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齐哈尔的第三天,楚凡决定像当地人一样,从一个清晨开始。他听闻 站前市场 的早市极具烟火气,天刚蒙蒙亮,他便裹紧羽绒服,汇入了前往市场的人流。
还未走近,鼎沸的人声与各种气味便混杂在寒冷的空气里扑面而来。市场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摊位上堆着小山般的土豆白菜、挂着还带着霜的冻梨冻柿子、摆着各种东北特色的粘豆包、年糕。活鱼在充氧的水箱里游动,牛羊肉挂在铁钩上,冒着白气。小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剁骨切肉的咚咚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命力的、粗犷而温暖的城市晨曲。
楚凡在一个摊位前买了一碗热乎乎的 羊杂汤 ,就着刚出炉的烧饼,站在寒风中吃得鼻尖冒汗。旁边一位同样站着吃早餐的大爷跟他搭话:“小伙儿,外地来的?咱这早市,实在吧?”
“实在!”楚凡由衷地点头。这碗汤、这个市场,比任何景点都更直接地让他触摸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与体温。
午后,他的探索转向了文化的多元性。他乘车前往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这里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与市区俄式风情的建筑不同,这里的建筑和氛围都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参观了 达斡尔族文化馆 ,了解了这个“契丹后裔”民族的历史、渔猎文化和独特的风俗。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在文化馆外的小广场上,偶遇了几位正在休息的达斡尔族老人。其中一位老人一时兴起,用达斡尔语哼唱起了一首古老的“乌春”(说唱叙事诗)。
老人的声音苍凉而沙哑,旋律古朴悠长,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楚凡能感受到那歌声中蕴含的、关于迁徙、狩猎和自然崇拜的古老记忆。那歌声,与在讷河听到的萨满鼓声遥相呼应,都是这片黑土地上少数民族文化血脉的流淌。
一位略懂汉语的年轻人告诉楚凡,歌词大意是赞美勇敢的猎人和美丽的家园。“现在,会唱完整‘乌春’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不无遗憾地说。
傍晚,楚凡回到市区,在 劳动湖 边散步。劳动湖是环绕城区的一条水系,冬季湖面冰封,成了天然的冰场。许多市民在这里滑冰、玩冰车,欢声笑语在冰面上回荡。这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与乐趣的另一面。
他看着眼前欢乐的人群,回想起早市的喧嚣、达斡尔老人苍凉的歌声,以及嫩江江堤上的暮色。齐齐哈尔的形象在他心中愈发丰满——它是一座层次丰富的城市,既有生态的灵性,也有历史的厚重;既有市井的鲜活,也有民族的多元;既有冰雪中的静默,也有冰面上的欢腾。
回到旅馆,他翻开笔记本,继续记录:
“齐齐哈尔的深度,在于它层次的叠加。
早市的羊杂汤,让我尝到了生活滚烫的底色;达斡尔老人的‘乌春’,让我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回响。
从站前市场到梅里斯区,从劳动湖的欢声到扎龙湿地的鹤唳,这座城市将世俗的烟火与超脱的灵性、主流的繁华与边缘的坚守,完美地编织在一起。
它不刻意展示什么,只是从容地呈现着它复杂而和谐的本真面貌。
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生态,如同嫩江的水,表面冰封,底下却涌动着不息的暗流。
明天即将离开,但鹤城的这份从容与丰富,已如那点鹤顶红,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合上笔记本,楚凡感到自己的内心仿佛也被这座江城洗涤过,变得更加开阔与平和。他的行囊里,又装入了一份关于市井烟火与多元文化的珍贵记忆。下一站,哈尔滨的欧陆风情正在等待,而他,已准备好去感受那份截然不同的城市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