往后的日子里,开出一片又一片的花来。那些花,将是友情的花,是希望的花,是生命的花。
我合上日记本,把它放进母亲给我做的布套里。布套上绣着朵小小的向日葵,是母亲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绣的。那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母亲对我的爱,就像这株蒲公英,虽然渺小,但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黑暗中,我仿佛又听见那“咯吱”的脚步声,只是这一次,它不再是孤单的节奏,而是和着许多脚步声,一起往前迈着,一步,又一步,踩在月光里,踩在希望里。那脚步声,是我们青春的旋律,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它将伴随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