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小学教职工宿舍楼这个交集点的发现,让恐吓信案子的调查方向为之一变。
李建国立刻联系了学校保卫科,了解了更多情况。保卫科反映,宿舍楼附近的奇怪符号大概是一周前开始零星出现的,他们当时没太在意,确实就当成了顽皮学生的恶作剧。至于林薇老师,平时工作认真,和同事关系也还行,没听说和谁有深仇大恨。
警方调整了排查范围,不再仅仅盯着那个有前科的学生家长刘大勇,而是开始对学校内部及周边人员进行更细致的走访,包括学校的教职工、保安、保洁,甚至经常在学校附近出现的闲杂人员。
陆野则把重点放回了那封恐吓信本身。既然笔迹这条线暂时断了,那么信纸和那些微小的纤维就成了最关键的物证。
他再次来到分局技术队,催问检验结果。
技术队的同事一脸疲惫地拿出报告:“小陆,正想跟你说呢。那信纸就是最普通的笔记本纸,超市几块钱一本的那种,根本查不出来源。上面剪贴的字来自几种不同的旧报纸和杂志,发行量巨大,也没法追溯。”
“那那些纤维呢?”陆野急切地问。
“纤维检测有点意思。”技术员来了点精神,“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复合纤维,通常用于……制作一些特定工种的手套,比如某些精密仪器装配、或者……印刷厂里的某些工序?也可能是一些特殊包装材料的成分。但不是太常见。”
特定手套?印刷厂?
陆野心里一动。这和林老师的社会关系似乎有点远,但总算是个方向。
“能再精确点吗?比如是哪个品牌或者哪种特定手套?”
技术员摇摇头:“太难了。纤维太小,而且经过裁剪和粘贴,损伤严重。只能分析出大概成分。这就像大海捞针。”
线索似乎又细又模糊。
陆野拿着报告,眉头紧锁。难道又要陷入僵局?
他尝试在脑海中询问系统:“系统,基于‘复合纤维’、‘精密手套’或‘印刷工序’等关键词,结合恐吓信案件背景,进行深度关联推测。”
【指令收到。正在基于现有信息进行深度推演……】
【推测可能性:1. 嫌疑人有相关行业背景或接触条件(概率65%)。2. 嫌疑人故意使用特殊材质干扰侦查(概率25%)。3. 纤维为环境污染物,与案件无关(概率10%)。】
【提示:建议排查林薇老师社会关系中,是否有人从事相关行业,或近期接触过相关材料。同时,注意符号与恐吓信之间的潜在行为模式联系。】
系统的建议很合理,但范围依然很大。
陆野回到所里,把纤维检测结果向李建国汇报了。
李建国挠挠头:“印刷厂?精密装配?这跟一个小学老师能扯上啥关系?难道是她哪个学生的家长是干这个的?”
排查范围似乎又变大了,而且更加模糊。
案子进展缓慢,那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让陆野有些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