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壁的最后一个上午,一种混合着淇水清冽与老街温情的复杂情绪萦绕在楚凡心头。他不再去寻找景点,只是让自己的脚步,最后一次,在这座城市里漫无目的地游荡。
11. 最后的胡辣汤
他鬼使神差地又走进了那家胡辣汤店。老板娘看到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还是老样子?”
“嗯,老样子,多放辣。”楚凡也笑了。
这最后一碗胡辣汤,他喝得格外慢,仿佛要将这辛辣滚烫的滋味,连同浚县古城的沧桑、大伾山大佛的慈悲、淇河水的清冽、老街的宁静一起,细细品味,然后妥帖地收藏进记忆里。
12. 与修车师傅的告别
他特意绕路,又经过了山城区那个修车摊。老师傅依旧在忙碌着,这次是在给一个孩子的自行车链条上油。楚凡没有打扰,只是远远地站着,看了一会儿。
老师傅似乎感应到什么,抬起头,看向他,然后露出了一个朴实的、几乎是难以察觉的微笑,点了点头。楚凡也点头回应。没有任何言语的交流,却完成了一场关于“坚守”与“告别”的仪式。
13. 淇河边的“礼物”
他再次来到淇河边,找到昨天那群小学生诵读《诗经》的地方。河滩上,他精心挑选了一块扁平的、带着天然水波纹理的白色石头,小心地放进口袋。这比之前随意捡的那块更有意义。
14. 最后的凝望:双城记
他登上新区的一处高地,最后一次俯瞰这座城市。一边是老区山城沉默而坚韧的轮廓,一边是新区沿着淇河展开的现代画卷。大伾山静静地卧在远方,连接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
他想起了《诗经》的韵律,运河的帆影,煤矿的深处,胡辣汤的热气,修车师傅的专注,以及广场上的欢歌……所有这些诗的与实的,古老的与新生的,沉默的与喧闹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鹤壁”的独特感受。
15. 回望:仙鹤之姿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鹤壁的风带着太行山的气息与淇河的水汽。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压缩成一个瞬间。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块白色的石头,又捏了捏背包里那包浚县粉皮。鹤壁于他,不再是封神榜里的虚幻朝歌,而是淇水边一块真实的、有温度的石头,是生活中一碗实实在在的粉皮。它既有仙鹤栖于南壁的飘逸传说,更有普通人日复一日的踏实生活。
对楚凡而言,鹤壁不再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词。
· 它是一碗辛辣滚烫的胡辣汤,是市井里蓬勃的生命力。
· 它是一块淇河边的白色卵石,是自然与时间共同打磨的印记。
· 它是一位老街巷的修车师傅,是平凡岁月里的安静坚守。
· 它更是一座在“山”的沉稳与“水”的灵秀间自如切换的城市,展现了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活法——不疾不徐,诗意地栖居。
他带走的,不是厚重的青铜复制品,而是一块石头,一包粉皮,和满心被这座城市抚慰后的宁静与清澈。列车启动,载着他北上,驶向此行的最终章——安阳。但鹤壁注入他灵魂的那份兼具山石之坚与流水之柔的气质,将长久地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