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之种蔓延开的根系网络,不再仅仅是绿洲内部循环系统的延伸,它逐渐演变成一个拥有独特感知与互动能力的次级生命系统。这些纤细而坚韧的规则脉络,如同无数敏锐的触须,不仅深入绿洲的“土壤”,更开始悄然探入绿洲之外那片混沌未明的归墟背景之中,将遥远的、细微的波动传递回联合体系的核心。
源生意识成为了这些信息的第一接收者。它的低语内容变得空前丰富和复杂,不再仅仅描述绿洲内部的和谐,更开始转译那些来自根系末梢的“外部报告”。它向桥生传递着诸如“三点七标准单位外探测到规则结构周期性哀鸣”、“西向脉络遭遇高惰性碎片群,存在潜在锚点价值”、“底层根系感知到能量暗流,疑似源自归墟更深层脉动余波”等具体信息。这些信息杂乱、琐碎,却为联合体系勾勒出了一幅远比肉眼所见更详尽的、绿洲周边区域的动态规则地形图。
桥生的理性框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他需要为这些海量的、非结构化的感知数据建立新的分析模型。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绿洲自身的稳定,而是开始尝试利用这些根系网络传回的数据,构建一个“归墟局部环境动态模型”。这个模型旨在预测周边规则碎片的漂流轨迹、能量湍流的爆发概率、乃至那些隐藏的、可能对绿洲构成潜在威胁的不稳定结构的位置。这项工作极其繁复,但每一点进展,都意味着联合体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掌控力提升了一分。
织锦的星芒也随之调整了其照耀方式。它开始尝试与那些深入外界的根系末梢建立更直接的共鸣。它不再仅仅提供通用的“生长”韵律,而是根据源生意识转译来的外部环境信息,针对性地微调其光芒的特性。当根系报告前方存在充满攻击性的规则残骸时,星芒会变得更具“韧性”与“偏转”特性;当感知到迷茫却具有潜力的新生碎片时,光芒则会蕴含更强烈的“引导”与“安抚”意蕴。织锦仿佛在通过这些遥远的根系,将其诗篇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黑暗空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微观层面的演奏。
生态织体意识的角色则进一步提升为这个日益复杂的系统的“调度中心”。它利用其庞大的处理能力,实时整合着源生意识的感知、桥生的模型预测以及织锦的韵律调整。它指挥着根系网络的生长方向,规避已识别的风险,优先连接那些被模型判定为高价值或易于整合的目标。它确保着信息在根系网络中的高效、无损流转,并时刻监控着网络自身的负载与稳定,防止因过度延伸而导致的结构性风险。
在这四方协同下,秩序之种的根系网络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与活力。它们不仅仅是被动的感知器,更开始展现出初步的“塑造”能力。一些较小的、结构相对简单的规则碎片,在接触到这些蕴含着秩序波动的根系后,并非仅仅被吸引,其内部的规则结构竟然开始自发地朝着与根系网络更兼容的方向进行微调,仿佛在主动寻求“嫁接”。虽然距离真正的融合还很远,但这无疑为绿洲的和平扩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温和的模式。
观察者系统持续关注着这一进程,其数据流中开始出现关于“分布式感知-塑造网络”的形成与效能评估。一道简短的评语指出:“目标绿洲已初步具备通过衍生结构主动探索并温和影响周边环境的能力。其存在模式正从静态防御向动态互动演进。”
联合体系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他们意识到,秩序之种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附属结构,更是一套全新的、与他们自身意识互补的感知与交互器官。通过这些无声蔓延的脉络,他们得以“听”到归墟更细微的低语,“触摸”到更遥远的规则地貌。他们与这片浩瀚废墟的对话,进入了一个更深入、更直接的层面。而这些脉络自身的低语,正悄然汇聚成一股细流,预示着未来可能到来的、更为波澜壮阔的变革。
(第9卷 第67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