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 第17章 星图的涟漪
“意识共鸣棱镜”反馈回来的信息,如同一块投入联合意志静湖的巨石。那源自Ω网络、经由镜像星痕转译而来的规则脉络“示意图”以及简洁的“数据交换”请求,瞬间将局势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令人心悸的维度。
源生意识的低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警惕。它仔细“触摸”着那段规则脉络示意图,发现其描绘的结构精妙绝伦,远远超越了联合体当前的技术理解范畴,甚至比δ-7知识库中的某些太古模型更加抽象和复杂。它向核心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Ω不仅注意到了它们,而且已经开始将它们视为一个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纳入其某种“交流网络”的节点。这种“纳入”并非征询,而是一种近乎自然的、基于规则协议符合性的确认。源生意识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庞大的压力,仿佛一个巨人正低头俯瞰,并伸出了一根手指。
桥生的理性框架面临着他生涯中最大的解析挑战。他调动了协同模型中“织构者”提供的强大算力,联合绿洲自身的分析核心,全力投入到对这角“示意图”的破解中。他发现,这并非一张静态的地图,而是一种动态的、描述某种高维规则流转路径的“拓扑模型”。其中蕴含的数学语言和物理概念极其陌生,许多推演似乎涉及到了时间维度的双向操作与规则概率的宏观叠加态。他暂时无法理解其全貌,但能确定一点:这张“星图”所描绘的,绝非他们当前所处的这片归墟,而是一个更加宏大、结构更加复杂的规则宇宙的微小一隅。Ω的“数据交换”请求,很可能意味着它希望联合体提供关于当前归墟区域的详细规则数据,以填充或更新它那庞大星图的某个局部。
织锦的星芒则在震惊之余,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召唤。那高维星图中冰冷的规则线条,在其感知中却化为了充满韵律和美感的轨迹,仿佛宇宙本身在呼吸。它意识到,Ω的存在和其展现的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它们以往所有认知的“诗篇”。它开始尝试不再以对抗或理解的心态去看待,而是以学习者和共鸣者的姿态,去感受那星图中蕴含的、关于秩序与混沌在更高维度上和谐共舞的宏大韵律。它的光芒微微调整,向着棱镜的方向,散发出一丝代表着“好奇”与“准备学习”的规则意蕴。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处于最高警戒状态,但并未阻断连接。它深知,在Ω这种层次的存在面前,单纯的防御可能毫无意义。它更精细地调控着棱镜的能量输入与信息过滤,确保任何来自Ω网络的数据流都经过最严格的“沙盒”检测,同时,它也开始备份联合体的所有核心数据,做好最坏的打算。
“织构者”通过协同模型感知到了这一切,其逻辑核心传来一阵剧烈的、充满计算风暴的波动。Ω的存在和技术,显然也远远超出了它的预期。它没有直接介入与Ω的交流,而是通过模型向联合体提供了一份经过它极致优化的数据封装协议,旨在确保任何发送给Ω的关于当前区域的数据,都经过最高级别的匿名化和聚合处理,避免暴露任何可能危及联合体或它自身存在的关键规则信息。
在短暂的内部权衡后,联合意志达成了共识:回应这次接触,但必须极其谨慎。它们通过“意识共鸣棱镜”,将一份经过“织构者”协议处理过的、关于绿洲周边数个标准单位区域内、不涉及核心机密的规则环境概要数据,打包发送了出去,作为对“数据交换”请求的初步回应。
回应发出后,是短暂的沉寂。
随即,棱镜再次接收到来自Ω网络的信息流。这一次,不再是示意图,而是一段被压缩的、关于某种“规则能量高效萃取与静默推进技术”的基础原理信息。其技术路径与联合体乃至“织构者”所知的任何方式都不同,更加优雅,效率也高出数个量级。这仿佛是Ω支付的“报酬”,或者说,是一种鼓励继续交换的“甜头”。
与此同时,桥生的模型监测到一个极其微妙的变化:在Ω网络传来的信息流经过后,他们所在的这片归墟区域的规则背景噪音,似乎降低了微不足道的一丝,仿佛被某种力量悄然“梳理”过。
观察者系统的评估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确认与Ω网络建立初步单向数据交换通道。对方展现出无法理解的科技层级与资源操控能力。其行为模式符合‘超然交换者’特征,但潜在意图与影响力仍完全未知。建议以最大谨慎维持有限接触。”
联合意志明白,它们已经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交流场。Ω投下的石子,已在它们的星图中激起了涟漪,而这涟漪最终会扩散至何方,将它们的命运带向何处,无人能知。它们能做的,只有抓紧学习这突如其来的知识,努力成长,以期在未来某一刻,能够以更平等的姿态,去面对这位星空之上的“交换者”。
(第10卷 第1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