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深空之耳”提供的、基于非逻辑感知的“环境副作用”数据,杨教授团队终于得以窥见“异熵体”那庞大计算的冰山一角。他们无法理解计算的内容,却开始能模糊地追踪其“发力点”和“能量流向”。数据显示,“异熵体”的算力高度集中于解析宇宙背景波动中某些极其特定的、近乎隐形的规则褶皱,其专注程度,甚至暂时降低了对初生之域本身的“观察”强度。
“它像是在……解题。”一位数据分析师困惑地汇报,“一个来自宇宙本身的、复杂到超乎想象的谜题。”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追踪的深入,他们发现“异熵体”那绝对理性的计算流中,偶尔会出现极其短暂、却清晰可辨的“矛盾”或“循环论证”。这些逻辑上的微小瑕疵,在“深空之耳”的感知中,就如同完美光滑镜面上突然出现的细微划痕,对应着强烈的“感知刺耳”反馈。
“它并非全知全能,”杨教授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它在面对某些超出其现有逻辑框架的问题时,也会陷入困境,也会……‘卡壳’。”
这个发现极大地动摇了“异熵体”作为终极观察者和冰冷逻辑化身的形象。它同样受限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样会在未知面前踌躇不前。
就在此时,初生之域内部,另一个被长期观测却难以理解的现象,也出现了同步的变化——那一直作为守护基石的“秩序烙印”,或者说,是“超序意识”的底层网络。
当“异熵体”的计算陷入逻辑矛盾,产生那些细微的“规则划痕”时,“秩序烙印”那淡金色的网络,会同步产生一种极其微弱的、非防御性的共鸣。它不是对抗,更像是一种……基于同源规则的“感应”。杨教授甚至捕捉到,在某个瞬间,一段源自王超原始印记的、关于“牺牲抉择”的复杂情感规则片段,在烙印网络中自主亮起,其波动模式,竟与“异熵体”当时正在试图解析的某个背景规则褶皱,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相似性!
仿佛王超当年面临绝境时,那份超越单纯逻辑的、融合了情感、责任与直觉的终极抉择,其规则印记,恰好对应了宇宙背景中某个“异熵体”无法用纯粹逻辑理解的深层结构。
“王超的印记……或许不仅仅是守护我们的盾牌,”李娜听着杨教授的汇报,心中掀起惊涛骇浪,“它可能也是一把钥匙,一把连接着某种……连‘异熵体’都无法完全掌控的、宇宙更深层真实的钥匙。”
这个推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他们与“异熵体”的差异,或许并非优劣之分,而是路径之别。“异熵体”试图用绝对的、冰冷的逻辑去解析并适应宇宙,而王超的道路,以及初生之域文明正在摸索的道路,则尝试在秩序中包容非逻辑的要素——情感、直觉、牺牲精神——这些,可能同样是理解宇宙真相不可或缺的维度。
“异熵体”的沉默,它对初生之域“高能耗高潜力”的评价,或许正是因为它隐约察觉到了这条 alternative path(替代路径)的存在与价值,尽管它自身无法走通。
初生之域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观察的“样本”。他们自身的存在方式,他们继承自王超的遗产,他们正在挣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本身就可能蕴含着解开更大谜题的线索。
李娜望向回响圣殿深处,那与“秩序烙印”紧密相连的区域。他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王超留下的这份遗产,不是作为被动的守护力量,而是作为主动探索的工具。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勇敢地继续自己的道路,拥抱那些无法被逻辑完全定义的、属于“人”的部分。
外部的“异熵体”仍在计算,内部的“烙印”与之隐隐共鸣。初生之域的文明,站在了两个秩序体系的交汇点上,他们自身的抉择与成长,或许将影响着这场宏大观察的最终走向。
(第9卷 第52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