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家计划”的推进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智能推荐系统的训练遇到了瓶颈,初期基于规则和简单标签的模型,难以精准捕捉玩家作品中那些微妙的美学和风格偏好,推荐结果总显得有些“隔靴搔痒”。
顾殇再次将自己埋首于算法和数据的海洋中,试图找到突破的方法。他查阅了大量最新的机器学习论文,尝试了不同的特征提取模型,但效果提升有限。问题似乎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如何定义和量化“创造力”与“美感”这些抽象概念。
叶羽琋察觉到了他遇到的困境。她没有直接询问技术细节,而是在一天下班后,带着自己的平板电脑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顾殇,你看看这个。”她将平板递到他面前,上面是她整理的一个相册集。里面不是设计图,也不是代码,而是各种各样玩家在预览版中搭建的作品截图——那个圆润的兔子窝,那座歪扭却充满童真的城堡,那架大胆的悬空楼梯,还有更多其他测试者创造的、形态各异的建筑和景观。
每一张截图下面,她都简单地标注了几个词:
「温暖,童趣,圆润」
「勇敢,尝试,不稳定美」
「想象力,打破常规」
「宁静,对称,秩序」
「繁复,华丽,细节控」
“这是我们目前收集到的一部分玩家作品,”叶羽琋看着他,眼神清澈,“我尝试用一些感性的词语去描述它们给我的第一感觉。或许……冰冷的算法暂时无法理解‘温暖’或‘勇敢’,但它能不能先学会识别与这些词语相关联的视觉元素组合?比如,圆润的曲线、暖色调可能与‘温暖’相关;非常规的结构、大胆的用色可能与‘勇敢’相关?”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知道这很不严谨,但有时候,通往答案的路不一定非要是最直接的那条逻辑链。也许需要一点……迂回,一点基于人类感知的引导。”
顾殇看着平板上的图片和那些手写的、带着温度的描述词,久久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在那些截图和词语之间来回移动,镜片后的眼神深邃,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风暴运算。
叶羽琋的话,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打破了他固守的纯技术思维。他一直在试图用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美感”,却忽略了最原始、也最本质的源头——人类自身的感受。
他没有立刻给出结论,只是将平板轻轻放在桌上,说了句:“我需要想想。”
叶羽琋没有打扰他,安静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那一晚,顾殇办公室的灯又亮到很晚。但这一次,他没有一直盯着代码。他反复翻看着叶羽琋整理的那个相册,看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玩家作品,和她写下的那些描述词。
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开始记录。不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一些观察笔记:
「作品A:大量使用弧形构件,色彩明快偏暖 -> 羽琋标注:温暖,童趣」
「作品b:结构倾斜,存在非标准连接,色彩对比强烈 -> 羽琋标注:勇敢,尝试」
「作品c:构件堆叠密集,装饰性细节繁多 -> 羽琋标注:繁复,华丽」
他开始尝试,将这些感性的描述,与他能抓取到的具体构建数据(构件类型使用频率、色彩分布、空间结构复杂度、对称性指标等)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其中的模式和相关性。
这并非传统的机器学习路径,更像是一种人机协作的探索。叶羽琋提供了人类视角的“语义标注”,而他,则试图用数据和技术搭建起通往这种语义理解的桥梁。
直到天际泛起鱼肚白,顾殇才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虽然距离完美解决方案还很远,但他找到了一条新的、充满可能性的路径。一条由叶羽琋无意中为他点亮的路径。
清晨,叶羽琋来到工作室,发现顾殇办公室的门开着,他人却不在。她走进去,看到他的电脑还开着,屏幕上是一个新建的模型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很简单:「感知引导」。
而在他常坐的椅子扶手上,贴着一张便利贴,上面是顾殇那略显冷硬、却无比熟悉的笔迹:
「思路有效。谢谢。」
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热烈的表达。但叶羽琋拿着那张小小的便利贴,却觉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动人心弦。
这是他独有的、无声的告白。是对她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他们之间这种超越言语的理解与扶持,最深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