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历》的颁行,如同在帝国沉闷的认知壁垒上炸开了一道裂隙,让“格物致知”的光芒得以透入。澄心堂内,关于月食预测的赞叹声尚未完全平息,云舒却已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能量管理失控般的焦虑之中。她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案上,一边堆积着工部呈报的新式舰炮铸造遇到的瓶颈——炮管强度不足,炸膛风险犹存;另一边是农政司关于新引进的“黄金稻”在江北试种遭遇病虫害,减产严重的急报;还有太医署恳请研究更有效疟疾药方的陈情书……
这些奏报,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破着“万国来朝”、“五谷丰登”的盛世幻象。云舒清晰地认识到,依靠零星的工匠经验、偶然的技术引进、或是少数有识之士的个人努力,如同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庞大帝国持续性的、爆发式的科技进步。帝国的肌体虽已强健,但缺乏源源不断的创新血液。一种决策瘫痪综合症的阴影笼罩着她——问题千头万绪,人才散落各方,资源调配无序,长此以往,改革的红利将被耗尽,帝国将再次陷入停滞。
“陛下,”工部尚书鲁衡面带难色,“炮管需用更佳的韧性铸铁,然各地矿脉品相不一,冶炼之法亦无定规,工匠各凭经验,良莠不齐,难以为继啊。”
“陛下,”新任农政司主事忧心忡忡,“病虫害防治,古法有限,若不寻新方,恐损农粮大计。”
云舒沉默着,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上一架利类思进献的、齿轮精密咬合的自鸣钟。那规律的“滴答”声,仿佛在催促着她。她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工巧匠,而是一个能系统化生产知识、孵化技术的超级引擎。
服务器版本迭代遭遇技术瓶颈?是当前研发模式(手工作坊式)效率低下,高级装备(舰炮)卡图纸(材料),生活资源(粮食)遭病毒(病虫害),Gm(云舒)决定投资建立官方研发中心(科学院)打破内卷!
一个午后,云舒屏退左右,只留谢景行在侧。她摊开一张精心绘制的草图,上面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规划,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更配有各式各样奇特的工坊、观测台和试验场。
“景行,你看此处如何?”她指向皇城西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
谢景行目光锐利,扫过图纸上标注的“天文台”、“格物院”、“百工坊”、“药圃”等字样,沉声道:“陛下是想……将天下奇人异士,聚于一堂?”
“不止是聚拢,”云舒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朕要建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学问之宫,技艺之源!名唤——大夏科学院!”
次日大朝会,云舒颁布了《设立大夏科学院诏》。这道诏书,其颠覆性不亚于当年的《均田令》和《开海令》。
诏书核心,石破天惊:
地位超然:科学院直隶于皇帝,独立于六部之外,享有专项巨额拨款,其负责人(称“总理事”)秩同正二品大员!
唯才是举:打破一切出身限制!无论士农工商,乃至异域番邦之人,只要在算学、格物、天文、地舆、农工、医药等任一领域有真才实学,经考核优异,皆可入院,授予“院士”头衔,秩同五品以上官员,享相应俸禄与殊荣!
分部研究:院内设天文、算学、格物(物理、化学)、地舆、农工、医药等若干部(科),各设掌院院士,专注本领域精深研究。
目标导向:研究不尚空谈,需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首要攻克舰炮铸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新药研发、精准海图测绘、水力机械应用等紧迫难题。
诏书一出,朝堂再次炸锅!这一次,跳出来反对的,不仅是那些理学老臣,更有大批依靠上升通道固化和群体标签暴力维系地位的正统科举出身的官员!
“陛下!三思啊!”礼部侍郎痛心疾首,“科举取士,乃祖宗成法,天下文脉所系!今设此院,使工匠、商贾乃至夷狄,竟与进士及第者同列朝班,甚至秩比高官,此乃颠倒贵贱,淆乱纲常!长此以往,谁还肯寒窗苦读?圣贤之道将置于何地?!” 他的愤怒,源于自身特权地位受到的根本性挑战,存在意义遭遇消解的恐惧。
“奇技淫巧,岂能登大雅之堂?”都察院御史附和,“若使匠人与士大夫平起平坐,国将不国!”
全服职业体系遭遇史诗级更新?是官方(云舒)新增特殊职业【院士】,无视传统转职任务(科举),直接按技能点(专长)评定职称(头衔)并发放顶级待遇(俸禄)!科举玩家(文官)集体抗议版本不公平!)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云舒的反应简单而粗暴。她没有像以往那样引经据典地进行辩论,而是直接动用了皇权的绝对力量。
“朕,开科学院,是为强国富民,非为尔等论资排辈!”她霍然起身,声音冷冽如冰,目光扫过那些义愤填膺的官员,“科举取士,选的是治民之才;科学院聚贤,求的是格物之才!道不同,不相为谋,何来贵贱之分?!”
她盯着跳得最凶的礼部侍郎,一字一顿:“尔等若能造出射程更远的火炮,培育出亩产千斤的稻种,朕便许你入科学院,位列院士!若不能,便给朕闭嘴!再有无端阻挠新政、攻讦贤才者,视同妒贤嫉能,革职查办!”
这番毫不留情的呵斥,配合着谢景行适时按在剑柄上的手,瞬间镇住了所有反对声音。云舒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在帝国的未来蓝图中,实际效用的价值,将远远高于道德文章和出身门第!这是一种疯批的实用主义,是对千年文官传统的彻底颠覆。
在云舒的强力推动和巨额资金投入下,大夏科学院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展开。
硬件顶尖:西苑工地日夜赶工,高大的院墙内,一座座功能各异的馆舍拔地而起。天文台配备着帝国最大的青铜望远镜;格物院内有专门的力学、光学、热学实验室;百工坊内炉火熊熊,工具精良;药圃里种植着来自各地的奇花异草。
人才虹吸:“院士”的崇高地位和丰厚待遇,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诏令通过《大夏公报》和驿传系统发往全国乃至海外:
草根英才:江南一位改良织机效率卓着的普通木匠,被当地官府发现,荐入京师,经考核后成为“农工科”院士。
民间奇人:川蜀一位擅长用草药治疗瘴疠的土郎中,被“蜂巢”密探寻到,送入“医药科”深入研究。
西洋学者:利类思欣然接受邀请,成为“天文算学科”的掌院院士之一;另一位精通炼金术(早期化学)的传教士也被招募进来。
本土精英:徐光启等一批思想开明的年轻官员和学者,也纷纷转入科学院,担任要职。
皇帝亲临:云舒时常轻车简从,亲临科学院。她不像帝王巡视,更像一个充满好奇的学者。她在格物院观看自由落体实验,在百工坊询问金属淬火的原理,甚至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若将水煮沸,以其蒸汽之力推动机械,可否替代人力?” 让院士们瞠目结舌,又备受鼓舞。
科学院内,并非一片和谐。一位老翰林出身的院士,与一位工匠出身的院士,为了一种新式纺纱机的齿轮传动方案争论不休。老院士引经据典,大谈“天圆地方,齿轮亦当合乎此理”;工匠院士则直接摆出模型,用实测数据说话:“大人,您看,按您的‘合乎天理’之法,这机器它转不动啊!”
这种碰撞,起初充满火药味,但在云舒“以实证为准”的铁律下,渐渐演变为一种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古老的智慧与新鲜的血液,在这里交融、发酵。
全服首个官方科研公会(科学院)成立!是土豪会长(云舒)无限量供应研究经费(国库),招募全服散人高玩(工匠\/学者)入驻,开启副本(科研项目)掉落史诗图纸(新技术)!生活职业玩家迎来春天!)
科学院的能量,很快开始显现:
军工突破:“格物科”和“农工科”的院士们联合攻关,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更优的铁矿配比和淬火工艺,新型舰炮的炸膛率显着下降,射程和精度提升。
农业进展:“医药科”和“农工科”合作,从古籍和民间偏方中筛选、提纯出几种有效的植物提取物,初步控制了“黄金稻”的病虫害。
基础探索:“算学科”在云舒的提示下,开始系统研究对数,以简化天文和工程计算;“格物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为改进望远镜和开发显微镜奠定了基础。
夜幕降临,科学院内许多馆舍依旧灯火通明。云舒站在主楼高高的露台上,俯瞰着这片孕育着帝国未来的知识沃土。耳边是隐约传来的算盘声、讨论声、甚至是实验的小型爆破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与更深的孤独感交织在她心头。
成就感在于,她终于为这个古老的帝国,点燃了系统化创新的引擎。孤独感在于,她依然是那个唯一的、能看到更遥远未来的领航员。这些才华横溢的院士们,在各自的领域奋力攀登,但他们攀登的方向和高度,仍需要她来指引。
“路还很长……”她轻声自语,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但至少,火种已经播下。假以时日,必成燎原之势。”
版本隐藏科技树(自然科学)已点亮!是服务器(帝国)开启自主创新模式,研发进度条(技术积累)开始缓慢但坚定地增长!未来国战(全球竞争)的胜负手,或许就在今夜这灯火通明的研究院里!
大夏科学院的成立,是云舒改革蓝图中最具远见的一笔。它超越了简单的富国强兵,直指文明进步的根源——知识的创造与运用。这里汇聚的不仅是人才,更是一个时代对未知的好奇与征服欲。帝国的战车,在装备了经济、法律、军事的利刃之后,如今又加装了一台马力强劲的创新引擎。驶向未来的道路,愈发清晰,也愈发不可阻挡。而云舒,这位年轻的掌舵者,正站在引擎的核心,冷静地调控着方向与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