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转过身,目光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然呢?我身为宗门大师兄,琐事繁多,每天那么忙,哪有精力事必躬亲?执法堂这副担子,自然要交给信得过的人。你剑术精湛,心思缜密,又熟悉堂内事务,再合适不过。遇到棘手的事,随时来找我便是。”
沈惊鸿彻底怔住了,他从未想过会有这等信任。
景行掌权时,执法堂大小事务皆需他亲自拍板,旁人连提建议的资格都没有。
而王浩竟将偌大的执法堂全权托付,这份胸襟气度,让他心中暖流涌动。
沈惊鸿深吸一口气,郑重抱拳:“多谢大师兄信任!沈某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重托!”
王浩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执法堂是宗门的规矩底线,守住这里,便是守住了太玄宗的根基。以后你就是执法堂的‘沈总’了,多费心。”
“沈总?”沈惊鸿又是一愣。
王浩哈哈一笑:“这是我们老家对管事之人的尊称,意为‘总管全局’。”
说罢,他足尖一点,身形化作一道流光,御剑而去,只留下清朗的笑声回荡在庭院中。
沈惊鸿望着王浩离去的方向,久久伫立。
阳光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衣着染成温暖的金色,他紧握双拳,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斗志,这位新的大师兄,果然值得追随。
王浩一路御剑而行,掠过层层殿宇楼阁,耳畔风声呼啸,下方是郁郁葱葱的太玄山脉。
他并未回自己的居所,而是径直飞向位于后山的炼器阁。
沿途遇到的弟子纷纷恭敬行礼,一声声“大师兄”清脆响亮,王浩皆含笑点头回应。
来到炼器阁外,守阁弟子见是王浩,连忙放行:“大师兄今日又来钻研炼器之术?”
王浩笑道:“今日不炼器,借密室一用,需闭关几日。”
“您的专属密室一直为您留着,里面的聚灵阵已重新加持过,灵力浓郁得很。”守阁弟子殷勤引路。
王浩的专属密室位于炼器阁最深处,由千年玄铁混合灵晶铸造而成,隔绝内外灵力波动,内设聚灵阵与静心阵,是绝佳的修行之地。
他走入密室,石门缓缓闭合,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
密室中光线柔和,空气中漂浮着点点灵光,王浩盘膝坐于寒玉蒲团上,深吸一口气,空气中的灵力如潮水般涌入体内。
他闭上双眼,摒除杂念,心神沉入识海,准备修行师尊风玄上人传授的《太玄感应篇》。
这部心法乃是太玄宗的镇派之宝,其来历可追溯至宗门创立之初。
相传太玄宗创派祖师玄真道人于昆仑墟悟道百年,观天地运转、星辰起落,感万物生灭之理,最终创下这部《太玄感应篇》。
心法初创时仅有一卷,后经历代祖师不断完善,增至三卷,成为太玄宗传承修行的至高法门。
此心法最玄妙之处在于“感应”二字,不同于寻常功法一味追求灵力增长,《太玄感应篇》更注重修行者与天地灵气的共鸣。
同时可让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凝神静气,更易调动天地灵气;也在突破境界时辅助心境,减少心魔幻境的侵扰,有利于突破瓶颈。
初修时感应周身灵气流动,中期可感应山川地脉之息,高深境界更能感应星辰运转、法则变化,甚至能预判危险降临,趋吉避凶。
更难得的是,这部心法兼容性极强,无论何种灵根体质皆可修行,且能与各类功法、术法完美融合,尤其适合王浩这种身兼数种功法的修行者。
风玄上人曾言,此心法练至大成,可一念动而天地应,挥手间引万灵为己用,端的是玄妙无穷,只是风玄上人自己都没有修炼到那个层次。
王浩凝神静气,心中默念《太玄感应篇》总纲口诀:
“太初有道,玄之又玄。感应天地,气贯三元。
灵入紫府,神归丹田。周行不止,生生不息。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阴阳相济,刚柔并济。
一念生灭,万法自然。心若无碍,道自成圆。
引气入体,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虚极静笃。
感应太虚,通彻玄关。天人合一,万劫不侵。”
口诀在识海中回荡,如同晨钟暮鼓,荡涤着心神。
王浩依循口诀运转功法,双手结印,周身渐渐泛起淡金色光晕。
密室中的灵力受到牵引,化作肉眼可见的灵气漩涡,围绕着他不断旋转。
灵气从周身百窍涌入体内,沿着特定的经脉路线缓缓运行。
初时如涓涓细流,在经脉中温柔流淌,所过之处,原本有些滞涩的经脉被渐渐拓宽,隐隐作痛却又带着舒畅。
随着功法运转加快,灵气越来越浓郁,逐渐汇聚成江河奔涌之势,冲刷着全身各处的经脉。
王浩凝神感应着灵力的流动,按照《太玄感应篇》的法门,将自身气息与天地灵气同步。
他仿佛化作了一株扎根大地的古木,根系深入地底,汲取着土壤中的养分;又似一片漂浮的云朵,随风而动,与天地融为一体。这种感觉奇妙无比,他能清晰“看”到灵气在经脉中奔涌,能“听”到灵气与血肉碰撞的轻响,甚至能“闻”到不同属性灵气的独特气息——木灵气带着草木清香,水灵气短促温润,金灵气锐利如锋,土灵气广袤厚实。
不知过了多久,当第一缕灵光从石门缝隙渗入时,王浩缓缓收功,周身的金色光晕渐渐散去,他睁开双眼,眸中精光一闪而逝。
这段时日的修行,他便感觉自身与天地灵气的联系紧密了不少,举手投足间都能感受到灵力的呼应,这《太玄感应篇》果然名不虚传。
王浩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噼里啪啦的轻响,浑身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
他从怀中掏出一枚玉简,这是离开藏经阁时特意挑选的剑法——《归元剑经》的拓印玉简。
当初在藏经阁见到这部剑经时,王浩还以为是哪位弟子的练手之作。
薄薄一本剑法,只有几页,仅记载三式剑法,与那些动辄数十式、上百式的剑经相比,显得格外寒酸。
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师尊风玄上人让他学此剑法是故意捉弄他的,可当他将神识探入玉简,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