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渭水曾流寒血,雍城遍起残烟。

六世衰微谁可挽?公执铁券开边。

求贤不惜国柄,任法敢破陈篇。

若非当年秦公在,哪得始皇定九寰?

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1年,秦国雍城的宗庙哭成了一片海。老秦献公刚咽气,年仅二十一岁的嬴渠梁,也就是后来的秦孝公,穿着麻布孝服,站在宗庙的青铜礼器前,听着殿外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心里跟揣了块冰似的——这“秦老板”的位置,看着是世袭罔替的风光,实则接手的是个连工资都快发不出的“破公司”。

《史记·秦本纪》里写得明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翻译过来就是,其他六国开会团建,连个邀请函都不给秦国发,还背地里叫人家“西边的蛮夷”。更惨的是家底,献公在位时跟魏国死磕,少梁之战虽然赢了点地盘,可秦国本来就穷,经这么一折腾,粮食储备只够撑半年,边境上的士兵连像样的盔甲都没有,穿的是缝了又缝的麻衣,拿的是锈得掉渣的青铜剑——这哪是战国七雄,分明是七雄里的“困难户”。

孝公刚继位那几天,天天睡不着觉,夜里披着衣服在宫殿里转圈,看着墙上挂的秦国地图,越看越心焦。雍城的冬天冷得刺骨,宫殿里的炭火只够烧到后半夜,侍从想多添几块,还被他拦住了:“士兵们在边境冻得发抖,我这里多烧一块炭,就是多浪费一份国力。”这话传到军营里,士兵们倒是感动,可感动不能当饭吃,边境的匈奴还在时不时来抢一把,东边的魏国更是虎视眈眈,恨不得把秦国这块“肥肉”吞下去。

有天早朝,老臣甘龙颤巍巍地站出来,说要恢复旧制,靠祖宗的“德行”感化诸侯。孝公听着就乐了,手里把玩着一枚磨损的秦币,慢悠悠地说:“甘老大人,祖宗要是有灵,咱秦国也不至于穷到现在。人家魏国用李悝变法,现在粮食堆得吃不完;齐国靠邹忌改革,国力比咱强十倍。咱要是还抱着‘旧制’不放,再过十年,恐怕连雍城都保不住了。”

这话一出口,朝堂上鸦雀无声。孝公知道,光说不练假把式,要想让秦国翻身,必须得找个“能人”来帮衬。可秦国这名声,就跟现在的“三无公司”似的,怎么吸引人才?他思来想去,最后拍板:搞个“全球招聘启事”,也就是后来震惊列国的《求贤令》。

孝公写《求贤令》的时候,没让史官代笔,自己趴在案头写了三天三夜,写得手都酸了,最后还亲自修改了五遍。这篇令文后来被收录在《史记》里,堪称战国时期最有诚意的“招聘文案”,放到现在,绝对能上热搜#最敢说实话的老板#。

咱先看看原文有多实在:“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翻译过来就是:“我祖宗秦穆公当年可牛了,东打晋国,西压戎狄,天子都给咱颁奖,诸侯都来道贺。可惜后来几任国君不争气,国内乱得一团糟,魏国把咱河西的地盘抢了,诸侯都看不起咱,这是咱秦国最大的耻辱!我爹献公想报仇,没来得及就走了,我现在想起这事就心疼。现在只要有人能帮秦国变强,我不仅给你当大官,还跟你平分土地!”

这文案牛在哪?第一,不装。别的诸侯发求贤令,都吹自己国家多厉害,孝公倒好,上来就揭家底,把祖宗的“黑历史”和现在的“穷困境况”全说出来,显得特真诚;第二,够狠。“尊官”“分土”,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相当于现在老板说“只要你能帮公司上市,我给你股份,还让你当cEo”,诱惑力直接拉满。

《求贤令》一发布,跟扔了颗炸弹似的,列国的人才都炸锅了。有本事的人都在琢磨:“秦国虽然穷,但这老板够实在,还舍得放权,说不定是个干大事的机会。”其中就有个叫卫鞅的,也就是后来的商鞅,当时正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家里当“中庶子”,说白了就是个秘书,空有一身本事没处使。

公叔痤临死前跟魏惠王推荐卫鞅,说:“这小伙子是个奇才,你要是不用他,就赶紧杀了他,别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结果魏惠王以为公叔痤老糊涂了,没当回事。卫鞅听说秦国在招贤,心里一动:“与其在魏国当一辈子秘书,不如去秦国赌一把。”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揣着一本《法经》,就往西直奔秦国而去——这一去,不仅改变了卫鞅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秦国的命运。

卫鞅到了栎阳(当时秦国的都城,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没直接去见孝公,而是先找了孝公的宠臣景监,托他帮忙引荐。景监收了卫鞅的礼物,又听他吹了半天牛,觉得这小伙子不像骗子,就答应帮他安排面试。

可谁知道,第一次面试,卫鞅就踩了雷。他跟孝公聊的是“帝道”,也就是尧舜禹那套治国理念,说要靠仁德感化百姓,慢慢实现天下太平。孝公听得直打哈欠,心里想:“我现在要的是快速变强,你跟我聊尧舜?这不是扯犊子吗?”等卫鞅走了,孝公把景监骂了一顿:“你推荐的这是什么人?净说些没用的废话!”

景监回来又把卫鞅骂了一顿,卫鞅却不慌不忙:“老板第一次没听进去,是因为我没找对路子。你再帮我安排一次,这次我跟他聊‘王道’。”第二次面试,卫鞅跟孝公聊的是周文王、周武王那套,说要靠礼仪教化百姓,建立稳定的秩序。孝公还是没兴趣,听完了跟景监说:“这人还是不行,跟我想要的不一样。”

景监又去找卫鞅,卫鞅这次却笑了:“我知道老板想要什么了,你再帮我安排一次,这次保证他满意。”第三次面试,卫鞅一上来就没绕圈子,直接跟孝公聊“霸道”,也就是怎么通过变法强兵,快速称霸诸侯。这下可算说到孝公心坎里了,孝公越听越精神,身子往前凑了凑,还时不时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两人从早上聊到晚上,聊得忘了吃饭,孝公甚至把膝盖都往前挪了好几次(当时古人是跪坐,膝盖往前挪表示听得入迷),《史记》里说“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这场景,跟现在老板遇到一个能解决公司核心问题的人才,聊得忘了下班一模一样。

面试通过了,孝公心里却还有点犹豫:变法这事儿,牵扯太大,朝堂上肯定有很多人反对,要是搞不好,反而会引发内乱。有天晚上,孝公把卫鞅叫到宫里,两人对着一盏油灯,聊到半夜。孝公说:“我想变法,可又怕天下人笑话我,还怕老臣们反对,你说怎么办?”

卫鞅一句话就点醒了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翻译过来就是:“想干大事就别怕别人说闲话,聪明的人都是在事情没成之前就看到机会,笨蛋都是等事情成了才明白。老百姓只能跟着享受成果,没法一起商量怎么开始。只要能让国家变强,就不用守着老规矩;只要能让百姓得利,就不用循规蹈矩。”

孝公听完,一拍大腿:“说得对!就这么干!”第二天早朝,孝公直接宣布要变法,让卫鞅负责制定变法条例。果然,老臣甘龙、杜挚立刻站出来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杜挚也跟着附和:“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说白了就是“老规矩不能变,变了会出乱子”。卫鞅直接回怼:“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意思是“你们说的都是老掉牙的话,三代(夏商周)礼仪不一样,照样当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这些)法律不一样,照样称霸。聪明的人制定规矩,笨蛋才守着规矩不放。”

这番话把甘龙、杜挚怼得没话说,孝公趁机拍板:“卫鞅说得对!从今天起,秦国开始变法,谁要是敢反对,按律处置!”就这样,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卫鞅的变法大戏,正式在秦国拉开了序幕。

变法可不是嘴上说说,得有实际行动。卫鞅第一步就搞了个“立木为信”,这事儿现在还被当成“诚信”的典范。当时秦国老百姓对官府的话根本不信,觉得官府只会忽悠人。卫鞅就找了根三丈高的木头,立在栎阳的南门,贴了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

老百姓围了一圈,都在那儿议论:“这木头又不重,搬过去就给十金?肯定是骗人的。”没人敢动。卫鞅又把赏金提到五十金,这下更没人信了,都说“官府这是想耍我们玩”。直到有个叫“张三”(史书记载里没名字,咱就给他起个常见名)的壮汉,心里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搬过去要是不给钱,大不了骂一顿官府,也不吃亏。”扛起木头就往北门走,一路引来无数人围观。

到了北门,卫鞅当场让人把五十金给了张三,金灿灿的金子晃得众人眼都花了。这下老百姓都信了:“原来官府这次是来真的!”《史记》里写“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招虽然简单,却给变法立了个“诚信招牌”,为后来的法令推行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变法内容,条条都戳中秦国的痛点:

1. 废井田,开阡陌:以前土地都是贵族的,老百姓只能租种贵族的地,交完租子自己剩不下多少。现在把土地分给老百姓,谁种的地谁有所有权,还能自由买卖——这相当于现在的“土地改革”,老百姓种地有了奔头,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来了;

2. 奖励耕织:谁家粮食种得多、布织得多,就给奖励,还能免除徭役;要是家里穷得没饭吃,还不干活,就把全家罚为奴婢——这招直接把秦国变成了“农业卷王”,没过几年,秦国的粮仓就堆得满满的,再也不用愁粮食不够吃了;

3. 奖励军功:以前士兵打仗,立功了都是贵族得利,普通士兵最多混口饭吃。现在不一样了,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在战场上杀了敌人,就按人头算军功,杀一个敌人给一级爵位,还能分土地、房子、奴婢;要是临阵脱逃,就杀全家——这一下就把士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秦国士兵后来成了“虎狼之师”,打仗的时候眼睛都红了,就想着多杀敌人赚军功,六国士兵见了都怕;

4. 推行县制:把秦国分成三十一个县,每个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命,以前贵族的封地被收回来,贵族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封地里当“土皇帝”——这招加强了中央集权,孝公能直接掌控全国的权力,再也不用担心贵族叛乱;

5. 统一度量衡:以前秦国各地的尺子、斗、秤都不一样,买个东西都得换算半天,做生意特别不方便。现在统一了标准,不管在秦国哪个地方,用的都是一样的度量衡——这相当于现在统一了“计量单位”,方便了经济发展。

可变法哪有那么容易?贵族们利益受损,到处散布谣言,说卫鞅“乱政”,还故意违法给卫鞅难堪。有一次,太子驷(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不小心犯了法,贵族们都等着看卫鞅怎么处理——要是处理太子,就是不给国君面子;要是不处理,变法就成了“笑话”。

卫鞅也不含糊,跟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意思是“法律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上层有人违法。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处罚,但可以处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

孝公一听,咬了咬牙:“就按你说的办!”这下可把贵族们吓住了,连太子的老师都敢罚,谁还敢违法?公子虔被处罚后,躲在家里八年不敢出门,再也不敢反对变法。《史记》里说“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变法十年,秦国彻底变了样,路上没人捡别人丢的东西,山里没有盗贼,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士兵们打仗嗷嗷叫,私下里却不敢打架斗殴,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变法让秦国富了起来,粮食多了,士兵强了,孝公心里的“复仇之火”又烧了起来——当年魏国抢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还把秦国当“蛮夷”,现在该是时候报仇了。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秦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就是后来着名的“围魏救赵”。孝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的河西之地。

卫鞅率军到了河西,没直接跟魏军硬拼,而是派人给魏军将领公子卬送了封信,信里说:“当年我在魏国的时候,跟你关系挺好,现在咱们成了敌人,我不忍心跟你打仗。不如咱们约个时间,在军营里喝顿酒,签个和平协议,然后各自撤兵,怎么样?”

公子卬觉得卫鞅够意思,就答应了,没带多少人就去了卫鞅的军营。结果刚喝了两杯酒,卫鞅使了个眼色,埋伏好的士兵就冲了出来,把公子卬抓了起来。魏军没了将领,一下子乱了套,秦军趁机发起进攻,把魏军打得大败,收复了河西之地——这就是《史记》里说的“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虽然这招有点“不地道”,但在战国时期,兵不厌诈,能打赢才是硬道理。河西之战的胜利,让秦国终于收回了被魏国占领几十年的土地,更重要的是,秦国终于有了东出函谷关的跳板,再也不是那个被六国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了。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周显王派人给孝公送了祭肉,封孝公为“伯”(诸侯之长),这可是当年秦穆公才有的荣誉。公元前342年,诸侯们都来秦国朝贺,连以前看不起秦国的韩国、赵国,都派人来送礼——秦国终于扬眉吐气了,孝公站在雍城的城楼上,看着前来朝贺的诸侯使者,心里感慨万千:“当年爹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一定要让秦国变强’,今天总算对得起爹,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这时候的秦国,已经不是那个连诸侯会盟都挤不进去的“破落户”,而是能让周天子亲自颁奖、诸侯主动巴结的“强国新贵”。各国的使者看着栎阳城里整齐的街道、装备精良的士兵,还有粮仓里堆得冒尖的粮食,都在心里嘀咕:“这秦国咋跟开了挂似的?再这么下去,以后中原的事儿,恐怕得听秦国的了!”

孝公可没飘,他知道秦国现在只是“初步小康”,离真正的“称霸诸侯”还有距离。他跟卫鞅商量:“现在河西之地收回来了,但魏国的底子还在,咱们得趁胜追击,再扩大点地盘。另外,栎阳城太小了,而且位置偏东,不利于掌控西边的戎狄,不如咱们迁都吧?”

卫鞅觉得这主意好,两人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了咸阳(现在的陕西咸阳)。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左边是函谷关,右边是散关,前面是武关,后面是萧关,四面都有天险,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公元前350年,孝公下令迁都咸阳,还在咸阳修了新的宫殿、城墙,制定了新的都城规划,把全国的百姓和贵族都迁到咸阳附近,方便管理。

迁都之后,孝公又让卫鞅搞了“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巩固变法成果:一是“废井田”更彻底,把以前贵族手里的土地全部分给百姓,彻底打破了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二是“推行小家庭制”,规定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多交赋税,这招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还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统一度量衡”更细化,连马车的车轮间距都统一了,方便全国的交通和贸易。

第二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公元前341年,魏国跟齐国打了“马陵之战”,庞涓战死,魏军主力被消灭,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孝公抓住这个机会,再次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这次秦军势如破竹,不仅把魏国在河西的最后一块地盘抢了过来,还打到了魏国的都城安邑附近。魏惠王吓得赶紧派人求和,把河西之地全部还给秦国,还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这一下,魏国彻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而秦国则成了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变法者”大多没好下场,比如后来的吴起、王安石,要么被杀,要么被罢官。但卫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不仅没被收拾,还被孝公封了“商君”,给了他商於之地(现在的陕西商洛一带)十五座城,成了秦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这背后全靠孝公的“无条件信任”。

有一次,有个叫赵良的隐士找到卫鞅,劝他:“你现在权力太大了,得罪的贵族也太多了,不如早点交出权力,回老家养老,不然等孝公不在了,你肯定会倒霉。”卫鞅没听,不是他狂妄,是他知道,孝公会一直护着他。

孝公对卫鞅的信任,可不是嘴上说说。有一回,朝堂上有个贵族诬告卫鞅“谋反”,还拿出了伪造的证据。孝公连查都没查,直接把那个贵族拉出去砍了,还对大臣们说:“商君是我秦国的功臣,谁要是再敢诬告他,就是跟我作对!”

还有一次,卫鞅的女儿嫁给了太子驷(后来的秦惠文王),有大臣说:“商君是臣子,他的女儿怎么能嫁给太子?这不合规矩。”孝公却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商君为秦国立了大功,他的女儿配得上太子。”就这么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其实孝公心里清楚,卫鞅的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强了,但也把贵族得罪遍了,卫鞅的命运,跟他这个国君牢牢绑在一起。他不止一次跟卫鞅说:“我活着一天,就保你一天;等我百年之后,我会让太子继续信任你,你放心大胆地干。”

卫鞅也没辜负孝公的信任,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秦国的变法和建设上,连家都很少回。有一年,卫鞅的母亲在魏国去世,他因为忙着制定新的税法,都没能回去奔丧。孝公知道后,亲自去卫鞅家里安慰他,还把自己的一块封地赏给了卫鞅的母亲,算是替卫鞅尽孝。

《史记》里虽然没直接写两人的“友谊”,但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孝公行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这句话就能看出来,要是没有孝公的全力支持,卫鞅的变法早就被贵族们推翻了。这对君臣,一个敢放权,一个敢做事,堪称战国时期的“君臣典范”,比后来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之情”,还要早一百多年。

公元前338年,孝公病倒了。这一年,他才四十四岁,本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因为常年操劳国事,积劳成疾,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弥留之际,孝公把卫鞅叫到床边,拉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秦国就交给你和太子了。你一定要帮太子把秦国继续变强,完成我没完成的心愿……”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卫鞅也红了眼眶,跪在床边说:“君上放心,我一定不负您的重托,就算粉身碎骨,也要让秦国称霸诸侯!”

孝公还想再说点什么,却一口气没上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位把秦国从“破落户”带成“强国新贵”的君主,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孝公去世后,太子驷继位,也就是秦惠文王。惠文王刚继位,以前被变法打压的贵族们就跳了出来,为首的就是当年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他们联名诬告卫鞅“谋反”,说:“卫鞅权力太大,现在君上刚继位,他肯定会趁机夺权,不如早点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惠文王虽然知道卫鞅是功臣,但刚继位根基不稳,需要贵族们的支持,而且他当年因为犯法,老师被处罚,心里对卫鞅也有点记恨。于是,他下令逮捕卫鞅。

卫鞅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就从咸阳逃了出来,想逃到魏国去。可魏国因为当年被卫鞅骗了公子卬,还丢了河西之地,对他恨之入骨,不肯收留他。卫鞅没办法,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组织家丁和百姓反抗,但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被秦军抓住了。

公元前338年,卫鞅被处以“车裂”之刑(也就是五马分尸),他的家族也被满门抄斩。一代变法功臣,就这样落了个惨死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但有意思的是,惠文王虽然杀了卫鞅,却没废除卫鞅的变法。他心里清楚,秦国能有今天的强大,全靠卫鞅的变法,要是废除了变法,秦国就会回到以前的“破落户”状态。所以,他一边杀了卫鞅,平息贵族们的怨气,一边继续推行变法,还重用卫鞅培养的人才,比如公孙衍、张仪等人,让秦国的国力继续增强。

孝公要是泉下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他虽然没能亲眼看到秦国称霸诸侯,但他打下的基础,却为后来的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铺平了道路。一百多年后,他的六世孙秦始皇嬴政,就是靠着孝公和卫鞅留下的“变法遗产”,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史记》里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段话,不仅是对孝公和卫鞅的评价,更是对秦国崛起的最好总结。

现在回头看孝公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君主。提起战国时期的明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或者后来的秦始皇,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秦孝公。可要是没有孝公,就没有卫鞅的变法,没有变法后的强大秦国,也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孝公才是“秦朝统一”的“第一奠基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逆风翻盘”的游戏:

开局:接手一个“经济破产、军事落后、国际地位低下”的烂摊子,相当于游戏里选了最难的“地狱模式”;

中期:靠一篇《求贤令》招到“顶级玩家”卫鞅,然后“无条件信任”,让卫鞅放手改革,相当于给游戏开了“正确的外挂”;

后期:迁都咸阳,东出函谷,收复河西,让秦国从“蛮夷之国”变成“强国新贵”,相当于成功“通关”,还解锁了“称霸诸侯”的隐藏剧情。

他身上最难得的品质,不是雄才大略,而是“敢认错、敢放权、敢坚持”。

敢认错:他不像其他诸侯那样,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而是敢于承认秦国的落后,还在《求贤令》里公开揭祖宗的“黑历史”,这种勇气,在当时的诸侯里,没几个能做到;

敢放权:他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卫鞅,甚至允许卫鞅处罚自己的儿子和老师,这种“用人不疑”的魄力,比后来的刘邦、朱元璋,还要大气;

敢坚持:变法遇到阻力时,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站在卫鞅这边,哪怕得罪所有贵族,也要把变法推行下去,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正是秦国能变强的关键。

有人说,孝公的运气好,遇到了卫鞅;可反过来想,要是卫鞅没遇到孝公,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魏国相府里的一个小秘书,永远没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像现在的职场,一个有能力的员工,要是遇到一个不信任、不放权的老板,也很难做出成绩。所以,孝公和卫鞅的相遇,是“明君遇贤臣”的幸运,更是秦国的幸运。

孝公去世后,秦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咸阳城外修了一座“孝公祠”,每年都有人去祭拜。直到秦朝灭亡后,这座祠堂还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专门去咸阳考察,还去了孝公祠,听当地百姓讲述孝公的故事,最后在《秦本纪》里,给了孝公极高的评价。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总结孝公的一生,大概就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创一代’,接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靠真诚招聘到‘顶级cEo’,用二十年时间把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为后来企业成为‘行业垄断巨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战国策》《史记》

天才小说推荐阅读:灭世武修大唐:战功改命先蹲四年大牢游戏民国无渊大地万古神尊云澜乱世志我在明朝当国公汉天子我横扫异族时,三国诸侯还在摸鱼进击的刘备大明:朱元璋,咱家老五杀疯了万古杀帝北隋军神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人在水浒,正在造反当东方文化主宰世界开局穿越亡国之君,反手攻略敌国女帝公子千秋苏厨视频通古代,李二变身蜀汉通天代天下第一权臣暴君的粉嫩娘亲皇后怀我孩子了,气炸李世民!大明闲人大秦海晏:嬴傒复辟记开局给古人播放九叔电影武侠穿越,开局学会杨家枪封州王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公主,快请陛下赐婚吧诸侯争夺天下,你却偷偷发展征服天国之曙光时代乞讨半年,侯府全家跪求我原谅大秦镇王侯汉威四海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满门忠烈被流放,嫂嫂助我平天下老爹入赘将军府,千金姐姐把我宠上天抗战之还我河山我在大宋贩卖焦虑三国:一切皆可游戏化亮剑:摊牌了,我老李就是有文化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异界,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过日子清泉明月大明铁骨大明武帝崇祯宋时行饥荒年,我靠投喂女帝,成为全球首富!
天才小说搜藏榜:闯旗大唐面首开局侠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三国之开局召唤樊梨花煌煌帝国之大秦你呀就缺一味药三国之制霸寰宇绝色至尊:邪王,放肆疼!捡个王爷来种田武林帝国开局登基:我还能活几天穿越三国之骑砍风云你和本侯提和离,我转头娶公主枭起传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三国:刘备抛弃?我截胡糜夫人明末枭臣逍遥小里正三国之龙战八方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三国:我,廖化,最强先锋大唐极品闲人边荒枭龙大唐之最强驸马火爆爱妃开天鸿蒙诀两界穿越:我打造了一座现代城抗日小山传奇傻王嗜宠:鬼医盗妃大唐神级太子他逃她追,王妃逐渐黑化富婆启动计划迁徙的三国城堡万世秦疆大明1642长安烬长月烬明超次元战争游戏天灾年,我囤养了古代女将军塑晋锦衣卫创始人沙雕网友援北伐帝国猛将策马大明奋斗在元朝的小汉奸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我与着名帝皇们的争霸人生三国之吕布天下贞观荣耀
天才小说最新小说: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岛奇兵铁马冰河肝胆照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