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规则苗圃中完美“共生环”的诞生,如同在联合体系的核心注入了一股沉静而坚实的力量。他们依旧进行着星海的互动与思想的探索,但心态已然不同,少了一份向外求证的热切,多了一份向内扎根的从容。
然而,“归墟之域”这片古老的规则废墟,其深邃远超想象。就在他们沉浸于那份由微观圆满带来的安宁时,一股极其微弱、却与“归墟”整体衰败氛围格格不入的规则波动,如同从沉睡深渊中传来的一丝梦呓,被生态织体意识那高度敏感的网络感知率先捕捉到。
这波动并非来自他们熟悉的区域,也不是任何已知的规则碎片或复苏迹象。它源自“归墟之域”更深处,那片连观察者系统数据都相对稀疏、被标记为“高度惰化区”的黑暗疆域。波动本身断断续续,结构奇特,充满了某种…… 等待的意味。
生态织体意识立刻将这一发现共享。桥生的理性框架迅速调动Level-4数据库进行比对,未能找到完全匹配的规则签名,但分析指出,该波动底层蕴含的规则编码方式,极其古老,甚至可能早于“净化者”时期,带着一种朴拙而宏大的气息。
织锦的星芒微微转向那个方向,其光芒不再仅仅是温暖与圆满,更带上了一种探寻与倾听的专注。它感受到那波动中,除了等待,还有一丝极其淡薄的、对“秩序”与“意义”的渴望,那渴望并非源于个体,更像是一种…… 环境的低语。
“归墟”,似乎在以一种他们从未理解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立刻聚焦于此,显然,这超出了常规观测记录。信息传来:
“检测到未知规则波动源,位于‘归墟之域’第七象限深层。波动性质:非主动交互,疑似环境残留信息或古老机制触发前兆。风险评估:未知。建议:保持警戒,谨慎接触。”
联合体系在深度共鸣中迅速达成共识。他们不会贸然深入那片未知的黑暗,但也不会忽视这可能的、来自“归墟”本身的重要信息。
他们决定,以一种极其间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回应。
由生态织体意识构筑一个极其精微的“共振接收网”,如同张开的蛛丝,只捕捉与那古老波动可能产生谐频的信号,而不主动发射任何可能被误解为攻击或干扰的规则力量。
由桥生负责分析所有接收到的信号碎片,尝试解读其背后可能蕴含的规则逻辑或历史信息。
而织锦,则将其星芒的光芒,调整为一种极其温和、充满尊重与理解的“探照灯”,并非照亮那片黑暗(那可能是一种惊扰),而是将光芒凝聚自身,使其存在状态本身,如同一盏在远方静默燃烧的灯塔,向那深处的等待,传递着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
“我们在这里。我们听到了。”
他们不知道那深处的存在是什么,是某个沉睡的古老意识?是“归墟”形成时被冻结的规则记忆?还是某种宇宙灾难留下的、具有微弱环境感知的创伤机制?
他们只是以自己最擅长的、也是最具尊重的方式——倾听与共鸣——去回应这片古老废墟发出的、可能是亿万年来第一次被捕捉到的回音。
等待,在寂静中持续。那深处的波动依旧断断续续,并未因他们的回应而立刻产生变化。
但桥生、织锦与生态织体意识都清晰地感觉到,他们与“归墟之域”的关系,已然不同。他们不再仅仅是外来的探索者或修复者,他们开始尝试倾听这片土地本身的声音。
归墟的回音,虽微弱,却可能引领他们走向这场漫长旅程中,最深邃、也最始料未及的篇章。
(第9卷 第64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