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的呀,你看,吃得好睡得好。”
陈姗姗展开一个让他心安的笑容:“你呢?肯定很辛苦吧,看你壮实了不少。”
李黄河的目光依旧沉静,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底正翻涌着怎样的狂喜,指尖因极力克制而微微发颤。
他以为两年的磨砺足以让自己平静面对她,没想到,只是这样简单的两句对白,
心脏便又一次不争气地咚咚狂跳。
他几乎要脱口而出:‘姐姐,我已经不是十八岁的懵懂少年了,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
这个冲动却在看到陈姗姗那一如既往、温和而淡然的神色时,被硬生生压了回去。
他点了点头,将所有汹涌的情绪压进心底最深处,尽量平稳地说:
“辛苦是辛苦,但也值得。”
短暂沉默后,继续说:“那就好。其实……其实在外面的时候,偶尔会想起,你以前工作太拼,总忘记按时吃饭。现在听到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这时,陈军一曲唱罢,笑着朝他们这边喊道:
“黄河!别光顾着说悄悄话啊,来来来,你的歌到了,当年你最拿手的那首!”
李黄河闻声,抬头对陈军应了一声:“好。”
他再看向陈姗姗时,眼神已经恢复了之前的平静,仿佛刚才那一瞬间的失态从未发生。
只是低声快速地说了一句:“你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说完,他便起身走向点唱机,包厢里音乐再次响起。
徐然也坐过来,拿起桌上的茶倒了一杯,喝了一小口。
她以前也不喜欢喝茶,总觉得茶叶有股子清苦味,还不如白开水来得爽利。
后面也是慢慢被表姐陈姗姗“感染”,才开始接受,甚至喜欢上这缕先苦后甘的滋味。
她用手肘轻轻碰了碰身旁的陈姗姗,眼睛瞟了一下正站在屏幕前准备唱歌的李黄河,压低声音,带着点儿打趣的笑意说:
“姗姐,你看那小子眼神刚才都快黏在你身上了。这当兵回来,人是结实了,话也更少了,可那点心思,简直比两年前还藏不住。”
陈姗姗的目光从李黄河的背影上收回来,落在杯中澄黄的茶汤上,嘴角弯起一个无奈的弧度,轻声说:
“你啊,别瞎起哄。别胡扯哈,他才多大,我都多大了?”
难得能看表姐的八卦,徐然可不会这么轻易放弃。
音乐声太大,她凑到表姐的耳边感慨:
“四岁算啥呀?没听人说嘛,年纪小的会疼人,你看他现在这气场,哪点像比你小的?我看配你刚刚好。”
她说着,目光在两人之间逡巡,
“李黄河在外头风吹日晒的,人是又黑又糙,反观姗姐你,养得又白又美,站一起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比他小呢!”
要说徐然是怎么知道,还要从前几天陈姗姗刚从京市回来说起。
去表姐房间选她从京市带来的礼物时,看到表姐正在把在京市拍的照片装到相册里。
徐然也跟着一起看看。
大多数都是出去玩的照片,结果在相册最后一页,赫然是当时张威在火车站拍到的李黄河抱了一下陈姗姗告别的图片......
陈姗姗闻言,只是极淡地笑了笑,没有去看李黄河,指尖摩挲着温热的杯壁。
徐然只当她是在意那四岁的差距,她真正的心理年龄,若算上重生前的那些岁月,足以从容地看着李黄河从小豆丁长成如今的挺拔模样。
李黄河那份炽热而真诚的情感,纯净得让她珍惜,正因为难得,所以才更不能轻易去碰。
有些心意很重,接住了,就是一辈子的事。
接不住,反而会成了负担和伤害。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剥开所有理性的分析,是她心里对他,确实没有那份男女之间的杂念。
他更像是一个需要她去关注和照拂的、特别重要的弟弟。
想到这儿,陈姗姗抬头看着一脸八卦的徐然,“我现在这样,挺好的。好了,别光说我了,”
话锋一转,她揽上表妹的肩膀,亲昵地调侃:“你呢?上次听二姑说,有人给你介绍对象了,怎么样?”
徐然知道表姐这副神情就是不愿多说的了,可没想到这“火”这么快就烧到自己身上了。
愣了一下,随即嗔怪地拍了下陈姗姗。
“姐,你这转移话题的工夫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不过她还是继续顺着这话题说下去。
这人还是店里干活热心的孔姨,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到了,就喜欢给小辈说媒。
孔阿姨就是这样的,曹招弟跟她说陈姗姗的婚事,没人敢插手,这位阿姨就把心思落在了徐然和店里的其他单身小姑娘身上了。
也不知道她怎么有这么多的“亲戚”单身小伙子的。
从教师、程序员,到自己做生意的小老板,各行各业,似乎总能给她介绍一两个。
她对这种刻意的安排其实没什么兴趣,但碍于情面,还是去见了几个。
之所以见还有一个原因,是陈娟和徐建国也开始催她该找对象了。
他们倒不是逼她立刻结婚,只是觉得她到了年纪,总该谈谈恋爱了。
这里要多说一句徐建国。
他如今在镇上经营着一个快递代收点。
起步时异常艰难,快件量少得可怜,每个月赚的钱连房租水电都不够,还得往里贴钱。
期间,他动摇过无数次,甚至好几次都想重新背起包,回去继续送快递。
徐然心里也打过鼓,但她非常信服表姐的眼光,尤其是在生意和投资上,表姐的判断几乎没错过。
表姐曾很肯定地告诉她:“快递这一行,只要熬过最初这段苦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就凭着这份信任,徐然咬牙用自己的工资资助父亲撑住了房租。
就这样,硬是坚持了七八个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快递业务量开始稳步增长。
如今,站点每月能有两千多块的稳定收入,虽然不算丰厚,但比徐建国风里来雨里去地送快递时,已经强了不少。
而且收入还是呈递增的状态,尤其是双十一和过年前后这段时间,收入是平时的两倍多。
这两年,徐建国仿佛换了个人。
他重新体会到了赚钱养家的踏实感和成就感,人瘦了,精神头却更足了,做事也变得异常勤快。
徐然回家的次数也多了,跟家人的关系也更好了。
提到这个相亲的事,徐然的话明显多了:
“姗姐,我跟你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