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社大捷的硝烟尚未散尽,皇甫嵩已下令大军南下,乘胜清剿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残部。晨曦微露,汉军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浩浩荡荡开出长社城。沿途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送,欢呼声响彻云霄。
许临父子率领的虎卫营担任全军前锋。经过长社之战的洗礼,这支队伍愈发精锐,人数也已经扩充到两千人。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行军时步伐整齐,甲胄铿锵,展现出一支胜利之师应有的气势。
一骑斥候飞驰而来,马匹浑身是汗,前方三十里发现黄巾残部,约两千人,正在向汝南方向溃逃!看旗号是波才的残部!
许临立即下令:仲康,你率五百步骑先行追击。史焕、蔡阳各领一队步兵随后接应。务必全歼这股残敌,不使其与汝南守军会合!
得令!许仲康抱拳领命,眼中闪烁着战意。他立即点齐五百步骑,这些骑兵都是虎卫营中的精锐,也是军中少有的骑兵。许仲康一马当先,率部如离弦之箭般向南疾驰。
尘土飞扬中,许仲康仔细观察着地形。这里是一处开阔的平原,远处有片树林,正是设伏的好地方。他心中已有计较。
不到一个时辰,便追上了正在溃逃的黄巾残部。这些败兵衣衫褴褛,队形散乱,显然是从长社战场逃出来的。他们推着抢来的粮车,步履蹒跚,完全不像是一支军队。
虎卫营!列阵!许仲康大喝一声,五百步骑立即展开战斗队形。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弓弩手占据两侧制高点。
黄巾军发现追兵,顿时大乱。一个头目模样的汉子声嘶力竭地呼喊:不要慌!列阵迎敌!
然而败兵们早已丧胆,根本不听指挥。许仲康看准时机,长刀向前一指:骑兵随我冲锋!步兵压阵!
他一马当先,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长刀挥舞间,带起一片血雨。黄巾士兵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纷纷四散奔逃。许仲康专挑那些还在抵抗的头目下手,每一刀都精准狠辣。
不要放走一个头目!许仲康大喝,同时策马直取那个还在组织抵抗的黄巾头目。
那头目见许仲康杀来,慌忙举起长枪抵挡。两人交手不到三合,许仲康一个虚晃,长刀斜劈,正中其肩胛。头目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投降不杀!许仲康的声音如惊雷般在战场上回荡。
见头目已死,剩下的黄巾士兵纷纷跪地求饶。不到半个时辰,战斗就结束了。斩杀五百余人,俘虏八百多人,只有少数溃兵四散逃入山林。
少主神勇!史焕率步兵赶到时,看到战场已经打扫完毕,不禁赞叹。
许仲康却皱眉道:这些溃兵不堪一击,但汝南城中必有守军。我等还需小心谨慎。
正当说话间,又一骑斥候来报:启禀少主,前方十里发现大队黄巾军,正在向汝南方向移动,看样子是要接应溃兵!看旗号是字旗!
许仲康眼中精光一闪:是彭脱的残部!来得正好!他立即下令:全军戒备!公刘,你率步兵据守此处高地。蔡师傅,你带弓弩手埋伏在左侧树林。我率骑兵诱敌深入!
各部立即依计行事。许仲康亲率两百骑兵向前迎敌,果然看见约三千黄巾军正在列阵。为首一员将领身材魁梧,手持长矛,正是彭脱麾下大将彭安。
汉军小儿,速来受死!彭安大喝一声,拍马直取许仲康。
许仲康佯装不敌,与彭安交手数合后,拨马便走。彭安见许仲康年轻,以为他怯战,大笑道:无胆鼠辈,哪里走!率军紧追不舍。
待敌军完全进入伏击圈,许仲康突然回马冲杀。与此同时,史焕率步兵从高地杀下,蔡阳带领弓弩手万箭齐发。
黄巾军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彭安大惊,想要组织抵抗,但为时已晚。许仲康直取彭安,两人在乱军中展开激战。
彭安确实有些本事,长矛舞得虎虎生风。许仲康沉着应战,长刀如龙,每一招都势大力沉。两人交手十余合,许仲康卖个破绽,彭安一矛刺空,被许仲康反手一刀劈中后背,跌落马下。
主将既死,余众纷纷投降。此战斩首八百,俘虏一千五百余人,缴获粮草辎重无数。
当皇甫嵩率主力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看到许仲康不仅全歼敌军,还妥善安置了俘虏,皇甫嵩满意地点头:仲康不仅勇武,更难得的是懂得用兵之道,实乃大将之才!
大军继续南下,沿途又遇到几股黄巾残部,都被虎卫营轻松击溃。五日后,汉军兵临汝南城下。
汝南城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易守难攻。黄巾将领赵弘率三万余人据城死守,城头上旌旗招展,守备森严。
皇甫嵩召集众将议事:汝南城高池深,强攻恐伤亡惨重。诸位有何良策?
曹操率先发言:城中守军虽众,但多为新募之兵,战力不强。可围而不攻,待其粮尽自乱。
朱儁却道:朝廷盼我早日平定叛乱,长期围困恐非良策。不如打造攻城器械,强攻破城。
孙坚慨然请战:某愿率本部兵马为先锋,三日之内必破此城!
众将议论纷纷,意见不一。这时许临出列道:末将观察多时,发现西门守备较松,且城外有树林可藏兵。愿率死士夜袭西门,打开城门迎接大军。
许褚本来不想参与攻城战,士兵死伤太严重,但是看到父亲已经请命,也只能道:小子愿与父亲同往!
皇甫嵩沉吟片刻,点头道:好!就依此计。许司马率一千死士夜袭西门;曹都尉,你率三千兵马在东门大张旗鼓佯攻,务必要让贼军以为我军主攻东门;孙破虏,你领一千精骑在城南待命,见到信号后立即突击;朱将军率主力在西门外埋伏,一旦城门打开,立即杀入城中!
是夜三更,月隐星稀。曹操率先在东门发起佯攻,战鼓震天,火把如龙,声势浩大。赵弘果然中计,亲自赶往东门督战,并将西门守军大量调往东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