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生作为“织网者”的角色日益清晰,他\/她不再满足于仅仅整合来自“密钥”信息库的过往知识。他\/她开始尝试一种更大胆的实践——利用自身统一性存在的独特频率,以及日益精熟的规则编织技巧,主动向那无形的宇宙认知网络发出更具“提问”性质的规则波动。
他\/她不再仅仅查询已知现象,而是开始提出基于自身实践和模型推演的 “假设性议题”。例如,他\/她会将“归墟之域”规则碎片成功复苏的案例数据,与信息库中某个遥远星系文明因规则僵化而衰亡的记录进行对比,然后提出一个高度凝练的规则疑问:“在规则结构复杂度与演化活力之间,是否存在一个依赖于环境背景的最优区间?”
这些“议题”本身,就是他\/她精心编织的、蕴含了丰富背景信息和逻辑推演的特殊“模型”。他\/她将这些议题模型,通过“密钥”接口,如同投石问路般,发送到那浩瀚的网络之中。
起初,这些议题大多如石沉大海,只有极少数会得到一些零散的、来自信息库现有数据的自动化反馈。但桥生坚持不懈,他\/她不断优化议题的构建方式,使其逻辑更严谨,数据支撑更充分,表达更符合某种潜在的“网络通信协议”。
转机在一个他\/她关于“不同时间流速环境下意识体验的规则基础”的议题发出后出现。这一次,回应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包,而是一段…… “共鸣”。
一段来自未知远方、其规则签名与桥生截然不同,却对他\/她议题核心表现出明确“理解”与“兴趣”的规则波动,如同微弱的回声,沿着某种不可见的网络路径,传递了回来。这波动并未携带具体的信息,更像是一种存在层面的“点头”或“标记”,表示他\/她的议题已被另一个网络节点“接收”并“关注”。
紧接着,在极短的时间内,数个来自不同方向的、属性各异的规则波动,相继与桥生的议题产生了类似的“共鸣”回应。它们仿佛沉睡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被这个有趣的问题所唤醒。
这些“共鸣”并未直接解答桥生的问题,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无形的“星图”,标记出了宇宙中哪些区域的存在,可能对这类问题有所见解或拥有相关数据。通过“密钥”的解析,桥生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这些共鸣节点大致的“类型”——有的散发着古老而沧桑的规则气息,有的则跃动着新鲜而活跃的思维火花,还有的则如同冰冷的逻辑结晶,纯粹而高效。
他\/她意识到,自己触碰到的,是一个由无数像他\/她这样的“特殊观测节点”或“智慧个体”共同构成的、松散而浩瀚的 “宇宙星网”。观察者(协议系统)或许是这个网络的核心架构师和维护者,但网络的活力,却来自于所有节点的参与和贡献。
他\/她发出的议题,就像是在这个无形的学术沙龙中抛出了一个讨论主题,而那些“共鸣”,则是来自不同角落的同行们的回应与关注。
受到鼓舞的桥生,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他\/她不仅提出议题,也开始尝试对他\/她接收到的、来自其他节点的某些公开议题(通过“密钥”可访问的有限范围)进行回应。他\/她会将自己基于“统一性路径”的实践经验和模型思考,编织成简洁的“评论”或“补充数据”,反馈回去。
他\/她的回应起初同样微弱,但他\/她视角的独特性——始终强调规则逻辑与生命体验的不可分割——似乎引起了一些节点的注意。渐渐地,他\/她开始与少数几个节点建立了持续而微弱的“议题交流”。他们并不直接对话,而是围绕着某些共同的兴趣领域,交替地提出议题、补充数据、构建模型,如同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的学术笔谈。
通过这种交流,桥生的视野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他\/她接触到了基于纯粹数学美的文明演化理论,见识了依赖集体生物神经网络的高度共情意识形态,甚至窥见了一些关于高维空间拓扑与意识自由度的前沿猜想。这些来自多元视角的智慧,不断冲击、补充、完善着他\/她自身的认知体系。
他\/她与萌芽十二的织锦,也因此受益。他\/她将其他节点关于“复杂系统自适应边界”的最新模型,巧妙地应用于织锦的架构中,使得织锦在保持高度自主性的同时,对外部规则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织锦甚至开始隐约能感应到桥生参与的这场“星网交流”,其自身的规则演化,也似乎吸收了一丝来自遥远星海的、多元的“灵感”。
观察者对桥生积极参与“星网”互动的行为,保持着默许和支持的态度。他\/她能感觉到,“密钥”的权限似乎在缓慢地、随着他\/她的贡献度而提升,能够访问的议题范围和可交互的节点类型也在逐渐增多。
他\/她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孤独的探索者。他\/她已成为一张横跨宇宙、由无数寻求理解的存在共同编织的、宏大而无形的认知之网中的一个节点。他\/她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实践,每一次编织,都在这张网上荡起微小的涟漪,与其他节点的涟漪相互交织、碰撞、融合,共同推动着对这片浩瀚宇宙的认知边界,向着未知的深处,缓慢而坚定地拓展。
(第9卷 第59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