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的最后一个上午,楚凡心中那幅由石窟、古寺、博物馆构成的辉煌画卷,渐渐染上了晨光的暖色。他不再去寻找什么,只是让自己的脚步,最后一次,深情地抚摸这座城市的肌理。
11. 老街里的“不翻汤”
他钻进一条即将拆迁的老街,循着香味找到一家做“不翻汤”的摊子。老板娘在模具里浇上绿豆面糊,在炉火上一烙即成,薄如蝉翼,无需翻面便熟,故称“不翻”。将这“不翻”放入碗中,浇上骨头汤、紫菜、虾皮等,清鲜爽口。
摊主是位健谈的大妈,一边忙活一边说:“这汤啊,老洛阳人才找得来喝。你们游客都去喝牛肉汤了,其实这碗清汤,才是咱老城的味儿。”
12. 与“牡丹画师”的午后
通过朋友介绍,楚凡拜访了一位在郊区农民画院里专画牡丹的老画师。画师的手布满老茧,笔下却生出雍容华贵的牡丹。“我们洛阳人画牡丹,不光是画它的样子,”画师眼神笃定,“是画它的骨气。被武则天贬到洛阳,它却在这开得更好!咱洛阳人,也得有这牡丹的劲儿。”
13.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的黄昏
他避开人流,走入广阔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这里是在隋唐洛阳城遗址上修建的,夯土城墙的遗迹如同大地的脊梁,沉默地横卧在现代化的园区内。夕阳下,遗迹的苍凉与植物的生机形成奇特的对照。
他在一段残垣上坐下,直到暮色四合。几个孩子笑着从他身边跑过,追逐着风筝,他们的欢笑声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是最好的传承。
14. 最后的凝望:月光下的定鼎门
夜晚,他再次来到定鼎门遗址广场。巨大的仿唐城门在灯光下勾勒出雄浑的轮廓,而真正的遗址就在脚下,透过玻璃罩清晰可见。清冷的月光洒在广场上,与千年前的月光并无二致。
他想起了卢舍那大佛的微笑,白马寺的钟声,汤馆的喧嚣,画师的牡丹,孩子们的欢笑,以及脚下这片沉睡的帝国门阙……所有这些神圣的与世俗的,古老的与新生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洛阳”的独特感受。
15. 回望:神都入梦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洛阳站的灯光在夜色中温暖而明亮。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压缩成一个瞬间。
他摸到背包里那包牡丹饼,忽然明白了——洛阳的厚重,并非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历史负担,而是如同牡丹的层层花瓣,每一层都蕴含着不同的美与韧,最终绽放出从容大气的生命姿态。
对楚凡而言,洛阳不再只是“十三朝古都”的冰冷头衔。
· 它是一碗清鲜的“不翻汤”,是寻常巷陌里的生活智慧。
· 它是一朵画师笔下的牡丹,是扎根于苦难却绽放出的从容华贵。
· 它是一段遗址上奔跑的童声,是历史在当下最鲜活的生命延续。
· 它更是一座将辉煌过去化为日常养分的城市,告诉世人,真正的文明,是活在每一个当下,却又承载着所有过往。
他带走的,不是沉重的青铜器复制品,而是一小包牡丹种子和满心被这座城市浸润过的从容。列车启动,载着他东去。中原的旅程还在继续,但洛阳注入他灵魂的那份厚重与华美,将如同那月光下的定鼎门,永远矗立在他的记忆里,庄严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