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在中国皇帝圈里,汉景帝刘启是个特别尴尬的存在。他爹汉文帝刘恒是历史公认的暖男皇帝,他儿子汉武帝刘彻是喊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战神皇帝,夹在中间的刘启,总被人当成过渡款。

但你要是真翻《史记·孝景本纪》,会发现这哥们其实是个狠角色。他一辈子没他爹那么多温情戏,也没他儿子那么多高光时刻,却干了件影响汉朝国运的大事——平定七国之乱。更绝的是,他用十五年时间,把老爹攒下的家底翻了倍,给汉武帝后来揍匈奴攒够了打架基金。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被低估的汉景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刘启这人性子,从小就透着股狠劲。这毛病跟他那佛系老爹刘恒完全不一样,倒有点像他爷爷刘邦——看着随和,急了能抄家伙。

有件事《史记》里没明说,但《汉书》里记得清清楚楚:刘启当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他堂叔)的儿子来长安串门,俩人凑一起下棋。下着下着起了争执,吴王世子估计是嘴欠,说了句你爸当年就是捡漏当的皇帝,刘启当场就炸了。

按说俩王子吵架,顶多推搡几下,刘启不,他抄起旁边的棋盘(木头做的,死沉),照着堂叔儿子脑袋就砸过去了。《汉书》里写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意思是一棋盘把人给抡死了。

这事儿可捅了马蜂窝。吴王刘濞本来就对中央有点意见,儿子死了之后,干脆称病不来朝见,背地里开始招兵买马。刘恒知道这事后,没怎么骂刘启,就派人去安抚了下吴王,这事儿算暂时压下去了。但梁子结下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从这事就能看出,刘启这人有三个特点:一是脾气爆,二是下手狠,三是护短(或者说护面子)。这些特点,后来都成了他治国的双刃剑。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去世,刘启接班,成了汉景帝。刚上台那阵子,他还算老实,延续了老爹的政策:继续减赋税,重视农业,甚至比他爹还激进——直接把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一次改成三年一次,让老百姓有更多时间种地。

《孝景本纪》里说他即位,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意思是汉朝已经安稳六十年了,大臣们都盼着他搞点大动作,比如封禅、改历法啥的。

但刘启心里装着件大事——削藩。他爹在位时,各路藩王就跟土皇帝似的,尤其吴王刘濞,仗着自己封地靠海,煮盐铸钱,富得流油,军队比中央还强。刘启当太子时就看这帮人不顺眼,现在自己当家了,总想收拾他们。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跳了出来——晁错。这哥们是刘启的老师,俩人关系铁得很。晁错天天在刘启耳边念叨:陛下,藩王们迟早要反,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他们的地盘削了!

刘启被说动了,公元前154年,他采纳晁错的建议,下了道圣旨:削掉楚王东海郡、赵王常山郡、胶西王六个县。这道命令刚下,吴王刘濞就跳出来了,他联合了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六个藩王,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

叛军号称五十万,气势汹汹往长安打。刘启有点慌了,这时候大臣袁盎站出来说:陛下,叛军不是要杀晁错吗?您把晁错杀了,他们就没理由反了。

刘启沉默了。他知道晁错是忠臣,但眼下叛军逼近,万一挡不住,自己皇位都保不住。权衡利弊后,他做出了一个冷酷的决定——杀晁错。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里写得特惨:晁错还穿着朝服,就被拉到东市砍了头。可晁错死了,叛军并没撤兵,刘濞还放话说:我要当皇帝,不是为了杀晁错!

这时候刘启才明白,自己被耍了,但后悔也晚了。不过这事儿也让他彻底狠下心:必须干掉这帮藩王,没退路了!

杀了晁错,叛军还在往前冲,刘启只能硬着头皮打仗。他想起了老爹临终前的嘱咐:关键时刻,周亚夫能用上。

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这人是个军事奇才,但脾气比刘启还倔。刘启拜他为太尉,让他率军平叛。周亚夫提了个条件:陛下,叛军势大,我不能直接跟他们硬拼,得先断他们粮道,拖垮他们。刘启答应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成了周亚夫的个人秀。他绕开叛军主力,偷偷跑到昌邑(今山东巨野),深挖沟、高筑墙,就是不出战。叛军急了,猛攻梁国(刘启弟弟刘武的地盘),梁国快扛不住了,刘武天天派人向周亚夫求救,甚至告到刘启那里。

刘启下旨让周亚夫去救梁国,周亚夫直接把圣旨搁一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该干啥干啥,一边守着营寨,一边派小分队去偷袭叛军粮道。

没过多久,叛军粮草真的断了,士兵饿得起不来,只能撤退。这时候周亚夫才下令追击,一口气把叛军打得稀巴烂。吴王刘濞想逃到越国,结果被越国人砍了脑袋,送到长安领赏。其他六个藩王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七国之乱三个月就平定了。

这事儿之后,刘启对周亚夫又敬又怕。敬的是他会打仗,怕的是他不听命令。但不管怎么说,平定七国之乱是刘启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事——经此一役,藩王们再也不敢跟中央叫板,汉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孝景本纪》里没细说平叛过程,就一句三年,吴楚七国反,以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击平之,看着轻描淡写,其实背后全是刀光剑影。

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启开始专心搞治国。他跟他爹刘恒的风格完全不同:刘恒靠,刘启靠;刘恒像个老好人,刘启像个铁面包公。

七国之乱后,刘启没赶尽杀绝,但手段够狠。他把叛乱藩王的地盘收回来,分给他们的儿子(比如把吴国分成三个小国),让他们内斗;又规定藩王不能自己任命官吏,必须由中央派遣;还收回了藩王的铸币权,断了他们的财路。

这么一搞,藩王们彻底成了富家翁,再也掀不起风浪。后来汉武帝搞推恩令,其实就是抄的刘启的作业,只不过更温柔点。

刘启继承了他爹的惠民政策:田税继续保持三十税一,徭役三年一次,还多次下令赈济灾民。但他比老爹多了个心眼——立规矩。

他下令:老百姓必须好好种地,谁要是弃农经商,全家罚为奴隶。还规定地方官要是管不好农业,轻则降职,重则罢官。这招挺狠,但效果显着——到他晚年,汉朝粮食多得吃不完,仓库里的钱堆得放不下,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史记·平准书》里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可不是吹的,全是刘启和他爹攒下的家底。

刘启对功臣不算抠门,周亚夫平叛后被封为丞相,地位极高。但这俩人后来闹掰了,就因为周亚夫太倔。

有一次,刘启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周亚夫说:高皇帝规定,非刘氏不能封王,非功臣不能封侯,这小子没功劳,不能封!刘启没辙,只能作罢。

还有一次,匈奴王来投降,刘启想封他们为侯,拉拢一下匈奴。周亚夫又跳出来反对:这些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您还封他们,以后怎么管教大臣?刘启这次没听他的,直接把匈奴王封了侯。周亚夫气得称病辞职,刘启顺水推舟,让他回家养老了。

过了几年,刘启想看看周亚夫改脾气没,就请他吃饭,故意不给筷子。周亚夫不高兴,自己找管事要了双筷子。刘启笑着说:这点事还委屈你了?周亚夫赶紧谢罪,没等刘启说完就站起来走了。

刘启看着他的背影,对左右说:这小子脾气不改,将来肯定会给太子找麻烦。后来周亚夫儿子给他买了五百套盔甲(当时私人买盔甲是重罪),被人告发,刘启直接把周亚夫抓进监狱。周亚夫气得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这事儿能看出刘启的短板:记仇,而且对威胁自己(或儿子)权威的人绝不手软。跟他爹比,少了点容人之量。

刘启这辈子最头疼的事,可能就是立太子。他一开始立的是长子刘荣,但这孩子他妈栗姬是个醋坛子,把后宫搞得鸡飞狗跳。

长公主刘嫖(刘启的姐姐)想把女儿阿娇嫁给刘荣,栗姬不同意,还骂了刘嫖几句。刘嫖气坏了,转头就跟王夫人(汉武帝刘彻他妈)结盟,天天在刘启耳边说栗姬坏话:栗姬这女人太坏了,背后咒骂其他妃子,您要是不在了,她肯定会像吕后那样害人!

刘启本来就对栗姬有点意见,听姐姐这么一说,心里更膈应了。有一次他生病,跟栗姬说:我要是死了,你要好好照顾其他妃子和孩子。栗姬居然当场翻脸,又哭又闹,还骂了刘启几句。

刘启彻底失望了,公元前150年,他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栗姬气得病死了,刘荣后来也因为一点小事(侵占宗庙土地)被抓,自杀了。

这场太子之争,看似是后宫女人的斗争,其实是刘启在权衡利弊:他要的是一个能掌控局面的继承人,而不是被外戚或后宫操控的傀儡。事实证明,他没选错——刘彻后来成了汉武帝,把汉朝推向了巅峰。

公元前141年,刘启病重。他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了,开始安排后事:

一、让太子刘彻提前熟悉朝政,跟着处理国事;

二、拜窦婴为大将军,让他辅佐刘彻(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既是外戚又是功臣,能镇住场子);

三、下了最后一道圣旨:死罪之人,冬天再执行(给犯人留条活路,也体现仁政);老百姓今年不用交租了。

做完这些,他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五年。

《孝景本纪》最后,司马迁给了他一句评价: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意思是:文帝施德,天下安稳;景帝时,诸侯太强,晁错削藩太急,导致七国之乱,但最终平定了叛乱,解决了诸侯问题。

这评价挺中肯。刘启确实没他爹那么完美:他杀过功臣(晁错),逼死过功臣(周亚夫),废过太子,手段不算光彩。但他干的事都很实在: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积累财富;选对了继承人。

如果把汉朝比作一个公司,刘邦是创始人,刘恒是把公司拉回正轨的cEo,刘启就是那个埋头搞改革、攒家底的总经理,而刘彻则是拿着家底去开拓市场的扩张型老板。没有刘启这十五年的积累,汉武帝未必有本钱去打匈奴、通西域。

所以说,汉景帝刘启或许不是个完美的皇帝,但绝对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他用自己的狠辣和务实,给汉朝搭好了通往巅峰的梯子。这哥们,值得被记住。

参考《史记·孝景本纪》

天才小说推荐阅读:
天才小说搜藏榜:闯旗大唐面首开局侠唐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三国之开局召唤樊梨花煌煌帝国之大秦你呀就缺一味药三国之制霸寰宇绝色至尊:邪王,放肆疼!捡个王爷来种田武林帝国开局登基:我还能活几天穿越三国之骑砍风云你和本侯提和离,我转头娶公主枭起传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三国:刘备抛弃?我截胡糜夫人明末枭臣逍遥小里正三国之龙战八方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三国:我,廖化,最强先锋大唐极品闲人边荒枭龙大唐之最强驸马火爆爱妃开天鸿蒙诀两界穿越:我打造了一座现代城抗日小山传奇傻王嗜宠:鬼医盗妃大唐神级太子他逃她追,王妃逐渐黑化富婆启动计划迁徙的三国城堡万世秦疆大明1642长安烬长月烬明超次元战争游戏天灾年,我囤养了古代女将军塑晋锦衣卫创始人沙雕网友援北伐帝国猛将策马大明奋斗在元朝的小汉奸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我与着名帝皇们的争霸人生三国之吕布天下贞观荣耀
天才小说最新小说: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从死囚到统帅大楚风云传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