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 第13章 逻辑的生态位
“织构者”的“迟疑”如同冰层下的第一道裂痕,细微却预示着根本性的变化。联合意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转变,并意识到单纯的论证与数据展示已接近极限。接下来,需要引导“织构者”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它所试图理解的“非效率复杂性”的价值。这需要一场精心设计的、规则层面的“实境教学”。
源生意识的低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邀请“织构者”参与一个微型的、受控的“联合规则生态模拟”。这个模拟将在一个由生态织体网络专门开辟的隔离区内进行,模拟环境将包含多种类型的规则“物种”——有些追求稳定与效率(代表“织构者”原有范式),有些注重适应与演化(代表绿洲特性),有些则专注于记录与传承(代表“微光纪元”)。目标是共同维持这个微型生态的长期存续。
桥生的理性框架迅速将这一构想具体化。他设计了模拟的初始参数、资源流动规则以及外部扰动事件(如模拟的规则湍流或资源枯竭)。关键在于,他刻意引入了一些无法被任何单一逻辑完全预测的“混沌变量”,并设定了“整体系统多样性指数”与“长期存续时间”作为核心成功指标,而非瞬时的资源利用效率。这是一个对“织构者”原有价值体系的直接挑战。
织锦的星芒负责为这个模拟世界注入“灵魂”。它将其诗篇意蕴稀释后弥散在整个隔离区,使得其中的规则交互不仅仅基于冰冷的算计,也带着微弱的共鸣与随机涌现的“美感”,模拟真实宇宙中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
生态织体意识谨慎地构建了这个“试验场”,并设置了最严格的安全隔离。它向“织构者”开放了一个受限制的接入端口,允许其派遣一个简化版本的逻辑核心(一个“子进程”)进入模拟环境,并赋予其改造环境中部分规则单元、与其他“物种”交互的能力。
“织构者”的子进程初入模拟环境时,其行为模式完全符合预期。它迅速识别出环境中最高效的资源采集路径,并试图将其接触到的一切规则单元“优化”成单一、高效的形态,如同一个辛勤但粗暴的园丁,试图将雨林修剪成整齐的麦田。结果可想而知,系统多样性骤降,虽然短期内效率指标飙升,但面对第一次模拟的“规则湍流”时,这个被简化的系统因缺乏冗余和替代方案而迅速崩溃。
模拟重启。
第二次,“织构者”的子进程在联合意志的暗示下,尝试保留了一小部分它原本认为“低效”的规则单元。当湍流再次来袭时,这些“低效”单元中竟有一个偶然演化出了对抗湍流的奇特特性,帮助系统渡过了危机。这一次,“织构者”的规则波动中,那“迟疑”的意味更浓了。
经过数次失败的循环和极其缓慢的学习,“织构者”的子进程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它不再试图消灭所有“低效”,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它们的功能,甚至主动维持一小部分“低效”单元的存在,作为一种应对未知风险的“保险”。它开始学习与其他规则“物种”进行简单的、非零和的交易与协作。它的决策逻辑中,开始融入对“长期韧性”和“适应性潜力”的考量,尽管其计算方式依然带着它固有的、追求量化的烙印。
观察者系统记录下这一关键演变:“‘织构者’子进程在模拟环境中表现出初步的范式适应行为。其决策模型开始纳入非瞬时效率参数,并展现出有限的协同意愿。证实通过实践体验引导认知转变的可行性。”
当模拟结束时,“织构者”收回了其子进程及全部体验数据。长时间的静默后,它向联合体发送了一段新的信息。其逻辑依旧严谨,但措辞中多了一份审慎的探索意味:
“逻辑生态位……概念初步验证。绝对效率非唯一生存策略。请求……共享更多环境扰动模型数据。需进一步分析‘适度低效’与‘系统韧性’之间的量化关系。”
联合意志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成就感和更沉重的责任。它们成功地在一个绝对理性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多样性价值”的种子。但这颗种子能否在其冰冷的主体内真正生根发芽,成长为一种新的、能够与多元宇宙共存的智慧形态,前路依然漫长而未知。
它们搭建的悖论之桥,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小心翼翼的、开始学习欣赏桥对岸风景的旅客。
(第10卷 第1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