聱áo,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新唐书·元结传》:“彼诮qiào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诮:责备。)
《新唐书·元结传》中“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这句话,生动勾勒出唐代文人元结孤高自守的形象。为了帮你快速把握核心信息,我先用一个表格来汇总元结名号与“聱”精神的关联:
方面 内容 出处参考
名号演变 浪士 → 漫郎 → 聱叟 → 漫叟
字本义 不听从,不接受他人意见
在文中的含义 不随从时俗,不迎合当世,特立独行
由来 元结客居樊上时,与渔者为邻,因其性格不随流俗,被当地人戏称为
元结对的态度 欣然接受,并以此自况,表达不随流俗的立场
故事原文与注译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元结传》相关原文:
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举进士,复举制科。会天下乱,沉浮人间。……后家瀼滨,乃自称浪士。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显。樊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更曰聱叟。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不相钩加。
元结《自释书》相关原文(《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显,樊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更曰聱叟。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不相钩加,带笭箵而尽船,独聱牙而挥车。酒徒得此又曰:『公之漫,其犹聱乎?公守着作,不带笭箵乎?又漫浪于人间,得非聱牙乎?公漫久矣,可以漫为叟。』于戏!吾不从听于时俗,不钩加于当世,谁是聱者?吾欲从之。
关键词注释:
· 诮:讥笑、嘲讽。
· 聱:原意指不听从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这里指元结不随从时俗,不迎合当世。
· 不相从听:不随声附和,不听从流俗的言论。
· 不相钩加:不与人交往牵合,不随波逐流。
· 漫:有随意、任由心性、不拘束的意思。、皆由此来,指元结放任自适的性情。
· 笭箵:指捕鱼用的竹编器具。带笭箵暗喻隐居或渔樵生活。
现代汉语翻译:
(元结)后来在瀼水边安家,于是自称。等到做了官,人们认为他这个放浪的人竟然也随意做官了,就叫他。后来客居樊上时期,的名声就更显扬了。樊水左右都是渔人,年少者和年长者互相戏趣,改称他作。那些讥笑他为的人,是因为他不随从时俗的言论,不迎合当世的潮流。
元结在《自释书》中回应说:我不听从时俗的言论,不迎合当世的潮流,谁才是真正的呢?我倒愿意追随他(指那种境界)。
人物介绍:元结
元结(西元723-772年),字次山,别号漫郎、聱叟、漫叟等。唐代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他是北魏皇族后裔。
· 文学成就:元结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风朴质通俗,力排当时诗坛的绮靡之习。其文章也具有类似特点。
· 仕途政绩:天宝十二年进士。曾参与讨伐安禄山叛乱的军事活动。曾任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有政绩。
· 性格特点:从其自号、、即可看出,他生性洒脱不羁,特立独行,带有一定的隐逸倾向。
寓意与现实思考
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坚守。
1. “聱”是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元结的不相从听,不相钩加,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今天,不轻信、不盲从,保持审慎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尤为可贵。这提醒我们,在潮流面前,有时需要一点冷静的。
2. “聱”是对浮名虚利的淡泊:从到再到,元结的号变而不离其宗——一种对世俗价值的超然。他听从内心,而非仅循外部标准。这对现代人处理自我认同与外部评价的关系颇有启发:在坚守原则时,或许会不被理解,但重要的是内心的坦然。
3. “聱”并非封闭,而是有所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元结的不听从,主要针对与流弊。这种是清醒的选择,而非一概拒绝交流。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独立思考,在于辨别信息的价值和交往的边界,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随波逐流。
4. “聱”在文化中的回响:所代表的风格,也延伸到文艺创作领域,如韩愈评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指文辞古朴不俗。这体现了一种不刻意追求流俗圆滑的审美取向。在创作中保持个性,不迎合,也是一种。
元结的,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安顿自我与应对外部世界的古老智慧。希望以上解读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