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的技术路线尚未最终确定,一股强大的暗流已开始涌动,试图将这个尚在襁褓中的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里。绿色矿业技术的理念,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深深触动了传统矿业及其庞大产业链的既得利益者。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是清河市矿业协会。协会会长是本地一家大型民营矿业公司的老板,在一天内接到了多个来自省内乃至全国同行巨头的电话,语气担忧甚至带着警告。
“老李,听说你们清河要搞什么绿色矿业技术中心?还要推广什么原位提取、零排放?这不是胡闹吗!我们现有的设备、工艺怎么办?投入的巨额资金打水漂吗?”
“这要是搞成了,标准一提,我们这些老矿企还活不活了?成本得增加多少?”
“得想办法劝劝市里,不能听信那几个书生瞎忽悠,矿业是实干出来的,不是实验室里吹出来的!”
与此同时,几家为传统矿业提供大型挖掘、破碎、选矿设备的制造商驻清河办事处负责人,也频繁约见工信局、发改委的相关干部,言辞恳切地分析“激进技术革新”对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冲击,以及可能导致的失业问题。甚至有一家国内重型机械集团的副总裁亲自飞到清河,拜访方远市长,表达“关切”。
更隐蔽的攻势在媒体和学术层面展开。不久,一份在国内矿业领域颇有影响力的行业报刊,刊登了一篇署名“资深业内人士”的评论文章,标题颇为惊悚:《警惕“绿色矿业”概念下的冒进陷阱》。文章不点名地批评某些地方“为了政绩,好大喜功”,盲目追捧“不成熟、不经济”的所谓前沿技术,忽视国情和产业现实,将导致“巨大资源浪费”,甚至可能“摧毁来之不易的产业基础”。文章在业内广为流传,指向性明显。
几乎同时,某知名财经网站转载了一篇分析报告,引用“专家”观点,测算如果强制推行极高的环保标准,矿业企业成本将上升30%-50%,大部分中小矿企将倒闭,严重影响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和就业稳定。报告虽未提清河,但时机耐人寻味。
甚至连学术圈也起了波澜。一位在国内矿业界德高望重的退休老专家,在接受学生拜访时,“无意中”谈及清河的项目,表示“忧心忡忡”,担心“年轻人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这番话被录音并在小圈子传播,影响力不小。
这些或明或暗的阻力,很快转化为实际压力。方远市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来自方方面面的“提醒”、“劝告”不绝于耳。省里某位与矿业渊源极深的退隐老领导,也亲自给方远打来电话,语重心长地说:“方远啊,改革要循序渐进,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力。矿业牵扯面广,动一发牵全身,要稳妥啊!”
方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一次书记碰头会上,他忧心忡忡地对江辰说:“江书记,情况比预想的复杂。现在不仅是清河的矿企,省里、甚至国家层面的相关行业协会、大企业都表达了担忧。舆论对我们也不太有利。研发中心还没建,就已经树敌太多。是不是……步子可以放慢一点,方案再斟酌斟酌?特别是技术路线,是不是先以傅院士的稳妥方案为主?”
江辰冷静地听着汇报,看着收集来的负面报道和内参信息,眉头紧锁。他深知,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论或利益调整,这是一场新旧发展模式的博弈。传统势力盘根错节,能量巨大,他们的反击在意料之中,但力度和速度还是超出了预期。
“老方,我理解你的压力。”江辰沉声道,“但正因为阻力大,才说明我们可能触及了问题的关键。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会触动旧的利益格局。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阻力就退缩,那清河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林立的厂房,坚定地说:“这些阻力,恰恰证明了我们方向是正确的。他们怕的,不是我们失败,而是我们成功。因为成功,就意味着游戏规则要改变。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有战略定力。”
然而,江辰也意识到,光有定力不够,还需要策略。他指示宣传部门,要主动设置议题,邀请真正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专家和媒体,客观报道绿色矿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冲负面舆论。同时,他要求发改委牵头,组织力量深入研究转型过程中对现有产业、就业的潜在影响,并提前谋划配套的扶持政策、转岗培训等安抚措施,减少社会震荡。
“我们要做的,不是砸掉谁的饭碗,而是给大家造一个更好、更可持续的新饭碗。这个道理,要反复讲,要用事实和数据讲清楚。”江辰叮嘱道。
旧势力的反扑,如同乌云压城,让研发中心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江辰的决心并未动摇,他心知,这场攻坚战,不仅关乎一个项目的成败,更关乎清河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