隩ào,通“墺”。可居住的地方。《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宅:这里用作动词,盖起房子。)
我们来详细解读《尚书·禹贡》中的这个核心句子。
故事原文与上下文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出自《尚书·禹贡》,它是《禹贡》全篇的纲领性结语,标志着大禹治水这一宏大工程的最终成功和其带来的天下一统的治理成果。
其上下文是《禹贡》整篇文章,它系统记述了:
1.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大禹划分九州疆界,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标记,以高山大河奠定州界的框架。)
2. 详细描述九州:依次叙述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地理范围、土壤、物产、赋税等级、贡品和 waterways 情况。
3. 导山导水:详细描述疏通了哪些山脉和水系。
4. “五服”制度:提出了以王畿为中心,向外每五百里为一“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的行政管理和文化辐射体系。
在完成了所有这些艰巨任务的描述之后,文章总结道: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东方到大海,西方延伸到沙漠地带,北方和南方都感受到了天子的声威教化。舜帝赐给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向天下宣告大禹的成功。)
而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正是在这最终宣告成功之前,对全部功业的高度概括。
注释及翻译
· 九州: 传说中大禹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天下”或“全中国”的代称。
· 攸: 助词,相当于“乃”、“于是”。
· 同: 统一,同一。这里指统一于中央政权的治理之下,水患平息,道路畅通,政令统一。
· 四隩: “隩”音ào,通“塽”。本义是指可以定居的水岸弯曲处,引申为四方可定居的深远之地。与《尧典》中通“奥”(室内)的“隩”(yu)读音和含义都不同。
· 既: 已经。
· 宅: 居住,安定下来。用户标注的“盖起房子”是其引申义,更准确的核心意思是“安居”,用作动词,即“可以安居了”。
翻译:
(于是)九州统一(,水患平息),连四方偏远的土地人们都能够安居了。
典故背景
1. 《禹贡》的性质:《禹贡》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地理着作,但它更是一部政治地理文献。其核心目的不是描述自然地理,而是通过描述大禹平定水土、划分九州、规定贡赋的功绩,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型。
2. 大禹治水的伟业:在传说中,上古时期洪水泛滥,“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大禹受命治水,改“堵”为“疏”,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治水的过程,同时也是勘测土地、整合部落、建立秩序的过程。
3. 从混乱到秩序:“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描绘的正是从洪水带来的混乱、分裂和不适居状态,转变为统一、有序和宜居的太平盛世。这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胜利,更是国家政治建设的胜利。
寓意
1. 统一与整合:象征着将分散、各异的地域和部落整合成一个有共同秩序(“同”)的政治实体。这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和大一统思想的早期源头。
2. 征服自然,拓展生存空间:意味着人类通过智慧和努力,战胜自然灾害,将原本荒芜或不宜居住的“四隩”之地,变成了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这体现了先民改造环境的伟大气魄。
3. 王化所及,恩泽广被:“四隩”是偏远之地,连这些地方都能“宅”,说明中央政权的恩惠和教化(“声教”)覆盖到了天下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儒家理想中“王道”实现的标志。
4. 奠定文明基础:只有当天下的土地都变得宜居,人民得以安定,农业生产和礼乐文明才能蓬勃发展。这句话标志着中华文明从一个生存危机中走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纪元。
结合现实分析
这个典故的智慧,在今天的社会治理、国家战略乃至企业管理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1. 国家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
· 中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可以看作是现代版的“四隩既宅”。中国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掉队。这意味着要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偏远的山村(“四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医疗资源下沉,使这些“偏远之地”的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实现全国的“九州攸同”。
· “一带一路”倡议: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一带一路”也蕴含着类似的逻辑。通过互联互通(如同大禹“导山导水”),将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起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稳定(“攸同”)。
2. 大型工程与系统性治理:
·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这些世纪工程与大禹治水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它们解决的不仅是单一的资源问题,更是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重新配置国家资源,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使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如同古代的“不毛之地”)也能得到滋养,从而支撑起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既宅”)。
3. 企业管理与组织建设:
· 企业文化整合:当一个企业进行大规模并购或扩张后,会面临不同子公司、不同部门的文化与制度差异。此时,领导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九州攸同”——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流程制度,让整个集团协同发力。
· 激活边缘创新:在组织中,“四隩”可以比喻那些非核心的、边缘的部门或团队。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忽视它们,而是会创造条件,让这些“偏远之地”也能成为创新的沃土,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安居乐业”、发挥所长,从而实现整个组织生态的繁荣。
总结来说,“九州攸同,四隩既宅”描绘的是一幅从无序到有序、从分裂到统一、从危机到安宁的宏伟蓝图。它超越了单纯治水的故事,上升为一种关于国家建构、系统治理和文明拓展的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危机,更是要建立一个能让所有成员、所有区域都能在其中安定发展、共享繁荣的持久秩序。这一古老智慧,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与繁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