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特效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一排排显示屏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最中央的屏幕上,“AI辅助创作系统V1.0”的界面正闪烁着柔和的蓝光,背景是王桂英团队设计的剪纸纹样——“文思泉涌”四个字用云纹缠绕,边缘缀着细小的青瓷碎片图案,既透着科技感,又藏着非遗的温润。
苏澈站在操作台前,身边围着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首席架构师林峰正用鼠标演示系统功能,指尖划过屏幕:“苏总,您看,输入‘三国背景,官渡之战后刘备招兵’的核心需求,系统能自动梳理出三条剧情逻辑线——侧重民生安抚、侧重武将招募、侧重谋士献策,每条线都标注了对应的《三国志》史料依据,还能生成人物对话的逻辑框架。”
屏幕上瞬间跳出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民生安抚线”里,清晰列出“刘备需先解决流民温饱→联系当地士族借粮→招募乡绅参与屯田”的剧情节点,旁边还附着小字:“参考《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及《续汉书·百官志》中汉代屯田制度考据”。
“这个考据细节,比我之前请历史顾问整理的还快。”苏澈点头称赞,目光却在看到“剧情自动生成”的选项时皱起了眉,“这个选项怎么回事?能直接写出完整剧情?”
林峰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团队里有人提议,既然能梳理逻辑,不如加个‘一键生成剧本’功能,满足一些小成本项目的需求,还能提高系统销量。”
“立刻删掉。”苏澈的语气没有丝毫犹豫,指着屏幕上的剧情框架,“AI能帮我们找史料、理逻辑、补细节,但不能替我们写故事。你想想,《大山里的孩子》里,小娟追车哭着喊妈妈的情节,AI能算出‘离别’是泪点,但算不出孩子攥着半块馒头的手、跑破的鞋尖这些藏着温度的细节——这些,才是故事的魂,是只有人能写出来的东西。”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峰低头在键盘上敲击,删掉了“一键生成剧本”的选项,语气里带着敬佩:“您说得对,之前测试时,有新人编剧用AI生成过一段‘黛玉葬花’的剧情,文字通顺却没感情,连黛玉擦眼泪的动作都写得千篇一律,远不如真人编剧写的‘指尖沾着落花,泪滴砸在花瓣上’有画面感。”
正说着,老周由儿子推着轮椅走进实验室,手里攥着一个青瓷茶杯——杯身上刻着“原创为本”四个字,是陈老师傅特意为研发团队烧制的。“苏小子,我听说你们搞了个能帮着写剧本的AI?”老周探头看向屏幕,老花镜滑到鼻尖,“可别让AI把创作者的脑子变懒了,我病友群里有个老编剧,写了一辈子乡村题材,他说‘每个字都得沾着泥土味,AI哪懂什么是泥土味’。”
“您放心,我们这AI就是个‘考据助手+逻辑管家’。”苏澈扶了扶老周的眼镜,点开“历史细节生成”功能,输入“红楼,探春理家时的服饰”,屏幕上立刻跳出详细描述:“探春身着月白绫袄,领口缀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腰系葱绿撒花软缎裙,裙边绣‘缠枝莲’纹样(参考《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描写,结合清代《服饰图鉴》中闺阁女子理家时的着装规范,纹样采用苏绣‘打籽绣’工艺,针脚密度每厘米8-10针)”,旁边还附上了陈老师傅烧制的青瓷绦环模型图。
老周凑近看了半天,笑着点头:“这个好!之前有个新人编剧写乡村电影,把七十年代的农具写成了现代的,我跟他说‘你得去村里问问老人’,他跑了三趟才弄明白。现在有AI帮着查细节,能省不少功夫,但核心的故事还是得人来写——比如探春理家时的急脾气,AI能写‘她皱着眉’,但写不出‘她攥着账本的手指泛白,嘴角却带着不服输的劲儿’。”
苏澈想起之前拍《大山里的孩子》时的场景,新人导演林墨为了写好“孩子走山路学”的情节,跟着小娟走了三趟山路,鞋磨破了两双,才写出“露水打湿裤脚,石子硌得脚生疼,却还是攥着书包跑在前头”的细节。“老周说得太对了。”他转头对研发团队说,“系统的定位必须明确:帮创作者节省考据、梳理逻辑的时间,而不是替代他们体验生活、感受情感。今天就加一条硬性限制——所有功能输出均为‘辅助素材’,不得生成完整剧情段落,更不能替代编剧完成核心创意。”
研发团队立刻着手调整系统参数,林峰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说:“其实之前测试时,有联盟内的新人编剧反馈,说AI能帮着生成汉代士兵的铠甲细节、红楼里的茶盏形制,让他们不用再花几个月查资料,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人物塑造上。有个写乡村电影的编剧,用AI生成了‘七十年代乡村小学的课桌椅样式’,但他自己加了‘桌面刻着歪歪扭扭的算术题,桌腿垫着石头找平’的细节,说这是他小时候的记忆。”
“这才是我们要的效果。”苏澈笑着点开一个案例库,里面全是联盟内创作者的试用反馈。其中一条来自新人编剧夏雨,她写《红楼》衍生短剧《香菱学诗》,用AI生成了香菱学诗时的书单、清代文人的作诗规范,却在剧本里加了“香菱把诗稿藏在青瓷茶杯底下,怕被人笑话”的细节——这个灵感来自陈老师傅讲的“旧时候匠人把图纸藏在瓷坯里”的故事。
“AI能告诉你‘香菱该学哪些诗’,但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藏诗稿’。”苏澈指着这条反馈,“后者是情感,是人性,是只有创作者能捕捉到的细节,也是作品能打动人心的关键。”
中午时分,陈老师傅提着一个木盒走进实验室,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排排迷你青瓷道具——有探春理家时用的账本托盘,有刘备招兵时用的令牌,每个道具底部都刻着对应的历史年代和工艺细节。“听说你们的AI能帮着查这些玩意儿的细节,我把这些模型带来了,你们可以扫描进系统,让AI生成的细节更准。”陈老师傅拿起一个令牌,“比如这个汉代令牌,正面的‘汉’字是隶书,刻痕要深三分,AI可别忘了这些‘手艺里的讲究’。”
林峰立刻接过木盒,笑着说:“陈师傅您放心,我们正打算把非遗传承人的工艺笔记、道具模型都扫描进数据库,让AI不仅懂历史,还懂‘手艺里的温度’。比如生成苏绣服饰细节时,会标注‘平针绣适合绣裙摆,盘金绣适合绣纹样边缘’,这些都是您和陈阿姨们的经验。”
老周在一旁补充:“还有历史逻辑里的‘人情世故’,比如AI知道刘备要招兵,却不一定知道‘他得先给流民分粮,才能让人愿意当兵’——这是人心,得创作者自己琢磨,AI只能帮着核对‘汉代分粮的标准是多少’。”
下午,AI辅助创作系统正式在原创影视联盟内小规模测试。新人导演陆阳正在写一部关于非遗传承的乡村电影,输入“黄土村老匠人教孩子做泥塑,面临手艺失传”的核心需求后,系统很快梳理出剧情逻辑:“老匠人抵触年轻人的新想法→孩子用短视频宣传泥塑→老匠人看到希望,尝试创新”,还生成了“黄土村的地理环境、泥塑的制作步骤、清代泥塑的历史渊源”等细节素材。
陆阳看着屏幕上的素材,笑着对苏澈说:“苏总,以前写这些细节得查半个月资料,现在AI几分钟就搞定了。但我打算加个细节——老匠人偷偷把自己的祖传工具送给最有天赋的孩子,这个是我上次去黄土村采风时,听村里老人讲的真事,AI可写不出来。”
苏澈点点头,看着陆阳在剧本里补充:“老匠人从樟木箱里掏出一把铜制塑刀,刀把被磨得发亮,上面刻着‘传艺’二字,是他父亲当年亲手刻的——这把刀,他藏了三十年,今天终于递到了孩子手里。”字里行间的温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测试反馈很快汇总上来,联盟内80%的创作者表示“AI大幅提高了考据和逻辑梳理效率”,但所有人都强调“核心创意和情感细节必须由人完成”。有编剧留言:“AI就像个靠谱的助理,帮我整理好资料、理清思路,但讲故事的还是我自己——就像用青瓷工具做泥塑,工具再好用,捏出来的造型还是得靠手的温度。”
傍晚时分,研发团队召开总结会,林峰提出:“不少小成本影视公司来咨询,希望我们开放‘AI代写短剧片段’的功能,愿意出高价。”他顿了顿,看着苏澈,“您看要不要考虑做个付费增值服务?”
苏澈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杯沿还留着温热的茶渍:“我们做AI辅助创作,是为了赋能原创,不是为了偷懒。如果开放代写功能,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依赖AI,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没有灵魂。”他指着实验室墙上挂着的《大山里的孩子》剧本手稿,上面满是修改痕迹和老周的批注,“你看,这部电影的剧本改了十七遍,每一次修改都藏着创作者的思考和情感——这些,AI永远替代不了。”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AI是工具,就像陈老师傅的制瓷工具、王桂英的剪刀,能帮我们把事情做得更高效、更精准,但创作的核心永远是人——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情感的感知,对文化的理解。我们要守好这个初心,让AI成为原创的‘翅膀’,而不是替代原创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