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机械制造系党部支会议室的玻璃窗,在印有镰刀锤头的鲜红党旗上投下温暖而明亮的光斑。
会议室简朴庄重,墙上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画像,象征着信仰与奋斗的党旗,端正地悬挂在正中央,凝聚着肃穆而崇高的力量。
吕辰和王卫国穿着整洁,身形挺拔,并肩肃立在党旗前,带着激动与郑重。
他们的身旁,站着他们的入党介绍人,机械系党部支书记周明同志、刘星海教授,以及一位特意赶来的客人-西城区西四街道办刘副主任,他是吕辰入党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
5803班的党团代表们也位列一旁,共同见证这庄严的时刻。
213宿舍的兄弟们,也都换上了干净体面的衣裳,作为进步青年代表受邀观礼。
他们坐在后排的长条木凳上,望着前方两位兄弟的背影,眼中充满了敬佩、骄傲与深深的祝福。
这不仅是吕辰和王卫国的光荣,也是他们这个共同奋斗的集体共同的荣光。
仪式由系党总支书记周明主持。
他带着党组织特有的严肃与关怀:“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场庄重的入党宣誓仪式。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吕辰和王卫国两位同志的基本情况。”
当介绍到吕辰时,周书记的语气明显加重,带着一种宣告性的自豪。
“吕辰同志,出身革命家庭,父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牺牲,是光荣的烈属子弟。他不仅是清华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攻关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更是我们紧密联系的西四街道看着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他在街道党委,特别是在刘副主任的长期关心和悉心培养下,积极参与街道各项工作,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接着,周书记介绍了王卫国在部队锻炼出的过硬政治素质、在班级和项目中的骨干作用,以及追求进步的坚定决心。
随后,周书记转向刘副主任:“下面,我们隆重邀请西四街道办事处党委刘副主任,作为吕辰同志的培养联系人和引路人,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刘副主任穿着一身半旧的深色中山装,风尘仆仆却精神十足,面容亲切而严肃,那双经历了多年基层工作锤炼的眼睛,透着真诚、坚韧与洞察世情的智慧。
他起身走到前面,双手习惯性地在身侧微微握紧,话语朴实无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温度。
“同志们,今天能站在这儿,亲眼看着吕辰同志宣誓入党,我这心里头,真是说不出的激动,也为我们西四街道能培养、走出这样的好苗子,感到由衷的自豪!”他的开场白带着真挚的情感。
他的目光落在吕辰身上,仿佛穿透了时光,回到了数年前。
“我认识吕辰这小子的时候,他还是个刚来北京投亲的半大孩子,带着两个同样需要人照顾的表哥表妹。家里情况特殊,可他愣是凭着一股子劲儿,带着兄妹自立了门户。这孩子,有主意,有担当,脑子活络,这是优点。”
他话锋微妙地一转,带着长辈式的了然与宽容,“不过,年轻人嘛,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绊绊,他也走过一点弯路,有过那么点……嗯,‘折腾’的时候。”
他讲了一些吕辰写作赚了钱,败家的事情。
这话让大家都非常疑惑,除了少数人,没有人知道大名鼎鼎的《亮剑》作者吕怀英就是吕辰,一时间,大家看吕辰的眼神里都带上了莫名的光彩。
刘副主任严肃的话气氛缓和了一些,吕辰也有些不好意思地微微低头。
他早年“挥霍稿费、疯狂败家”的时期,正是刘副主任当时闻讯上门,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育”,才让他“浪子回头”。
“但是!”刘副主任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们党教育我们,看一个青年,不能只看他一时的行为,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看他的根子正不正,心肠热不热,骨子里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劲儿,关键时刻,能不能为了大家舍小家!”
他环视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斩钉截铁:“吕辰这孩子,我敢拍着胸脯说,他的根子是红的!是正的不是歪的!他心里头,装着街坊邻里,装着国家建设!同志们可能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全。”
他如数家珍般地列举起来:“前几年他鼓捣出来的冬季暖棚,那可不是为了他自己家吃点新鲜菜!那是他在街道立了项、做了试点的,是为了解决咱们多少户街坊邻居冬天吃菜难、啃咸菜疙瘩的问题!那时,他才十六岁!”
刘副主任顿了顿:“同样是十六岁,他将吕铁锤同志讲述的事迹,写成了《亮剑》,收获了巨额稿费,那么一大笔稿费,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捐给了困难的烈属家庭,这是多么高的觉悟和境界?”
“还有咱们街道组织的扫盲班、周末的义务劳动、帮军属挑水扫院子……哪一次少得了他吕辰的身影?他总是那个闷声不响、干活最卖力的!”
刘副主任的话语,将吕辰从一个抽象的优秀学生,还原成了一个在基层泥土中扎根生长、有血有肉、知错能改、一心向善的青年。
这与刘星海教授从学术精英、工程巨擘视角的高度评价,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与呼应,共同勾勒出吕辰立体、真实、饱满的形象。
他既是技术攻关的先锋,也是扎根群众的模范。
“我从他身上,”刘副主任总结道,声音激动,“看到了一个革命后代应有的赤胆忠心,也看到了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大学生应有的样子:有文化,但不清高;有本事,但不忘本!他几次三番主动找我谈心,向我汇报思想,对党的认识越来越深,那份想要为人民做点实实在在事情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我认为,吕辰同志已经深刻理解了咱们党的宗旨,并且用一次次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作为他的引路人,我完全同意,并坚决支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副主任的发言在现场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掌声格外热烈。
接着,刘星海教授作为另一位介绍人,也从专业和学校的角度发表了严谨而恳切的意见,他着重赞扬了吕辰在“板材自动分拣码垛系统”这一复杂工程实践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系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那份难能可贵的“工程师之心”,认为他将理论知识与国家工业建设需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又红又专的育人方向。
最庄严的时刻终于到来。
在周书记的带领下,吕辰和王卫国面对鲜红的党旗,郑重地举起右拳。
阳光恰好洒在他们的脸上,将他们年的面庞映照得格外清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声音清晰、坚定,带着微微的颤抖,那是内心澎湃情感的无法抑制。
当吕辰念出这神圣的誓词时,脑海中仿佛走马灯般闪过无数画面:父母模糊的身影;家人的关爱与依赖;晓娥的期盼与祝福;兄弟们挑灯夜战的疲惫与专注;白杨村乡亲们慈爱的面容;邻居们语重心长的谈话与点拨……
这份信仰,不仅源于血脉中传承的红色基因,更源于在基层的沃土中、在为群众解决一桩桩一件件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最真切、最深刻的体悟。
这一切,都让他此刻的誓言,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深深地镌刻在灵魂深处。
誓词宣读完毕,余音在会议室中回荡。
吕辰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净化与升华,仿佛生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方向。
在随后的环节中,吕辰特别走向刘副主任,他抑制着内心的激动,向这位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引路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紧紧握住了那双粗糙而温暖的大手。
“刘主任,谢谢您!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教导和培养!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不会辜负党的培养!永远记得自己是来自哪里,该往哪里去!”
吕辰的声音哽咽了,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好!好孩子!”刘副主任也用力回握着吕辰的手,脸上绽开了无比欣慰和自豪的笑容,“到了组织里,就是回到了家。但要记住,更是担起了更重的担子!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永远别忘了咱老百姓的疾苦,永远用你学到的本事,为咱们的国家,为咱们的人民,做更多、更大的贡献!”
“嗯!”吕辰重重点头,所有的承诺与决心,都凝聚在这一个坚定的动作里。
入党宣誓仪式结束后不久,机械制造系召开了隆重的全系大会。
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通报表彰在红星轧钢厂暑期实践中取得杰出成果的“技术攻关小组”。
系主任亲自宣读了表彰决定:授予吕辰、王卫国、吴国华、汪传志、陈志国、任长空六人“清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同时,授予吕辰、王卫国“校级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其余四人也获得了系级嘉奖。
大红烫金的奖状和沉甸甸的荣誉证书被交到六位年轻人手中,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不仅是对他们技术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那种敢于直面工业现实、勇于攻坚克难的实践精神的最高褒奖。
在全系师生面前,刚刚成为党员的吕辰,作为“学生党员技术标兵”的代表,进行了事迹汇报。
他没有过多渲染技术细节的艰深,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将课堂所学与工厂实际需求结合,如何在与工人师傅的并肩作战中学习成长,如何面对接连不断的失败和质疑而坚持不懈,最终将图纸上的构想变为稳定运行的工业系统的心路历程。
他强调了团队协作的力量,感谢了刘星海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李怀德副厂长、轧钢厂老师傅们的大力支持。
他的汇报,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实践温度,生动地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清华精神,展现了一名青年党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的崇高追求,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随后,一项意义深远的共建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党支部与红星轧钢厂党委共同策划的“红色技术先锋”共建活动全面启动。
学校组织大批师生党员,走出象牙塔,走进机器轰鸣的轧钢厂车间,开展别开生面的“技术党课”。
在轧钢厂宽敞的会议室里,师生党员与工人党员、技术骨干齐聚一堂。
刘星海教授以“自动化技术发展与工业现代化路径”为题,上了一堂深刻而前沿的党课,将党的技术政策、国家工业发展方向与具体的技术路径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吕辰、王卫国等人则结合实践项目,分享了在技术攻关中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解决一个具体技术难题上的体会。
工人们也分享了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故事。
这种形式的党课,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术探讨深度融合,让师生党员更直观地理解了“技术报国”的深刻内涵,也让工人党员感受到了理论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轧钢厂的一栋小楼前,他们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清华大学-红星轧钢厂技术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李怀德副厂长和刘星海教授共同揭幕。
当红布落下,锃亮的铜牌在阳光下闪耀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不仅仅是一块牌子,它标志着厂校合作进入了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为未来更多清华学子提供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稳固平台。
王卫国代表“技术攻关小组”在挂牌仪式上发言。
他回顾了团队在库房中度过的六十几个日夜,感谢了厂校双方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
他的发言,充满了对这片工业战线的深厚感情和继续奋斗的决心。
校刊记者对“技术攻关小组”进行了专访。
《从实验室到车间:记一支青年技术攻关团队的淬火之旅》的长篇通讯很快在校刊头版刊登,详细讲述了六兄弟从概念设计、校内模型到工厂实战的全过程,重点刻画了他们面对“最后一公里”难题时的坚韧不拔和智慧火花,以及最终成功后的喜悦与成长。
这篇文章在清华园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技术攻关小组”成为了学生们热议的榜样,激发了许多人投身实践、服务国家的热情。
在机械制造系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吕辰以预备党员的身份,第一次系统地汇报了自己对“技术报国”的体会,阐述了对党员责任的理解。
他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技术报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扎根中国工业的实际土壤,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难题,将先进的技术理论,转化为能够切实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增强国家工业实力的现实成果。
真正的工程师,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国情、懂人情,要善于向工人群众学习,要将个人的技术追求,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他的汇报赢得了支部党员们的高度评价。
共建活动还延伸到了生产一线。在轧钢厂,开展了“工人先锋岗 + 学生科研岗”结对子活动。
吕辰、吴国华等人与牛大群、邹章元等老师傅,王卫国、任长空与张涛、王成林等青工,分别结成了对子。
学生们定期到结对工人的岗位上,了解生产流程、设备运行状况和实际存在的技术难点,将自己的理论知识用于帮助工人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工人们则无私地传授操作经验、分享故障判断的“诀窍”,为学生的科研选题提供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和需求导向。
这种结对子,不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真正实现了知识互补、经验共享。
牛师傅甚至打趣说:“以前觉得你们大学生是文曲星下凡,现在看,也是能撸起袖子干脏活累活的实在人!咱们这‘老粗’和‘秀才’结合,还真能搞出点名堂!”
共建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工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更深度促进了厂校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共育,为红星轧钢厂的技术革新注入了持续的智力活水,也为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