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指尖摩挲着那张从赵天翔身上掉落的纸质清单,边缘已被汗水浸出微黄褶痕。战术屏上的发动机序列号仍在闪烁红光,排查指令已下达至各车间节点,警戒等级升至一级。
门被猛地推开,沈昭华快步踏入指挥中心,手中报纸哗地展开拍在桌沿。头版标题如刀刻般刺入视线:“Nuclear waste in the Sky: china's Stealth Fighters built on Radioactive Lies”。她指节压住瑞士SGS实验室的签名位置,声音没有起伏:“他们伪造了检测报告,连谱图都配齐了。”
陈御风未抬头,目光落在报纸右下角的小字来源栏。他调出系统数据库,输入机构编码与认证批次。界面反馈空白——该实验室从未受理过任何来自项目的材料送检申请。他按下通讯键:“接周子豪,立刻启动全库存溯源复核,重点筛查放射性元素备案记录。”
三分钟后,耳机传来急促回应:“所有合金批次均有国家核安全局双重复核文件,铯-137、钴-60等指标低于自然本底值两个数量级。那份报告里的能谱曲线……是三年前某核电站事故样本的逆向拟合,峰值偏移了0.8eV,明显人为篡改。”
陈御风切断通话,转向主控台调取舆情监控面板。全球主要航空客户中,沙特代表团已暂停第二阶段付款流程;法国航展组委会发来正式质询函;社交平台出现大量以“飞行员致癌风险”为关键词的推文集群,Ip溯源集中指向境外托管服务器。
沈昭华站在投影墙前,手指划过不断跳动的负面声量曲线。“不能等他们层层发酵。”她说,“必须主动破局。”
“准备直播设备。”陈御风起身,“地点设在十三号试验车间,高频感应炉区域。”
“你打算怎么做?”她皱眉,“他们随时可以剪辑画面,扭曲语境。”
“这次不靠语言。”他走向装备柜,取出防护面罩和耐高温手套,“让他们亲眼看着那块‘核废料’熔成液体,再用光谱仪打出成分分析。如果真是放射性物质,现场所有人就得立刻撤离。”
沈昭华沉默两秒,随即拨通外联组频道:“通知所有驻华外媒记者,三十分钟内前往十三号车间,主题:国产五代机材料真实性公开验证。”
半小时后,三十名记者列席观察区,镜头对准中央坩埚。陈御风未作开场陈述,直接打开物料柜,取出一块编号为tJ-742的涡轮盘残件——正是《华尔街日报》报道中所指的“污染部件”。
他将金属置入石英坩埚,密封舱体注入氩气。高频感应线圈启动,温度曲线迅速攀升。红外测温显示1200c时,表面氧化层剥落;1560c时,晶格开始松动;当读数跳至1890c,整块金属完全液化,泛起暗金色波纹。
大屏同步投射实时能谱图。无任何放射性特征峰出现。
一名西方记者举手提问:“你怎么证明这不是提前处理过的样品?”
陈御风走到控制台前,调出该部件的全程生产日志:从钛锭入库、真空自耗重熔、锻造轧制到最终机加工,每一道工序的时间戳与责任人信息完整呈现。他又接入国家核安全局联网核查端口,输入批次码,页面即时弹出原始检测报告,结论栏清晰标注“未检出人工放射性核素”。
“你们现在看到的数据,”他说,“可以当场扫码验证,链接直通政府监管平台。”
全场寂静。
另一名记者追问:“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权威的第三方报告指控你们?”
“因为‘权威’也能被伪造。”陈御风调出对比图谱,“这份所谓SGS报告中的谱线,与真实历史数据存在七处关键偏差。更巧的是,该实验室负责人上周才发表声明,称从未参与我方项目评估。我已经将证据包发送至国际反虚假信息联盟。”
他话音落下,系统提示悄然浮现:【真相传播度达92%,触发奖励机制】。视野中,隐形界面滚动更新——“反辐射涂层技术”模块解锁,可应用于高轨卫星与深空探测器防护层。
直播信号切断瞬间,陈御风立即切换至安保系统后台。他在生物识别追踪界面输入赵天翔的档案编号,程序开始扫描全市交通枢纽。
十秒后,警报轻响。
目标信号出现在滨海国际机场VIp通道入口,身份核验通过时间:两分钟前。画面中男子戴着帽子与口罩,但左耳后方的痣与虹膜纹理匹配度达99.3%。
陈御风右手悬停在追踪确认键上方,左手同步调出机场内部监控矩阵。他标记三个关键节点:安检缓冲区、登机口走廊、廊桥连接点,并设置动态人脸识别增强协议。
此时,沈昭华正接通外交部新闻司专线,要求联合发布澄清声明。周子豪已返回实验室,带领团队对全部库存材料启动第三次放射性筛查,确保零漏洞。
指挥大厅灯光冷白,屏幕流光映在陈御风脸上。他的手指终于按下确认键,系统自动将追踪权限移交国安应急响应组。
机场监控画面切换至俯视角,赵天翔步入登机口区域,身后行李箱滚轮压过地面接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