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的视线从大屏幕定格的唇形上移开,指尖在西装内袋边缘停顿一瞬。签字笔未取出,只是隔着布料感知那根金属笔身的棱角。他向前一步,踏进法庭中央的光区,脚步声被吸音墙吞噬,唯有投影仪风扇低鸣。
证物台前,他抽出密封袋,打开卡扣。一片指甲盖大小的镀膜玻璃置于黑色托盘中,边缘残留着镜架熔断的痕迹——叶婉晴眼镜右片残骸。他将其翻转,光斑在镀层表面滑动,折射出七道细线。
“这是三天前,在布鲁塞尔机场安检通道提取的物品。”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听证厅,“经光谱校准仪建模,确认其折射率与攻击信号路径完全匹配。”
周子豪已在全息平台就位,手指划过终端界面。三组数据流注入系统:当日风速1.7米\/秒,光照入射角38.6度,城市建筑群平均反射系数0.42。虚拟光路在空中展开,蓝线自机场塔台延伸而出,穿过三栋商业楼宇间隙,最终精准命中航空数据库主服务器通风口——与实际攻击轨迹重合度显示为99.8%。
被告律师猛然起身:“这种模拟可被环境扰动干扰!多云天气下的散射足以改变光路,你们无法排除自然巧合!”
陈御风未回应。他抬起左手,拇指轻压腕部,系统界面无声展开。【脉冲激光回溯协议准备就绪】。他点头。
周子豪按下确认键。
两束不可见光自证物室射出,在空气中激发微量尘埃形成可见轨迹。左束来自残片实测反射点,右束依据监控推演攻击源方位。二者在半空交汇,投射出动态三维模型——每一道折返都与建筑轮廓严丝合缝,连玻璃幕墙因温差产生的微畸变都被还原。
“你们说这是巧合?”沈昭华开口,站在原告席侧,钢笔悬于记录本上方,“那我问你,一个人的惯用手,是不是比任何算法都更稳定?”
她抬手示意。
周子豪切换画面。机场禁入区监控录像跳出,时间戳标注为三日前14:23。一名身穿深灰西装的男子出现在画面中,左手插入口袋,取出U盘插入民用调度服务器端口。动作流畅,毫无迟疑。
定格。
面部反光角度被提取,叠加至全息光路模型。入射角、反射角、偏振方向全部吻合。
“同一个人。”沈昭华的声音冷如霜降,“同一个动作习惯,同一套行为逻辑。你们否认视频真实性,却无法否认这只左手的存在。”
被告席一阵骚动。其中一人霍然站起,抓起公文包作势离席。
“根据《国际航空安全公约》第十七条,逃避质证即视为默认指控成立。”沈昭华未提高音量,却让那人脚步一顿,“但我们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
全场寂静。
陈御风走向投影中央,伸手触碰两束激光的交汇点。空气微颤,系统接收到指令。【原始日志锚定启动】。
他下令:“双频脉冲,逆向回溯。”
激光轨迹突然重构。不再是静态演示,而是以毫秒级频率切换不同大气参数条件下的传播路径。每一次变化都排除了一种“自然干扰”可能。当所有变量归零,唯一稳定的终点始终指向被告席背后墙面。
光斑凝聚,字符逐笔浮现:
“你看见的,正是你想隐藏的。”
法官凝视良久,喉结微动,低声宣布:“证据接受,听证继续。”
旁听席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记者席的录音笔纷纷亮起红灯。被告团队围拢商议,一名律师低头查看平板,手指快速滑动,似乎在调取某种预案文件。
陈御风仍立于原地,左手垂下,拇指再次轻压腕部。系统提示消失,界面关闭。他没有归座,目光锁定被告席最右侧那个始终沉默的男人——此人从不开口,但每次技术反驳提出前,都会轻微点头。
沈昭华坐回原告席,翡翠发簪在灯光下泛出幽绿。她翻开笔记本,写下“光证既立”四字,笔尖在“立”字末笔划出飞鸟弧线,随即合拢本子,静默如初。
周子豪收起终端,镜片上的水雾已散。他摘下眼镜擦了擦,重新戴上时,目光扫过对方技术顾问的手部动作——那人正用左手转笔,笔杆旋转三圈后夹回指间,与赵天翔的习惯一致。
他凑近陈御风耳边,声音极低:“下一步,该交实物了。”
陈御风微微颔首,视线未移。
被告席那人察觉注视,缓缓抬眼。
四目相对瞬间,对方左手无意识地抚过西装口袋,仿佛在确认某样东西是否还在。
陈御风终于动了。他向前半步,右手伸向证物台,指尖即将触碰到那片残镜。