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凡的旅程本已在安阳画上圆满句号。但既然心之所向,步履不停,那么,让我们跟随他再次出发,向东而行,踏入那片位于豫鲁冀三省交界,被誉为“华夏龙都”、“中华帝都”的古老土地——河南濮阳。
列车东行,窗外的平原景色与之前并无二致,但楚凡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是那个急于逃离都市的迷茫青年,而是一个内心丰盈的归人。此番前往濮阳,更像是一场额外的、宁静的回味。
核心路线: 戚城文物景区 → 濮阳市博物馆 → 东北庄(杂技之乡) → 挥公陵(张姓祖根地)
徒步者所见与闻:
1. 戚城遗址:春秋诸侯会的尘埃
楚凡的第一站是戚城遗址,一座保存完好的春秋时期卫国城址。夯土城墙依旧可见当年轮廓,城内出土的“诸侯会盟台”基址,默默诉说着当年歃血为盟、折冲樽俎的历史风云。
一位在遗址公园散步的本地历史老师告诉他:“‘戚’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就像一把斧钺,是权力的象征。咱们濮阳,可不是只有龙,这里也是春秋争霸的重要舞台。”
2. 中华第一龙:蚌塑龙虎墓的惊世发现
在濮阳市博物馆,楚凡看到了那件堪称镇馆之宝的“中华第一龙”——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出土于一座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墓葬中。这条龙的形态,已经具备了后世中国龙的基本特征。
“1987年,西水坡遗址,就是这个发现,让濮阳有了‘华夏龙都’的美誉,”讲解员语气中充满自豪,“这证明了龙图腾崇拜,在远古时期就已深深植根于我们先民的精神世界。”
3. 东北庄:乡村里的杂技传奇
走进华龙区东北庄,浓厚的杂技氛围扑面而来。这里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练杂技的传统。他在一个农家院里,看到孩子们正在长辈的指导下练习顶碗、转碟,动作娴熟得令人惊叹。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艺人,一边整理着表演用的坛子一边说:“俺们这庄,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能耍两手。杂技不是耍把式,是功夫,是俺们活命的手艺,也是刻在骨头里的东西。”
4. 挥公陵:张姓子孙的根脉
在濮阳县,楚凡拜谒了挥公陵。据传,这里是张姓始祖——弓矢发明者挥的埋葬地,每年都有海内外的张姓后人前来寻根问祖。陵园古朴肃穆,充满了对远古祖先的追思之情。
守陵的老人姓张,他动情地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无论走到哪里,知道自己根在什么地方,心里就踏实。你走了这么多路,想必也能明白这种感受。”
5. 舌尖上的濮阳:壮馍与糟鱼
傍晚,楚凡品尝了濮阳的特色美食。壮馍,一种用面团包裹肉馅、粉条等烤制而成的巨型馅饼,外皮焦酥,内里鲜香,分量十足。而糟鱼,则是用酒糟腌制后烹煮的黄河鲤鱼,骨酥肉烂,别有风味。
餐馆老板笑道:“俺们的壮馍,一个管饱!以前是给干重活的劳力吃的。这糟鱼,是黄河给的滋味。俺们濮阳,守着老规矩,吃着老滋味,心里踏实。”
在濮阳,楚凡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华文明深层代码的探寻:
· 他在戚城遗址触摸到了春秋时代的政治风云。
· 他在“中华第一龙”前见证了远古图腾的诞生。
· 他在东北庄感受到了民间技艺的生生不息。
· 他在挥公陵体会到了姓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 他在壮馍与糟鱼中品尝到了这片土地的实在与醇厚。
这座城市,就像它所处的三省交界,兼容并蓄,底蕴深厚。它将“龙”的图腾精神、“技”的刻苦传承、“根”的血脉相连,完美地融合在了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
楚凡的笔记本上,画下了一条简练的蚌壳龙形,旁边写了一个“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