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贯通,驿传如飞,帝国的血脉前所未有的通畅。国库充盈,新律昭彰,海疆靖平。朝堂之上,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端坐于澄心堂,翻阅着各地呈报的祥瑞奏章和丰收喜讯的云舒,内心深处却始终萦绕着一丝无法驱散的寒意。这寒意,源于她灵魂深处属于另一个世界的记忆——那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却曾饱受饥馑折磨的古老国度刻骨铭心的教训。她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清楚,无论军事多么强盛,法律多么公正,商业多么繁荣,若没有牢牢端稳的饭碗,一切辉煌都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场天灾,一次人祸,便可能让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陛下,今岁风调雨顺,各地奏报皆是丰收,仓廪充实,实乃盛世之兆啊。”户部尚书钱益谦捧着最新的粮储报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云舒却没有笑。她的目光掠过报表上那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落在了角落里一份不起眼的密报上:淮南某县,因夏汛冲毁堤坝,淹没良田千顷,虽官府及时赈济未酿大乱,但仍有数十户农家陷入困顿。这看似微小的局部灾害,却像一根针,刺破了她精心维持的盛世气泡。她想起了穿越前读过的史书,那些所谓的“盛世”,往往因一场大旱或一场洪涝,便导致“人相食”、“饿殍遍野”的惨剧。这个时代的农业,太过脆弱,太过依赖老天爷的赏脸。不可抗力的威胁,始终高悬。
她微服巡访京郊农庄时,曾亲眼所见: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使用的仍是笨重的直辕犁,效率低下;施肥全凭经验,地方逐年衰退;灌溉依靠简陋的水车,遇大旱则束手无策。一场突如其来的蝗虫过境,就能让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农民们靠天吃饭,脸上刻满了与自然搏斗的艰辛和听天由命的麻木。这种能量管理彻底失控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云舒。帝国的根基,不能建立在如此脆弱的基石之上!
服务器资源(粮食)产出不稳定?是当前农业mod(技术)版本过低,抗风险能力差,全服玩家(百姓)生存指标(温饱)严重依赖随机天气事件(风调雨顺)!Gm(云舒)决定强行更新农业dLc(技术革命)!
一场静悄悄的、却意义深远的农业革命,在云舒的推动下,于司农寺的官署和帝国的田间地头同时拉开序幕。她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知识——来自未来的、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农业知识。
她召见了司农寺卿及一众精通农事的官员,但并未让他们闭门造车。她下达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旨意:“传朕旨意,遍访天下老农、巧匠!凡有深耕、施肥、灌溉、育种之独到经验者,无论出身,皆可入京,录其言,验其法,优者重赏!” 同时,她亲自点将,从翰林院和新科进士中选拔了一批文笔流畅、思维敏捷的年轻官员,组成《农政全书》编纂班子。
编纂工作,成了知识碰撞的熔炉。皇宫一侧特辟的“劝农馆”内,时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身穿补丁衣服、双手布满老茧的老农,磕磕巴巴地讲述着祖辈传下的看天时、辨土色的经验;而一旁,年轻的翰林学士则伏案疾书,用精炼的文字记录下来。云舒时常亲临,她不再是以帝王之尊居高临下,而是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
云舒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她凭借记忆和理解,将现代农学的核心思想,融入这部巨着:
工具革命:她亲手绘制了曲辕犁的草图,讲解其转弯灵活、深耕省力的原理;描述了耧车如何实现精准播种;甚至提出了利用水流驱动的水转翻车的构想。工匠们根据她的描述反复试验,当第一架新式曲辕犁在试验田里轻松犁出深沟时,围观的老农目瞪口呆。
技术升华:她系统阐述了轮作复种(避免连作障碍)、种植绿肥(如紫云英)以养地、以及最重要的——堆肥沤肥技术!她详细讲解了如何将人畜粪便、杂草、秸秆、河泥等混合堆积发酵,制成高效有机肥。“地靠肥养”,她反复强调,“欲要亩产倍增,先让土地吃饱!” 这对习惯于简单施用粪肥的古人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作物引进:她珍而重之地拿出了由皇家远洋船队历经艰险带回的几袋种子——金灿灿的玉米和其貌不扬的红薯块茎。她向司农寺官员和老农们激动地描述:玉米耐旱、耐瘠薄,可在山地丘陵种植;红薯产量极高,适应性极强,且易于储存,“此二物,乃活人无数之神种!推广开来,可保我大夏再无饥馑!”
系统知识:她还要求收录小型水利工程(如陂塘、水渠)的修建方法、常见病虫害的土法防治(如烟叶水杀虫)、以及猪羊鸡鸭的科学养殖技巧。
《农政全书》初稿编成,在司农寺内部和部分朝臣中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些保守的官员和儒生,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攻击新农具是“奇技淫巧”,堆肥法是“污秽不堪”,推广番邦作物是“舍本逐末”,甚至危言耸听“玉米红薯乃蛮夷之食,食之恐伤华夏正气!” 这种文化归属撕裂带来的盲目排外和存在意义消解的恐惧,成为了推广的最大障碍。
新版本农业攻略(《农政全书》)上线遭遇玩家(保守派)差评?是生活技能玩家(老农)嫌弃UI(新工具)复杂,烹饪玩家(儒生)抵制新食材(玉米红薯),论坛(朝堂)掀起‘情怀党’(祖法)与‘攻略党’(新技术)骂战!
云舒深知,再好的经,念歪了也是白费。她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强力推广《农政全书》。
第一, 官方刊印,强制学习。她下令由皇家印书局大量刊印《农政全书》,配以精细插图,文字力求通俗。颁发至各州县,明令要求地方官必须组织乡绅、里正和识字的农户集中学习,并将推广成效纳入地方官考成法,作为升迁的重要依据。
第二, 建立队伍,深入基层。从司农寺和各地选拔精通新法的“农技员”,给予官方身份和俸禄,组成“劝农使”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他们带着新式农具和种子,手把手教农民如何使用。
第三, 典型引路,重奖激励。然而,最初的推广异常艰难。千百年的耕作习惯根深蒂固,农民们对新事物普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曲辕犁看着轻巧,能犁得动硬地?”“费那劲堆肥,不如多挑两担粪水实在?”“那黄疙瘩(玉米)和土蛋蛋(红薯),真能当饭吃?别是骗人的吧!”
第四,
面对阻力,云舒没有强迫,而是采取了更聪明的办法:重奖激励。她下诏,对率先采用新法、新种,并取得明显增产效果的农户,给予减免当年赋税的奖励,并由官府授予“种田能手”的匾额。同时,选择几个条件中等的村庄作为“示范点”,由朝廷提供农具、种子和技术支持,集中力量打造样板。
转折点发生在一年后的秋天。京郊那个被选为示范点的李家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使用了曲辕犁和堆肥法的田块,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亩产比邻村高出近三成!而村后那片原本贫瘠的砂石坡地上,试种的玉米棒子又长又大,红薯挖出来堆成了小山!
丰收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当初那些怀疑、嘲讽的农民,亲眼看到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红薯时,眼睛都直了。老农李老汉捧着比自己拳头还大的红薯,热泪纵横,对着京城方向连连磕头:“神仙种子!真是神仙种子啊!郡主娘娘万岁!”
当官府将减免赋税的告示贴在村里,当“种田能手”的匾额敲锣打鼓送到李老汉家时,所有的疑虑和抵触,在实实在在的丰收和真金白银的实惠面前,瞬间冰消瓦解。农民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农技员,询问新法细节,索要新种。一场农业技术革新的浪潮,以李家村为原点,呈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
版本真香定律再现!是示范村玩家(李老汉)晒出史诗级丰收截图(玉米红薯山),全服生活玩家(农民)疯狂求攻略(《农政全书》)、求种子(新作物)!官方(云舒)农业dLc口碑逆袭!
效果是惊人的。随着《农政全书》的普及和新作物、新技术的推广,帝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粮食产量暴增:亩产量普遍提高,总产量连年攀升,官仓、义仓尽皆爆满,真正实现了“五谷丰登”。
土地利用扩大:玉米和红薯的推广,使得以往无法种植水稻小麦的山地、旱地、沙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大大拓展了帝国的耕地面积。
抗灾能力增强:轮作、绿肥和堆肥技术保持了地方,水利设施的兴修增强了抗旱防涝能力,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人口增长基石:充足的粮食供应,使得婴儿成活率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帝国人口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社会秩序安定:“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极大地减少了社会动荡的根源,百姓安居乐业,帝国的统治基础前所未有的稳固。
云舒站在澄心堂高高的露台上,远眺着京城内外一片金黄灿烂的丰收景象,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新米的香气和红薯的甘甜。户部尚书钱益谦呈上最新的奏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陛下!去岁全国粮储,创开国以来之最!各州府常平仓皆满,可支全国三年之用!此乃千古未有之盛事啊!”
云舒接过奏报,指尖拂过上面令人安心的数字,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如释重负的笑容。这笑容,比任何一场军事胜利或外交成功都更加踏实和满足。她终于为这个帝国,夯实的最终、最坚实的根基——粮食安全。
全服资源上限(粮食储备)突破天际!是生活技能(农业)版本答案确认,服务器(帝国)基础资源(粮食)实现自给自足+超额储备,解锁所有高级玩法(工业\/军事\/文化)的终极前提已达成!
她缓缓转身,目光投向大殿深处那方空置的、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内政、军事、经济、法律、交通、农业……所有通往权力巅峰的阶梯,都已由她亲手铺设完毕,每一级都坚实无比。帝国的巨轮,已是兵精粮足,法明政通,路畅民安。
现在,是时候为这艘承载着亿万生灵期望的巨轮,举行一场最盛大、最名正言顺的启航仪式了。时代的洪流,历史的聚光灯,亿万人的目光,都已无可逆转地,聚焦于她一人之身。
“传旨,”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着礼部、钦天监,择吉日,备仪仗。”
她没有说备什么仪仗,但所有人都明白。
那场注定要载入史册、光耀万世的登基大典,终于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