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时的专业氛围一如开始时般纯粹高效。苏晚晴快速整理好自己的便携数据终端和会议记录簿,脑中仍在梳理着刚刚几位研究员低声讨论的关于优化感知阵列参数的建议。
就在她准备走向会议室出口时,手环轻震,是林羽发来的定向信息:“苏博士,请留步片刻。关于缓冲带边缘上周那份异常的植被光谱回波数据,需要和你同步几点新收到的外围传感器校准报告。”
苏晚晴会意,点头回应后,站在原地等待人流散去。室内只剩下核心团队成员:林羽、陈墨、王工以及另一位负责外围感应阵列的资深工程师李工。窗外的阳光透过高透光率的智能玻璃洒进来,照亮空气中的微尘,也照亮了悬浮在空中、尚未完全消散的金色《静默守望章程》投影。
林羽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语气依然保持冷静客观:“苏博士,你报告中提到的缓冲带边缘S7网格,那份高频反射信号。李工团队今天凌晨完成了外围轨道阵列对S7网格区域的复校,特别是针对可能存在的光学系统伪影。复校报告显示阵列本身参数稳定,无畸变干扰记录。”
这意味着那份异常信号排除了设备故障的可能性。苏晚晴立刻意识到问题的走向,但她的思维始终恪守在数据与事实的框架内:“数据源确认无误。那么,焦点就需要放在植被本身或与植被互动的其他因素上。”
陈墨调出了相应的三维地形与植被覆盖模型,将其叠加在会议室的地形沙盘上。S7网格位于缓冲带与城市绿化带交界的模糊区域,植被种类复杂,存在一定监测盲区。
“安全预案组分析后,”林羽继续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认为不能排除未知生物活动或极微小的地表干扰痕迹可能性。依照章程‘附录8-c:异常环境痕迹初步处置流程’,我们将在今晚日落至明早日出时段,派遣两支配置了非接触式、被动扫描仪器的环境巡逻小组进入S7网格。” 他特意加重了“被动”、“非接触式”的表述,强调手段的绝对无害性和低入侵性,“小组仅收集地面光学和低强度声波扫描数据,严格限定在非接触监测范畴,绝不扰动目标区域原生状态。所有行动方案已通过预案组及伦理委员会的即时核准。”
王工立刻补充道:“环境支持组会同步接入巡逻小组实时数据流,确保野外环境参数稳定,同时启动加密的临时通信链路,保证所有信息传递仅限于S7异常分析任务序列内。所有操作都将自动生成记录,符合规程档案要求。”
李工沉稳地点头:“外围感知阵列灵敏度将按照苏博士报告中生态模型优化建议的指导方向,在行动期间进行动态微调,着重增强对该区域低频环境振动的识别与背景噪音剥离能力,为巡逻小组提供外围覆盖层的情境感知支持。”
这份严谨、协同且滴水不漏的安排,完全是《静默守望章程》精神的体现。每一个环节都预设了边界,每一种手段都强调了非介入性和信息安全的绝对优先。一切目标都是为了解开一个微小环境数据的异常谜题,同时杜绝任何不必要的惊扰或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苏晚晴对此安排没有异议,这正是规程存在的意义。她只提出一点:“行动期间,请将巡逻小组的环境微量气体(特别是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读数实时同步至我团队的生物监测模型处理接口。这有助于交叉验证是否存在未知环境应激源。” 她的要求依然锚定在环境互动的量化数据层面。
“合理。”林羽迅速同意,并在自己的控制面板上录入操作,“数据通道已开放给生物分析组二级处理节点,流程合规。”
核心沟通只用了不到十分钟。所有计划都已明确、所有边界都已厘清、所有流程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在最小的干预、最高的保密和最强的协同下,获取清晰准确的数据,回答S7网格那微小异常的来源。它不是战争的前兆,更像是精密钟表内部齿轮咬合时一个尚不明确其意义的细微响动——而守夜人的职责,就是倾听、辨别、然后确保这响动无害或使其归于正常的寂静。
人员散去时,林羽再次将目光投向那悬于半空、流转着微光的章程全息投影。它安静地旋转着,金色的线条仿佛是由无数条安全协议、操作规程和伦理基石编织而成。每一次发现、分析、行动,都是对章程的一次具体诠释,每一次细微的调整与新增的记录,都让这无形的守护之网变得更加细密、坚固、贴近完美。
苏晚晴走出会议室时,瞥了一眼窗外。城市沐浴在午后温暖的光线中,车流有序,远处的生态缓冲带绿意盎然,在城市轮廓的边界描摹出一道平静的绿色弧线。一切井然有序,充满活力。这份宁静,正是中心科研园区——“静默守望者”们——无声履行其庄严使命的唯一回响。而在不为人知的S7网格边缘,一次悄无声息、极尽谨慎的数据捕捉行动正在精确部署,它不是为了打破这片宁静,恰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守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