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家门口的红色笑脸,像是一个明确的挑衅,也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专案组压力巨大。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否则不知道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调查的重点再次集中到失踪的叶家父女身上。
既然老宅的血迹是近期的,那么叶国明和叶小雅,要么是受害者,要么……就与这一切脱不了干系!
警方开始大规模排查叶家父女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十年来的可能去向。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陆野则反复研究着从老宅带回来的所有物证照片,尤其是那个诡异的布娃娃和那半枚模糊的鞋印。
娃娃的衣服很旧,但材质似乎不错。那个笑脸画得虽然歪扭,但笔触看起来并不像是特别幼小的孩子画的。
鞋印很小巧,推测穿鞋人身高不会太高,体型偏瘦。
他尝试在脑海中询问系统:“系统,深度分析‘叶家老宅血案’与‘林薇遭威胁’事件关联性,重点基于布娃娃、鞋印、符号标记、行为模式进行心理侧写和动机推演。”
【指令收到。启动深度心理侧写与动机分析模块…】
【数据整合中… 行为模式解析中… 心理模型构建中…】
【分析中…】
系统需要时间运算。陆野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上面已经写满了各种线索和关系图。
他拿起笔,在“叶小雅”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
如果叶小雅还活着,现在应该是25岁左右。一个经历了家庭重大变故、童年可能充满阴影的女孩,她会变成什么样?
那个布娃娃,是她童年仅存的玩具吗?那个笑脸,是她画的吗?表达什么?扭曲的快乐?还是嘲讽?
那半枚鞋印,会是她的吗?她回过老宅?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报复?还是想引起注意?
如果老宅的血迹与她有关,那受害者是谁?她的父亲叶国明?还是其他人?
无数个问题在陆野脑中盘旋。
这时,负责排查叶家社会关系的同事带来了一个消息:据一个很久以前和叶国明一起做过生意的远房亲戚回忆,叶国明带着女儿离开南坪村后,好像去了邻省的一个小城市投靠朋友,但后来就没了联系。他还提到一点,叶小雅小时候好像性格就比较孤僻,不爱说话,她母亲和奶奶去世后,就更加沉默寡言了。
孤僻、沉默寡言、童年创伤……这些信息似乎符合某种心理侧写。
就在这时,系统的分析结果出来了。
【分析完成。】
【基于现有信息,心理侧写推测:嫌疑人可能为女性(概率72%),年龄在20-30岁之间(概率68%),童年有重大创伤经历(概率85%),可能存在反社会型或表演型人格障碍倾向(概率62%)。与叶小雅特征匹配度较高(概率71%)。】
【行为模式分析:系列行为(符号、恐吓、纵火、布置血案现场、挑衅)具有明显的“引起关注”、“制造恐慌”、“仪式感”及“操控欲”特征。其核心动机可能源于深层心理创伤的宣泄(概率55%),或对特定对象\/环境的报复(概率33%),或二者兼有。】
【提示:嫌疑人可能对南坪村及相关人员抱有极强怨念,其行为可能逐步升级。需重点排查叶小雅下落及其当前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同时,注意其是否可能有同伙或利用他人(基于纵火案助燃剂使用及部分体力要求较高的行为)。】
系统的侧写,将嫌疑重点指向了失踪十年的叶小雅!
一个隐藏在暗处、内心充满创伤与怨恨、行为愈发大胆挑衅的女性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但这一切都还只是推测,缺乏直接证据。
就在专案组准备集中力量搜寻叶小雅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来。
之前那个因为孩子偷钱而被林薇批评教育、有前科的学生家长刘大勇,在家中被袭击了!
被人用钝器从背后打晕,头上缝了五针!
而在他家被打碎的穿衣镜上,有人用口红的颜色,画了同样的、歪歪扭扭的笑脸!
恐惧的蔓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个隐藏在暗处的“她”,似乎正在无差别地攻击所有她认为“有罪”或者与过去有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