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ā阿
(ē)大山。
选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这句诗出自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一首充满美感的宴饮求贤诗,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这首诗,并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全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现代翻译:
茂盛的莪蒿,生长在那大山坳。
既然见到了君子,心情愉悦且礼仪周到。
茂盛的莪蒿,生长在那沙洲上。
既然见到了君子,我的心中真欢畅。
茂盛的莪蒿,生长在那丘陵中。
既然见到了君子,胜似赐我百串铜。
杨木船儿在漂荡,忽沉忽浮随波荡。
既然见到了君子,我心安宁又舒畅。
其中蕴含的“小故事”与深层解读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描写见到君子的喜悦,但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主题:人才的培养与君主的求贤若渴。
1. 核心意象:“菁菁者莪”
· “莪”(é)是一种蒿草,又名“萝蒿”。在古代,它被引申为 “人才” 的象征。
· “菁菁”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茂盛的莪蒿,比喻正在茁壮成长、朝气蓬勃的贤才。
· “中阿”(山坳)、“中沚”(沙洲)、“中陵”(丘陵)这些地点,可以理解为培养人才的学校或朝廷。人才在这些地方得到良好的环境和滋养,正如植物在山野间茁壮成长。
2. 情节推进:“既见君子”
· 诗中的“君子”通常指贤德的君主或考官。
· 每段后半句的“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我心则喜”、“锡我百朋”、“我心则休”,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贤才见到赏识自己的君主后,那种由衷的喜悦、获得知遇之恩的激动,以及内心最终的安定与归属。
· “锡我百朋”是点睛之笔。“朋”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一百朋是极重的赏赐。这里的意思是:见到您这位明君,比得到巨额财富更让我高兴。这深刻地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情。
3. 背后的完整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君主或重臣(君子)来到培养士人的学宫或举行宴饮的场合。他看到眼前那些像茂盛莪蒿一样充满活力的年轻才俊(菁菁者莪),心中满怀欣慰。而才俊们见到了这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感到自己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内心的价值得到了最高的认可,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远远超过了物质赏赐。
因此,这首诗的“小故事”其实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完美相遇:一方是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君主,另一方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贤才。他们的相遇,共同谱写了一曲政治清明、人尽其才的和谐乐章。
总结与延伸
· 后世影响:“菁菁者莪”后来成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经典典故。直到今天,很多学校的校歌、题词中仍会使用“菁莪”一词,例如厦门大学的校歌中就有“菁莪乐育,卅六春秋”的句子。
· 另一种解读:虽然传统的解读是“乐育英才”,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见到心上人后喜悦心情的恋歌。不过在主流学术观点中,前者更为人所接受。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读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老而优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