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汕头作为特区与港口的开放气息,记录者的脚步踏上了潮汕文化的核心与精神高地——潮州市。
如果说汕头的气质是“向海而生的潮汕基因”,那么潮州的底色,则是“千年古城的文脉赓续”。这里曾是“潮州府”的治所,是潮汕文化得名的源头,也是海外潮人共同的精神故乡。韩江穿城而过,笔架山相依相望,孕育了此处“十相留声”、“海滨邹鲁”的深厚人文底蕴。
初印象:一座“活着的”古城
步入潮州,时间仿佛放缓了流速。城墙巍然,牌坊林立,古井、古庙、古桥、古宅遍布全城。这里的节奏比汕头更为舒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由书香、茶香与香火气混合而成的、沉静而雅致的气息。
潮州的“古”,并非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日常。甲第巷里的寻常百姓家,依然在精美的门楼内生活;己略黄公祠的木雕前,仍有匠人在精心修复;广济桥头,夜宵摊的烟火气与古桥的灯光秀交织……这是一座依然被“用着的”古城。
前瞻:记录者的探索维度
在接下来的徒步中,我将围绕以下几个层次,逐步深入这座文化宝库:
1. 古城中轴:从广济到牌坊的千年步道:漫步 广济桥(湘子桥),体验“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古桥智慧;穿过 广济门城楼,行走于 牌坊街,在二十三座牌坊下阅读潮州历代精英的功名与德行;探访隐匿在街巷深处的 己略黄公祠,欣赏“潮州木雕第一绝”。
2. 文脉传承:韩文公的遗泽与翰墨书香:登临 韩文公祠,了解韩愈贬潮八月而对潮州文教产生的千年影响;探访 潮州开元寺,感受唐代古刹的宁静与庄严;在 海阳县儒学宫 体会“海滨邹鲁”的崇文传统。
3. 工夫茶道:舌尖上的潮州精髓:不仅是品饮,更是体验。从茶具的“烹茶四宝”到冲泡的二十一式流程,在街头巷尾、寻常人家,感受工夫茶如何深度嵌入潮州人的生活哲学与待客之道。
4. 非遗瑰宝: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探寻 潮绣 的金碧绚烂,聆听 潮剧 的唱腔古韵,品味 潮州菜 的精工细作与“食不厌精”的文化追求,感受这座“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的魅力。
5. 市井烟火:古城的夜晚与早晨:体验 牌坊街 夜晚的璀璨灯光与悠闲人潮;在清晨寻找最地道的 潮州牛肉丸 与 肠粉;感受古城在静谧与喧闹之间自如切换的独特节奏。
潮州,像一册厚重的线装书,韩江是它的书脊,牌坊是它的目录,而每一座古宅、每一道小吃、每一曲弦诗,都是它值得细细品读的华彩篇章。
第一层次:古城中轴,一桥一楼一街一祠
潮州古城的灵魂,凝聚在由广济桥、广济门、牌坊街和散落其间的祠堂庙宇所构成的千年中轴线上。
· 广济桥(湘子桥):世界桥梁史上的孤例:我走上这座与赵州桥、卢沟桥等齐名的古桥。它的独特在于“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启闭式结构——桥墩是石梁桥,中间以梭船连接,可开可合。行走其上,既是跨越韩江,也仿佛在穿越时空。桥上的亭台楼阁形态各异,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古代潮州商贸繁荣与工程智慧的见证。夜晚的灯光秀,更让它成为一座横亘于江上的璀璨画卷。
· 广济门城楼:古城的威严门户:穿过广济桥,便抵达雄伟的 广济门城楼。这是潮州古城七座城楼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登上城楼,可东观韩水、西览古城,视野开阔,瞬间便能感受到作为府城的宏大格局与历史威严。
· 牌坊街:一部立体的史书:从广济门步入 牌坊街,我被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牌坊所震撼。原有的近百座牌坊虽大多已不存,但修复后的二十三座石牌坊,依然串联起一部潮州的精英史与功德录。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是一位进士、一位尚书、一位孝子或一位节妇的故事。街道两旁,骑楼商铺林立,传统与商业在此完美共生。
· 己略黄公祠:潮州木雕的殿堂:我特意寻访了隐于巷弄的 己略黄公祠。这座二进祠堂,从门楼、屋架到拜亭,几乎成了潮州木雕的全面展示。那繁复多层、通透玲珑的镂空雕法,将“铜雀台”、“张羽煮海”等历史传奇故事刻画得栩栩如生,被誉为“潮州木雕第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古城中轴总结:广济桥的智慧、广济门的威严、牌坊街的史韵与己略黄公祠的技艺,共同构成了潮州古城最核心、最壮观的文化景观带。
第二层次:文脉传承,韩文公的遗泽与翰墨书香
潮州能成为“海滨邹鲁”,其文脉的兴盛,绕不开一位唐代文豪的深远影响。
· 韩文公祠:八月兴文,千载留香:我沿着笔架山石阶,拜谒 韩文公祠。为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贬潮八月而建。正是在这短暂的任期内,他驱鳄、兴农、释奴、办校,极大地开启了潮州的文明教化。祠内碑刻林立,满载着后世对这位“吾潮导师”的景仰。苏轼所撰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评价,奠定了韩愈在潮州无可替代的文化地位。
· 潮州开元寺:唐风古刹的千年梵音:我走进 潮州开元寺,这座建于唐玄宗开元年的寺院,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刹。尽管历代皆有修缮,仍保留了唐代的平面布局,殿宇宏伟,香火鼎盛。在此驻足,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宁静与庄严。
· 海阳县儒学宫:崇文传统的物质载体:位于牌坊街旁的 海阳县儒学宫(潮州学宫),是古代潮州最高的教育机构。其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规制完整,虽身处闹市,却自成一派清幽肃穆之气,是体会潮州“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崇文传统的最佳场所。
文脉传承总结:韩文公祠的精神引领、开元寺的宗教慰藉与儒学宫的教育实践,共同构成了潮州深厚文脉的三大支柱,塑造了潮州人重教崇文、知书达理的文化性格。
第三层次:工夫茶道与潮州菜,舌尖上的风雅与精工
在潮州,“吃”与“喝”被提升到了哲学与艺术的层面。
· 工夫茶: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潮州,我真正理解了“工夫”二字的含义。它远不止是解渴,而是一整套讲究茶、水、火、器的品饮艺术。无论是店铺中还是百姓家,随处可见人们用“烹茶四宝”(红泥小火炉、砂铫、孟臣罐、若琛瓯),遵循“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程式,悠然冲泡。这杯酽厚的工夫茶,是潮州人日常社交的媒介,更是从容不迫生活态度的体现。
· 潮州菜:食不厌精的极致追求:潮州菜是粤菜的顶尖代表,以其烹饪海鲜、素菜精制和甜食制作而闻名。我品尝了 牛肉火锅 的鲜嫩, 卤水鹅肝 的粉糯甘香, 生腌海鲜 的刺激原味,以及 护国菜(番薯叶羹)的素雅清甜。潮州菜讲究食材本味,刀工精细,调味巧妙,完美诠释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