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木一拍)
各位看官,您可听真了!
沱江边上故事多,
白塔巍巍映清波。
善恶美丑皆入画,
悲欢离合汇成歌。
话说这湘西边城,有个渡口,寻常日子里,总裹着层晨雾,跟那刚沏好的碧螺春似的,又柔又暖。
今儿个我们的故事,就打这渡口说起——您猜怎么着?
这渡口不光有撑船的老汉、编篮的姑娘,还藏着几位不寻常的客人呢!
(稍顿,拉家常般)
您道是哪几位?
不是说书先生胡诌,正是那诸天阁的明楼一家子。
这诸天阁,说它是铺子吧,卖布卖药卖文房;说它是奇境吧,里面的物件儿总透着股新鲜劲儿。
就说这天清晨,翠翠正蹲在白塔下编竹篮,竹篾在她手里跟活了似的,转眼间就有了个精巧的模样。
可编到篮沿那花边时,她的手总打颤——您猜为啥?
嗨,还不是心里惦记着河对岸的人影儿!
正愣神呢,忽听身后有人笑:“这竹篮编得真匀净,针脚细密,看着就结实!”
翠翠吓了一跳,手里的竹篾“噌”地一下扎进指尖,血珠儿立马冒了出来。
您猜是谁?
正是那诸天阁的老板娘——汪曼春。
她几步上前,从绣着兰草的布包里掏出个白瓷瓶,里头的药膏亮晶晶的,“快擦擦,这可是(集团官网交流论坛找到的配方,又亲自在制药室做出来的)好东西,抹上凉丝丝的,保管不疼!”
翠翠怯生生地伸过手,您瞧那小手,指甲缝里还嵌着芦苇绿汁,手腕上一只旧银镯子,磨得发亮,一看就是戴了多年的物件。
汪曼春一边给她涂药,一边笑着说:“我叫汪曼春,住对岸诸天阁,闲了来玩啊。”
说着递过布包,里面的桂花糕还热乎着呢,甜香直往人鼻子里钻,“尝尝?我家孩子们都说,特别好吃!”
(语气一转,带点俏皮)
翠翠这姑娘,脸皮薄,接过糕小口啃着,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旁边小明手里的玻璃珠。
那珠子可真叫个奇,里面裹着金粉,小明一转,就跟漫天星星在里头眨眼似的。
小明是个爽快孩子,看她喜欢,“啪”地一下塞进她手里:“给你!编篮时挂篮沿上,保准好看!”
可您不知道,他胸前那徽章“咔嚓”一声,就把翠翠红扑扑的脸蛋拍了下来——这小家伙,鬼主意可不少!
不知何时,明宇的身影就常在渡口晃悠了。
明宇那孩子,背着个帆布包,里头螺丝刀、胶水样样齐全,总蹲在老渡船旁敲敲打打。
“这船板松得厉害,再不修就得散架!”
他一边说,一边掏出主管徽章一扫,淡蓝色的光屏“唰”地冒出来,红点点标得清清楚楚,“我给你换几块硬木,耐泡!”
老船夫蹲在旁边抽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看着明宇干活,嘴角的褶子都笑开了——您说这外来的年轻人,咋就这么实在呢?
明悦呢,拉着翠翠就往成衣铺跑。
一进门,虚拟面板“呼”地展开,翠翠的身形数据早存里头了。
“试试这蓝印花布?”
明悦指着上面的缠枝纹,眼睛亮晶晶的,“跟你银镯子上的花纹配极了!”
话音刚落,角落里的智能裁缝机“咔嗒咔嗒”转起来,不到半个时辰,一件斜襟盘扣的新衣裳就摆出来了——那盘扣,竟跟翠翠辫子上的红头绳一个样!您说巧不巧?
(稍作停顿,营造氛围)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诸天阁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农妇们来换花布,总爱跟汪曼春唠家常,听她讲“外面的新鲜事”。
船夫们喝完酒,把空坛留下,说明楼酿的米酒“后劲足,能驱散河上的凉风”。
就连学堂的先生,也成了虚拟书店常客,捧着本《声律启蒙》爱不释手:“这版本比县里藏书阁的全多了!”
可您别忘了,说书的常说“平地起波澜”。
这天午后,铺子里刚洒过阳光,就进来个穿月白旗袍的小姐,手里摇着檀香扇,那香气浓得压过了铺里的茶香。
她径直走到明楼跟前,扇子轻点他胳膊,声音娇滴滴的:“老板,听说你有巴黎的香水?给我来瓶最香的。今晚去我家听戏呗,我爹新请了常德戏班子!”
(语气陡然紧张)
这话刚落,隔壁药铺“咚”的一声响,汪曼春手里的戥子砸在了药柜上,药瓶都震得晃三晃。
她走出来,脸上还挂着笑,眼神却带了点冷:“香水有,‘醉春风’,十里外都能闻见香。不过我家先生晚上得对账,账本可比戏文金贵——您请便。”
那小姐的脸“唰”地就白了,付了钱,临走时狠狠瞪了汪曼春一眼——嘿,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关了店,汪曼春把自己锁在药材房。
明楼推门进去,见她对着面旧铜镜发呆,眼角红红的。
“还气呢?”明楼从背后圈住她,把徽章凑到她眼前,光屏上的交易记录清清楚楚,“除了上周给你买玉簪花了800诸天币,再没别的支出——我可没乱花钱。”
汪曼春“哼”了一声,却没推开他:“算你识相。对了,翠翠说明天傩送回来,去不去渡口看看?”
(声调上扬,带点期待)
您猜傩送回来那天有多热闹?
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夸张了啊,其实是姑娘们的笑声)!
他骑匹白马,红绸子系在马脖子上,身后伙计挑着布匹茶叶,都是新鲜货。
刚下马,就被姑娘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递帕子的、送野花的,笑得比沱江水还清亮。
翠翠呢?躲在白塔柱子后面,手里的竹篮编得七扭八歪,心“砰砰”跳得跟揣了只兔子。
明萱碰了碰明悦,俩人对着徽章(通讯器功能)嘀咕:“你看她耳朵红的,比山里的野桃子还艳!”
“等会儿我去搭个话,就说她编了新竹篮!”
(话锋一转,制造悬念)
可热闹劲儿还没过去,麻烦就找上门了。
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团总的管家带着家丁闯进诸天阁,嚷嚷着“查违禁品”,把布匹扔了一地,踩得全是泥脚印。
汪曼春气得浑身发抖,正要按徽章报警——您知道这警报一拉,智能安保立马就到——却被明楼按住了:“别冲动,按本地规矩来,不然节外生枝!”
他一边安抚汪曼春,一边请来了常来买文房四宝的乡绅,慢悠悠掏出店铺执照,红印章盖得清清楚楚。
那管家还想撒野,被乡绅一顿臭骂:“瞎了眼的东西,县府批的执照都不认识!”
这才灰溜溜地走了。
事后明楼调(全县)监控一看——嗨,原来是团总见诸天阁生意好,想逼着“合伙”,实则想霸占股份!
(稍顿,带点狡黠)
各位看官,您猜明楼咋对付?
他在店铺求购屏幕上敲下“百年野山参,5000诸天币”。
果然,三天后就有猎户送来参,明楼用店主徽章一扫,“百年野山参,品质上佳”!付了钱。
猎户偷偷说:“团总为了给老娘找参,把女儿嫁妆钱都花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您说这叫不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气放缓,回归温情)
风波过后,日子又回到了正轨。
秋收时,晒谷场堆成了金山,小明和明萱跟着村里孩子捉迷藏,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冬日里,沱江结了薄冰,明宇教傩送做船桨,木花削得像雪片;明悦给老婆婆做虎头鞋,针脚比头发丝还细。
明萱把老故事编成册子(记录在虚拟书店数据库中),里头夹着小明捡的桂叶书签。
最暖心的是啥?
要说明楼和汪曼春那点事儿。
那天晚上下了小雪,明宇炖了腊八粥,甜香漫了满院。
明楼舀了勺粥递到汪曼春嘴边:“尝尝,放了红糖。”
汪曼春张嘴接住,抬眼撞进他笑盈盈的眸子里——您别说,那眼神,比锅里的粥还暖!
(醒木一拍)
明家在边城过了秋冬,沱江的冰刚化了些,岸边的柳梢就偷偷冒出嫩黄的芽,像是给江水解了冻的信儿。
这日清晨,翠翠挎着新编的竹篮,里头装着傩送连夜编的小鱼篓,要去诸天阁给明家孩子们瞧瞧。
刚到渡口,就见明宇蹲在船坞旁,手里举着块打磨光滑的木板,正跟老船夫比划:“您看这弧度,按水流改的,划起来能省三成力气。”
老船夫眯着眼瞅了半天,烟杆往船板上一磕:“后生可畏!我撑了一辈子船,还没见过这么精巧的法子。”
正说着,明悦从诸天阁里跑出来,手里捧着件新衣裳,青布面儿,袖口绣着几枝抽芽的柳,往翠翠身上一比:“试试!按你撑船的样子改的,抬手不勒,弯腰方便。”
翠翠红着脸穿上,刚想道谢,就见小明举着个竹哨子跑过来,哨子上拴着红布条:“翠翠姐,这是我用竹筒做的,吹三声,我们就知道你在渡口喊人!”
(话锋一转)
可谁也没料到,这日午后,河上游漂来几艘陌生的货船,船老大是个络腮胡,嗓门粗得像打雷,一靠岸就嚷嚷着要找“诸天阁的掌柜”。
明楼刚走出柜台,那络腮胡就“啪”地拍上一包银元:“听说你们这儿有稀罕药?我船上伙计中了瘴气,浑身发肿,县城的郎中都没辙。”
汪曼春正在药铺碾药,听见这话,手里的药碾子停了停。
她走出来,指着货船的方向问:“是不是船底沾了水葫芦?那东西在湿热地方容易生瘴气。”
络腮胡眼睛一亮:“老板娘说的是!我们为了抄近路,走了段死水湾。”
汪曼春转身回铺,拎出个陶罐,里头是晒干的艾草和苍术:“烧着熏船,再让伙计喝三副药,保准见效。”
(稍顿,添点波折)
哪知道那络腮胡是个性急的,当晚就把药倒在锅里煮,忘了汪曼春说的“文火慢熬”,结果药汁熬得发苦,伙计喝了直吐。
第二天一早,他就气冲冲闯进阁里,拍着柜台喊:“你们这药是假的!”
明萱正在整理故事册,吓得手里的笔都掉了。
明楼却不慌不忙,叫住要理论的汪曼春,转身对络腮胡说:“药是真药,怕是用法不对。这样,我让内子跟你去船上瞧瞧,若是还不好,这药钱十倍赔你。”
汪曼春瞪了明楼一眼,却还是拎着药箱跟去了——看官您猜怎么着?
她到船上一看,哪是药的问题,是那伙计嫌药苦,偷偷往里头掺了烧酒,这不摆明了跟自己过不去吗?
(语气放缓,见出温情)
等汪曼春带着络腮胡的赔罪礼回来,明楼正坐在柜台后,给她泡了杯热茶,杯子里飘着两朵刚摘的迎春花。
“我就知道你能搞定。”他把茶推过去,眼底的笑意藏不住。
汪曼春接过茶,指尖烫得缩了缩,嘴上却哼了一声:“下次再让我替你收拾烂摊子。”
这档子事刚了,渡口又热闹起来——原来傩送要带着翠翠去上游赶集,明宇特意给他们的船换了新桨,明悦塞给翠翠个布包,里头是两双千层底的布鞋:“路上走得多,这鞋禁磨。”
明萱把刚画好的路线图塞进翠翠手里,上面用红笔标着哪里有好风景,哪里能歇脚。
出发那天,明楼和汪曼春站在阁楼上望着,只见小船悠悠荡向江心,翠翠的青布衫在风里飘,像朵刚开的柳花。
小明突然指着远处喊:“看!傩送哥在给翠翠姐指方向呢!”
(醒木一拍)
话说翠翠和傩送乘着凉风往上游赶集,明家几个孩子还扒着吊脚楼的栏杆挥手呢,江面上就飘来阵不一样的风——您猜怎么着?
傩送新做的船桨刚划到第三个水湾,就见岸边芦苇荡里“扑棱”飞出只彩羽鸟,直往翠翠怀里落!
这鸟儿怪得很,羽毛是青蓝相间的,嘴壳子红得像点了朱砂,落在翠翠肩头竟不怯生,还歪着头啄她竹篮里的干玉米粒。
傩送把船往岸边拢了拢,挠着头笑:“怕不是山里的神鸟,见你编的篮子好看,来讨食呢。”
翠翠抿着嘴笑,从篮里摸出块明悦给的桂花糕,掰了点碎屑喂它,鸟儿竟“啾啾”叫着,用翅膀蹭了蹭她的手腕——那旧银镯子“叮”地响了一声,像是应和。
(话锋一转,带些悬念)
俩人正稀罕这鸟儿呢,忽听上游传来“哗啦啦”一阵响,顺流漂下来个木匣子,红漆都泡掉了大半,上头还缠着半根断了的红绸。
傩送用船桨把匣子勾过来,撬开一看,里头竟躺着件绣品,是幅没绣完的鸳鸯戏水图,针脚细密,就是被水泡得发皱。
翠翠捧着绣品直纳闷:“这是谁掉的?看着像新做的嫁妆呢。”
正说着,那彩羽鸟突然飞起来,绕着木匣子转了三圈,又往上游飞去,时不时回头叫两声。
傩送一拍大腿:“它这是带路呢!说不定失主就在前面!”
俩人赶紧划船跟上,没多远就见岸边停着艘小渔船,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正蹲在船头抹眼泪,旁边老渔翁叹着气:“刚晒的嫁妆被浪卷走了,这可咋整……”
(语气放缓,添些暖意)
翠翠把木匣子递过去,姑娘一看就哭出了声:“这是我娘临终前给我绣的,说嫁过去能讨个好彩头……”
傩送见她哭得伤心,从船舱里翻出明宇给的防水油布:“别愁,把绣品铺开晾在这油布上,透透风就好了。我们去赶集,帮你捎点新丝线,保管能绣完。”
姑娘千恩万谢,非要塞给他们两条刚打上来的鱼,说是“给好心人添菜”。
等俩人赶完集往回走,日头都斜了。
翠翠的竹篮里装满了很多物品:有给明萱的彩色石笔,给小明的麦芽糖,给明悦的绣花线,还有给汪曼春的晒干的金银花——“她说这能泡茶,败火。”
傩送的背上还多了个木架子,是明宇托他带的新刨子,据说比镇上铁匠铺打的还好用。
刚到渡口,就见明家一家子都在等。
明萱抢过那幅半干的绣品,眼睛瞪得溜圆:“这针脚比我娘绣的兰草还细!翠翠姐,能借我仿着画画不?”
明悦接过绣花线,手指捻了捻:“这是苏绣用的劈线,在我们这儿少见,我给你配个新绷子,保管好绣。”
汪曼春则拉着翠翠看她手腕:“没被鸟儿啄伤吧?来,我给你抹点护手膏,这是用蜂蜡和桂花油做的,润得很。”
(话锋又起,带些波折)
正热闹着呢,那络腮胡货船又回来了,这次船舷上挂着红绸,老远就喊:“明掌柜!汪老板娘!我来谢恩了!”
他跳上岸,身后伙计抬着个大箱子,打开一看,竟是些亮晶晶的琉璃珠子,比小明那个玻璃珠还透亮。
“这是南边捎来的稀罕物,”络腮胡挠着头笑,“我那伙计好利索了,说多亏了汪老板娘的药,这珠子给孩子们玩!”
小明刚抓过一把珠子,就听明楼轻咳一声:“谢礼就不必了,药钱照给就行。不过——”
他指了指货船上的帆布,“你们这帆布磨破了好几处,我让明宇给你补补,用的是防水布料,比新的还结实。”
络腮胡一听乐了:“明掌柜真是实在人!以后我这船就认你们诸天阁了,有啥货都先给你们留着!”
(语气渐缓)
当晚,诸天阁的院子里挂起了灯笼,明宇在灯下补帆布,针线走得比姑娘家还匀。
明悦教翠翠用新丝线绣荷包,竹绷子转得慢悠悠。
明萱趴在石桌上,照着那幅鸳鸯图描样子,嘴里还念叨:“以后要把这神鸟带路的故事也记下来。”
汪曼春端来盘新蒸的米糕,往明楼手里塞了块:“你看这日子,跟沱江水似的,不紧不慢,却啥都有了。”
明楼咬了口米糕,甜香漫到舌尖,看着院子里的人影,忽然说:“等过阵子,我把阁顶修修,加个观景台,就能看见上游的水湾了——你不是总说,站得高看得远吗?”
汪曼春抬头看他,灯笼的光落在她眼里,亮闪闪的:“那可得多备些木料,明宇一个人忙不过来。”
“怕啥,”明楼笑着往她碗里夹了块蜜饯,“有傩送和翠翠帮忙呢——我们这边城的日子,不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凑成的暖乎劲儿吗?”
(醒木一响,满堂皆静)
各位看官,我们接着说这边城的热闹。
明楼要修阁顶的观景台,这话刚落没三日,傩送就扛着新伐的杉木来了,翠翠跟在后面,竹篮里装着刚蒸的红薯,冒着热气:“明宇,垫垫肚子再干活,甜着呢。”
明宇正蹲在地上画图纸,见了杉木眼睛一亮:“这料子够结实!傩送,你帮我扶着梁,我试试这新做的榫卯——保准不用一根钉子,比铁箍还牢。”
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木楔子,“咔嗒”一声嵌进木缝,严丝合缝,连老船夫路过都啧啧称奇:“这手艺,能传三代!”
(话锋一转,带点小波折)
哪料想修到第三日午后,天忽然变了脸,乌云跟泼了墨似的往一块聚。
明楼刚喊“先歇着”,豆大的雨点就砸下来,砸在未完工的木架上“噼啪”响。
明宇急着收工具,没留神被一根松了的木椽绊了脚,“哎哟”一声摔在泥里,裤腿蹭破个口子,渗出血来。
汪曼春正在楼下翻药材,听见动静提着药箱就跑上来,蹲下身一把按住他要起身的手:“别动!这伤口沾了泥,得好好清理。”
她从箱里拿出烈酒,棉球蘸着往伤口上擦,明宇疼得龇牙咧嘴,却硬撑着笑:“娘,这点小伤算啥,比修船时被钉子扎轻多了。”
翠翠站在廊下看,忽然跑回船坞,拿回来片大荷叶,往明宇头顶一遮:“明宇,挡挡雨。”
傩送则脱了自己的粗布褂子,铺在泥地上:“汪姨,您站这上面,别沾了湿。”
汪曼春一边用布条缠伤口,一边笑:“你们这一个个的,比药还管用——疼不疼了?”
明宇梗着脖子:“早不疼了!”
话音刚落,就被她轻轻一拽布条,疼得“嘶”了一声,惹得众人都笑。
(语气放缓,暖意渐生)
雨停后,天边挂了道彩虹,跨在沱江两岸,像座五彩的桥。
明萱举着主管徽章(摄像头功能)跑上跑下,一会儿拍彩虹,一会儿拍明宇腿上的布条——那布条是汪曼春用明悦剩下的蓝印花布改的,上头还绣着片小荷叶,“这样又好看又结实,比白布强。”
小明不知从哪捡来只蜗牛,放在观景台的木柱上,看着它慢悠悠爬:“娘说,蜗牛爬得慢,可总能爬到顶。”
翠翠蹲在旁边看,忽然指着蜗牛壳:“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我编的竹篮底?”
明悦凑过来,掏出块碎镜子:“照照彩虹!蜗牛壳上能映出七色光呢!”
几个孩子围着蜗牛叽叽喳喳,把刚才的雨和疼都忘到了脑后。
傍晚时分,明楼拎着桶油漆回来,红的像晚霞,绿的像江水。
“这是镇上最好的桐油漆,”他往木梁上刷了一笔,油光锃亮,“刷上三层,能顶十年风雨。”
汪曼春站在旁边看,忽然说:“栏杆上要不要画点啥?比如翠翠的竹篮,傩送的船桨?”
明宇一听来了劲:“我会画!上次修船时,老船夫教我画水波纹,说这样的船跑得快。”
傩送也点头:“我来画芦苇,翠翠编篮用的那种,叶片尖尖的。”
翠翠红着脸:“那我……我来描竹篾的纹路?”
(声调扬起来,带些期盼)
您猜怎么着?
这观景台还没完工,就成了渡口最热闹的地方。
农妇们来换布,总要绕到阁顶看一眼:“这红梁绿柱的,比祠堂还亮堂!”
先生来借书,站在台上望着江水流淌,忽然诗兴大发,吟了句“沱江春水绿如蓝”,明萱赶紧记在本子上,说要当故事的开头。
就连那络腮胡货船路过,都要停船喊一声:“明掌柜,观景台好了喊我一声!我带坛好酒来,就看着江景喝才够味!”
明楼在楼上应着:“保准叫你!顺便给你留个最好的位置!”
(醒木一拍,声落惊堂)
各位看官,那观景台的最后一道桐油漆刚晾干,渡口的风就带着新木的清香,绕着诸天阁转了三圈。
头一个踩着晨光上观景台的,不是别人,正是老船夫——他拄着磨得发亮的竹杖,一步一挪地登上台阶,到了台边就往石凳上坐,烟杆往腿上一磕:“明掌柜,你这台子修得好,连江风都比别处软和些。”
明楼正给栏杆补色,手里的绿漆刷得匀匀的:“您老要是喜欢,天天来坐着,我让明萱给您沏茶。”
老船夫笑眯了眼,望着江面上漂过的渔船:“刚才看见翠翠和傩送练划船呢,那新桨划水,‘唰唰’的,比水鸟扑棱翅膀还轻快。”
(话锋一转,添段小插曲)
正说着,就见小明举着个风筝往阁上跑,风筝尾巴是明悦用碎布拼的,红一块绿一块,像只花蝴蝶。
“爹!你看我这风筝,能飞到云里去!”
他刚把线轴往栏杆上缠,忽然“哎呀”一声——线绳没系牢,风筝“呼”地窜上天空,直往江对岸飘。
明萱举着主管徽章(摄像头)正拍晨光,见状喊了声“我去追”,拎着裙摆就往楼下跑,翠翠恰好在渡口洗竹篾,见风筝落进芦苇荡,扔下竹篮就去捡,脚下一滑,摔在软泥里,手里却紧紧攥着风筝尾巴。
傩送划着船刚到岸边,见了赶紧跳下来扶她:“摔疼了没?”翠翠摇摇头,举着沾了泥的风筝笑:“你看,没摔破。”
汪曼春在诸天阁里面看得清楚,拎着药箱下来,刚要给翠翠擦膝盖的泥,却见她裤角沾着片新抽的芦苇芽,嫩得能掐出水。
“这芽儿泡水喝能败火,”汪曼春摘了芽儿往她手里塞,“比药膏管用。”
又转头瞪小明:“下次放风筝记着系紧线,再让翠翠替你捡,就罚你编十个竹篮!”小明吐吐舌头,赶紧给翠翠递上块桂花糕赔罪。
(语气放缓,细描日常)
自打观景台成了好去处,诸天阁的日子更添了几分趣致。
明悦在栏杆上画的缠枝纹,被晨露打湿后,倒像真的爬满了青藤。
明宇刻的船桨图案,在夕阳下投到江面上,竟跟傩送的真桨影叠在一处。
翠翠描的竹篾纹最绝,有回一只鸟落上去,竟对着纹路啄了又啄,像是要找谷粒吃。
傍晚时分,汪曼春总爱带着针线筐上台,坐在老船夫常坐的石凳上绣东西。
明楼算完账,就搬个小马扎坐在她旁边,看她指尖翻飞。
“你看这帕子,”汪曼春举起块青布帕,上面绣着只彩羽鸟,正是上次落在翠翠肩头那只,“给明萱当书签,配她的故事册正好。”
明楼伸手替她理了理线团:“针脚密了些,累不累?”她抬头白他一眼:“你编账本时,咋不说字写多了累?”
有回先生带着学堂的孩子来观景台念书,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翠翠正在台下编篮,听见了脸一红,竹篾差点编错了花样。
傩送站在船尾,手里的篙子没扶稳,“咚”地磕在船板上,惊得水鸟扑棱棱飞起来。
明萱在台上看得清楚,赶紧记在本子上:“读诗能让人心跳,比打鼓还灵。”
(话锋再起,藏点小悬念)
这日午后,那络腮胡货船果然载着坛好酒来了,刚上观景台就嚷:“明掌柜,我带了南边的新茶,泡在江水里镇着,喝着比冰镇的还爽口!”
正说着,他身后的伙计扛来个木匣子,打开一看,竟是面穿衣镜,亮得能照见江对岸的吊脚楼。
“这镜儿给汪老板娘,”络腮胡挠着头笑,“上次看她总对着旧铜镜描眉,这镜儿清楚!”
汪曼春刚要推辞,却见明楼接过镜子,往栏杆边一架:“正好,让大家看看这观景台的全景。”
众人围过来看,镜里映着蓝天白云,映着江面上的船,映着翠翠低头编篮的侧脸,连她银镯子上的光都看得分明。
小明突然指着镜子喊:“娘,你看镜里的云在动,像不像明萱画的神鸟?”
(醒木一拍,声如裂帛)
各位看官,我们接着说这面穿衣镜的新鲜事!
自打络腮胡把镜子架在观景台,那可真是成了边城一景——农妇们换完花布,总要对着镜子拢拢鬓角;姑娘们路过,偷偷照照自己新绣的帕子;就连老船夫,也拄着杖凑过去,瞅瞅自己烟杆上的铜锅亮不亮。
这日清晨,翠翠提着竹篮进诸天阁,刚要往镜前站,就见明悦举着块蓝印花布挡在镜前,布上的缠枝纹透过阳光映在镜里,竟跟栏杆上画的花纹缠在了一处。
“翠翠你看,”明悦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这样照出来,像你编的竹篮里开满了花!”
翠翠红着脸凑过去,果然见镜中自己的竹篮仿佛盛着满篮春色,连手腕上的银镯子都闪着暖光。
(话锋一转,带点小波澜)
哪承想没过几日,那镜子突然蒙上了层雾,擦了又生,像是有啥心事藏不住。
汪曼春用软布蘸着茶水擦了三遍,镜面上还是模模糊糊,她皱着眉琢磨:“莫不是这江雾渗进了镜胆?”
明楼却指着镜子里的人影笑:“你看,雾里看人影,倒比平时柔和些——像你绣帕子用的朦胧针脚。”
正说着,明萱举着故事册跑上来,册子里夹着片晒干的芦苇芽,是上次翠翠摔在泥里时带回来的。
“娘,你看这芽儿压平了,纹路跟镜子上的雾纹一样!”
她把芦苇芽贴在镜面上,果然严丝合缝,像是天生一对。
小明凑过来,用手指在雾面上画了只小鸟,画完一拍手:“这雾是神鸟变的吧?想让我们给它画个窝!”
(语气放缓,暖意渐生)
这话刚落,就见傩送扛着新做的竹篙从楼下过,竹篙上缠着圈红绸,是翠翠给他缠的。
明宇趴在栏杆上喊:“傩送,把篙子举起来!”
傩送不明所以,依言举起,竹篙的影子落在雾蒙蒙的镜面上,竟像支画笔,把镜中的江景都搅活了。
“你看你看,”明萱举着主管徽章(摄像头)连拍,“像不像神鸟衔着红绸飞?”
汪曼春看着镜中晃动的红影,忽然转身回药铺,抓了把晒干的桂花,用纱布包着塞进镜后:“这花香能透雾,说不定能把雾气熏散。”
果然到了傍晚,镜子上的雾真淡了些,照出的人影带着股桂花香,连明楼查账时都忍不住多瞥几眼:“这镜中账,倒比账目上的数字温柔。”
(醒木轻拍,留有余韵)
怎么样,各位看官,您要是觉得这段故事有趣,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和评论!
欲知后续如何,我们就一同期待着看他们新的精彩故事,明天同一个时间请听下回分解!您们可一定要继续来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