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为楚凡的吕梁之旅,添上这最后一片充满人情味的拼图。
在吕梁的最后一个上午,楚凡心中那幅由雄山、黄河、古渡、清酒构成的壮阔画卷,渐渐染上了炊烟的暖色。他不再去寻找景点,只是漫无目的地行走,与这座城市做最日常的告别。
11. 老街的“打卤面”与手艺人
他钻进一条散发着陈年气息的老街,在一家招牌模糊的面馆前停下。店里只卖一种面——打卤面。老板娘在灶台前忙碌,大锅里翻滚着用土豆、豆角、肉片和浓郁酱汁熬成的卤,香气扑鼻。面条是手擀的,格外筋道,浇上满满一勺卤,是简单却让人无比满足的滋味。
隔壁是一家手工铁匠铺,老师傅正在打造农具,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为这顿早餐配上了最地道的背景音。
12. 偶遇“枣林”与黄河滩枣
出城路上,楚凡看到一片连绵的枣林。此时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颗颗饱满,红绿相间。一位看护枣林的大叔热情地塞给他一把,“尝尝,咱黄河滩枣,肉厚核小,甜得很!”
大叔告诉他,这枣树耐旱耐贫瘠,是吕梁很多地方的“铁杆庄稼”。“这枣子就像咱吕梁人,条件再苦,也能结出甜果子。”
13. 最后的凝望:吕梁山脊
下午,他登上住处附近的一处高坡,最后一次凝望吕梁山脉。午后的阳光给连绵的山脊镀上了一层金光,山体呈现出坚硬的、沉默的质感。它们像大地的脊梁,千百年来就这样矗立着,见证着英雄传奇与平凡生活在此交替上演。
他想起了卦山柏的顽强、挑山工的汗水、盲艺人沙哑的唱腔、贾家庄的新貌,以及那碗滚烫的打卤面……所有这些,都如同这山脊上的石头与草木,共同构成了吕梁坚硬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肌体。
14. 临行前的“仪式”:一碗面
傍晚,在前往车站前,楚凡下意识地又走进了那家打卤面馆。
“还是打卤面?”老板娘似乎已经记住了这个沉默的食客。
“嗯,大碗。”楚凡点点头。
他慢慢地吃着,感受着面条的筋道和卤汁的咸香。这碗面,仿佛汇集了吕梁所有的味道:山的坚实、水的绵长、历史的厚重、生活的滚烫。
15. 回望:山河入梦
坐在南下的列车上,吕梁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最终融入苍茫的夜色。车内灯光温暖,车外是呼啸而过的黄土高原。
楚凡闭上眼,仿佛还能听到黄河的涛声、三弦的苍凉、铁匠铺的叮当;还能闻到汾酒的清香、打卤面的酱香、枣林的甜香;还能感受到卦山石的坚硬、挑山工肩膀的沉重、以及吕梁人目光中的坚韧与希望。
对楚凡而言,吕梁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或革命老区。
· 它是一碗滚烫的打卤面,是朴实无华的生命能量。
· 它是一把甘甜的滩枣,是苦寒土地上结出的生活之蜜。
· 它是一曲苍凉的三弦书,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
· 它是一道沉默的山脊,是永不弯曲的精神坐标。
· 它更是一种在艰难中开花、在奋斗中结果的生命哲学。
他带着一包黄河滩枣、一把手工小铁器,以及满心的敬畏与力量,离开了吕梁。他知道,下一站将是另一种精神洗礼,但他的行囊里,已经装下了来自吕梁山的、最坚硬的基石——那是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能活下去、并且要活得更好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