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演结束后,各班有序退场,吕辰留下来协助整理会场。
等他忙完,走出礼堂时,发现娄晓娥正站在不远处一株落光了叶子的槐树下等着他,手里拿着一份叠得整整齐齐的作业纸。
“还没走?”吕辰快步走过去。
“等你一起,”娄晓娥的声音轻快了许多,“还有,这个,我写好了。想先给你看看。”
吕辰接过“交心材料”,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笑道:“刚才的演出非常成功,徐老师刚才还特意表扬了你,说你的节目为班级争了光,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
娄晓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还是要谢谢你出的主意。弹熟悉的曲子,心里确实踏实很多。”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而且,弹琴的时候,好像所有担心都可以暂时放下了。”
“这就好。”吕辰点点头,这才就着路灯的光线,快速浏览起手中的思想汇报。字迹工整,情感真挚,完全按照他之前建议的思路,着重写了自己如何从家庭在新社会中的积极转变、从父亲响应号召参与公私合营的具体事例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的政策的伟大,从而坚定了自我改造、追求进步、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决心。通篇立场鲜明,积极向上,又贴合实际,避免了过度自我批判或标榜。
“写得很好,”吕辰合上材料,递还给她,肯定地说,“真情实感,有理有据。就这样交上去,没问题。”
娄晓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太好了!这下我心里就彻底踏实了。”她将材料小心地收进书包,脸上恢复了往日的从容与自信。
两人推着自行车,并肩走出校门。寒风吹过,卷起几片枯叶,但娄晓娥的步伐却显得轻快而坚定。汇演的成功和思想汇报的完成,仿佛驱散了连日笼罩在她心头的阴霾。
“吕辰,”她忽然轻声说,“有时候我觉得,这个时代就像这冬天的风,很冷,也很猛烈,不知道会把我们吹向哪里。但有时候,比如刚才在台上弹琴的时候,又觉得只要自己心里有热乎气,有想做的事,有……有能理解的人,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吕辰侧头看她,路灯在她清澈的眼眸中投下细碎的光点。他温和地笑了笑:“是啊,风总会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坚实,也可以互相挡挡风。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并且努力去做。”
“就像我们的《山河新韵》里想表达的,既有建设的力量,也有深沉的情感。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娄晓娥望着前方被路灯照亮的路,若有所思,随后嫣然一笑:“嗯!我知道了。”
寒风依旧,但两人并肩而行的步伐却格外踏实。路灯将他们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也预示着某种不可分的未来。
走了一段,娄晓娥忽然轻声开口:“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马上就是高三下半学期了,吕辰,你有什么打算?”
吕辰侧头看她,路灯下她的眼睛亮得像蓄了一池星光。他语气温和却坚定:“我准备读大学。”
娄晓娥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真的?那太好了!”可随即,那光亮又微微黯淡下去,她低下头,声音也轻了几分:“我也,我也想继续读书。可是……”
她顿了顿,像是鼓足了勇气才继续道:“你成绩那么好,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那样的好学校。而我,我可能最多只能读师范了。”她没说的是,她其实更怕的是和他分开。那个时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命运的分水岭。她怕差距,更怕距离。
吕辰停下脚步,转过身正对着她。他看出了她平静语气下的失落和忐忑,也听出了那未曾明言的心意。
“晓娥,”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落在寒冷的夜里显得格外温暖,“我们会一直在一起的。”
娄晓娥蓦地抬头,脸颊微微发热,心跳突然快得厉害,却又有一股勇敢的力量支撑着她没有躲开。
她抿了抿唇,带着点矜持,却又有着属于这个年纪的坦率:“我,我就是想和你在一起。你去哪里,我就努力去哪里。”
这近乎直白的倾诉,让吕辰心头一热,一股巨大的喜悦和感动瞬间涌了上来。
他看着她微红的脸颊和那双写满了认真与情意的眼睛,郑重地点头:“嗯,我也一样。”
他往前推着车,和她继续并肩而行,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却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至于学习,你别担心。下学期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冲刺。你基础不差,只是理科需要多花些心思去理解,以后我给你划重点,每天放学我们一起讨论不懂的知识点,我们都一起复习,我陪你练题。”
他顿了顿,看向前方被灯光照亮的路,声音更加柔和:“退一步说,就算最后我们没能考进同一所大学,反正都在北京,离得再远又能有多远?我可以每个周末都去找你,我们可以一起去图书馆,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娄晓娥听着他的话,心中的阴霾和不安一点点被驱散。她悄悄伸出手,轻轻碰了碰他的车把,仿佛这样就能离他更近一些。
他的话总是这样,既有现实的考量,又给她无限的希望和踏实感。
她不是需要虚无的承诺,而是这样具体而真挚的规划。
她嫣然一笑,如同冰河解冻,春水初生,带着少女特有的明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好!那就说定了!你不许嫌我笨,也不许反悔每个周末都要来找我!”
“绝不反悔。”吕辰坚定的笑着承诺。
娄晓娥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甜蜜和勇气充满了心间。
她踩着地上薄薄的霜,忽然想起什么,侧过头,眼神里带着对遥远未来的好奇与憧憬:“吕辰,你说……我们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吕辰推着车,闻言微微仰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1957年冬夜清冷的空气,看向了极其遥远的远方。他的神色变得无比认真,甚至带着一种娄晓娥从未见过的、仿佛亲历般的笃定。
“未来的中国啊……”他缓缓开口,声音里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那会是一个我们父辈甚至无法想象的强大国家。再也没有人敢随便欺负我们,我们会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拥有自己制造的喷气式飞机、万吨巨轮。”
娄晓娥微微睁大眼睛,呼吸不由得屏住,仿佛眼前已经展开了那波澜壮阔的画卷。
“会有数不清的工厂,生产着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产品;会有纵横南北、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会有比现在火车快上好几倍的‘火车’,全国各地,无论哪里,朝发夕至;还会修建起像巨龙一样蜿蜒万里的高速公路,家家户户,可能都会有一辆小汽车。”
他说到这里,侧头看向她,眼中带着笑意:“到时候,我可以骑着自行车,你也可以开着小汽车,我们一起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娄晓娥被他逗笑了,轻轻推了他一下:“谁要开小汽车啦……你继续说。”
吕辰继续描述着,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农业会渐渐机械化,不用再这么靠天吃饭、人力拉犁。会有一种更强大的通信方式,让即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瞬间看到对方,听到对方的声音,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我们还能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甚至把人送上太空,探索宇宙……老百姓会越来越富裕,能吃饱穿暖,能读书看病,能去看更大的世界。”
他的描述远远超出了娄晓娥最大的想象,她心驰神往,喃喃道:“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吗?那么好的日子。”
“会的,一定会的。”吕辰斩钉截铁地说,他的目光肯定,“不仅仅是这样,晓娥。到了那时,我们的国家将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任何人敢再小觑我们。你会在新闻里看到,我们的领导人走出国门,受到全世界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的五颗星的旗帜,会在所有的国际场合高高飘扬,会在联合国、在奥运会上,成为力量和尊严的象征。”
他略微放缓了语速,让每一个字都更具分量:“我们会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守卫着辽阔的海疆;我们的声音,会在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每一次重要会议上响起,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动荡,祖国都有能力第一时间接她的公民回家。汉语会成为全世界争相学习的语言,我们的文化,会有无数外国人着迷和向往。我们生产的工业产品会卖到全世界,成为品质和先进的代名词。那个未来,是繁荣富强的未来,更是赢得世界尊重的未来。”
娄晓娥屏息听着,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不自觉地握紧了车把,指尖微微发颤。吕辰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更是一个顶天立地、受人敬仰的强国形象。这宏大的画卷让她心潮澎湃,甚至眼眶都有些发热。她从小生活的环境,让她对“国家地位”有着更敏感的认知,她无比清晰地知道,吕辰所说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她轻声重复着这句话,感觉浑身的血液都热了起来。
“是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吕辰肯定地道,他停下脚步,深深地看着娄晓娥,眼神坚定,“而且,晓娥,你和我,我们这一代人,将会是这一切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我们会亲眼看到这个国家如何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现在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那个伟大的、受人尊重的未来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寒风吹过,娄晓娥却不觉得冷了。
一股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在她心中汹涌激荡。她抬头望着吕辰,眼中闪着泪光,却又带着无比明亮的笑意。
吕辰所描绘的那个未来,光芒万丈,充满了力量与尊严,而那里面,有他,也有她。
她用力地点点头,脸上焕发出明亮而坚定的光彩,那是一种找到了共同目标和信念的赤诚:“嗯!我愿意!吕辰,我愿意和你一起,去努力,去见证你说的那个未来!一起去看到我们的国家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这一刻,个人的小情小爱彻底融入了时代的大江大河,变得更加厚重和辽阔。他们对视着,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星光,那是对民族复兴的光明期盼,也是对彼此相伴同行、共赴未来的无限信心。
夜色渐深,寒风依旧,但两个年轻人的心却像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彼此前行的路,也照亮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